民族心理學

民族心理學

民族心理學研究特定條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社會心理學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又以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材料為參照,不僅研究特定民族集團影響下人們的社會行為,還研究他們內在的心理特點和規律。具體研究涉及特定民族集團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團與民族集團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等。

研究簡史


理論提出

1860年德國哲學家M.拉察魯斯和他的朋友語言學家H.斯坦塔爾共同創辦了《民族心理學及語言學雜誌》,共發行20期,繼續到1889年。在此刊物中他們一面從事原始民族語言、宗教、神話及藝術等方面的研究,一面探尋這些原始民族的心理歷程。這可以說是民族心理學的早期研究。他們認為存在著不同的民族心理,其不同主要表現在社會心理對民族成員心理的影響上。但他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的,解釋也帶有神秘性。

理論建立

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決心衝破這種神秘化傾向,建立起科學的民族心理學。他認為,比較簡單的精神現象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研究,比較複雜的精神現象因與人類的共同生活密
切相關,故須用其他方法從事研究。因此他強調作為“社會人的心理學”或“人類社會的心理學”之民族心理學,須和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有所區別,研究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個體心理學易於使用實驗法,民族心理學則應多使用觀察法,觀察民族的精神產物。他對人類學和歷史學的資料進行了系統的心理學解釋,在晚年花了近20年時間(1900~1920)寫了《民族心理學》10卷巨著。在他的著作中,民族被解釋為某種種族共同體。他把民族心理學看作是心理學分支之一,看作是人類心理發生、發展的知識來源。他認為,人的心理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會因素,民族心理則是社會因素的結果,是人的高級心理過程的體現,是人類的“文化成果”。研究種族群體心理應通過研究其神話、風俗和語言,因為這些與種族群體的心理密切相關。他主張,通過對語言的分析去理解每一個社會群體,一個民族的語彙和語法本身就能揭示該民族的心理氣質。

20世紀初

在美國興起的心理人類學功能學派創始人之一B.馬利諾夫斯基受馮特的影響,認為應從人的心理需要出發看待各民族集團的行為與文化。20年代后,民族心理的研究明顯受行為主義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影響,實驗方法開始被用於研究不同種族的心理差異問題。並發現了與個人行為或人格有關的文化因素的影響。這無論在心理學界還是人類學界都表現突出。心理學家T.R.加思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種族心理學》。他將人的心理特點看作是遺傳與環境刺激共同作用的產物。他認為,種族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有起有落。從直系血統遺傳觀點來看,實際上只有一個種族,即人類種族。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些種族,僅僅是近親繁殖的結果,或內部近親繁殖的結果,僅僅是人類代代相傳形成的一條條川流不息的渦流。種族心理學的真正問題是確定種族間是否存在著心理差異。在心理方面,種族之間是平等的還是不平等的,只有通過科學測量才能獲知。作為一種實驗事實,種族在感覺特點方面、智力方面以及顏色愛好和藝術欣賞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差異;但主要原因在於文化、教育以及宗教傳說的影響。

30年代

心理學塔圖
心理學塔圖
R.本尼迪克特和J.韋斯特等人將心理學的知識和人類學的觀點相結合。30年代末,由於從德國逃到美國避難的科學家的加入,使美國學術界中的新精神分析學派更加興盛起來。新精神分析的學者,如K.霍妮、E.弗羅姆、F.亞歷山大、E.埃里克森格式塔學派的學者如M.韋特海默、K.科夫卡、W.克勒
等,都在美國定居下來。特別是霍妮和弗羅姆的著作流行非常廣泛。精神醫學家A.卡丁納和幾位人類學家在一次文化與人格的討論會上,沿著這個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途徑。他們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基本人格結構”。卡丁納是弗洛伊德派的學者,他相信生命開始的頭幾年,對個體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兒童養育的技術,如哺乳、排泄訓練、性和其他的訓練,都深深地影響著兒童。就整體而言,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這些都是相當固定而且標準化的,雖然會有些個別差異。因此,在某個特定社會成長的兒童,會經歷相同的童年期經驗,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加以反應,從而發展出許多共同的人格特質。正如R.林頓所說:“任何一個社會的基本人格類型,是大部分的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人格形貌,那是因為他們享有共同的童年期經驗之結果。”這種理論基本上是童年期決定論的形式。

相關學科關係

民族心理學所研究的是不同民族個體或群體的心理特點。它所強調的雖然是人在某一特定社會條件下的心理特點,但其基本原則仍然離不開普通心理學。因為無論是對民族心理的共性的探討,還是對不同民族心理特點差異性的研究,都須從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意志、品質及個性特徵、個性傾向性等方面入手。例如不同民族成員對顏色表現出不同的偏愛,這種現象就是愛好差異性的表現。因此,民族心理學以普通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而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會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補充。如民族性格的調查和研究會為普通心理學的個性理論提供事實依據。
對於同樣的研究素材,如某人或某民族的“生活史”,人類學者可以從中發現結婚、職業選擇等因素對社會的影響,心理學者則以此分析被試的性格以及與權威者的關係。世界人類學界非常重視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在人類學中的應用。心理學也需要通過人類學的研究,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實際上民族心理學就是心理學與人類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

現狀

中國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初。陳大齊在1919年寫文章論述了民族心理學的意義。童潤之在1928年發表了《論民族意識》,梁乙真於1942年刊文《從心理學的觀點論民族氣節》,吳江霖在1947年發表了《社會心理學上的文化觀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範疇。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這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徵之一,受到了異乎平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徵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宗教信仰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愛好、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吳團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一些學者逐漸注重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於民族定義四個特徵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於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範疇。20世紀90年代以後,一些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和民族心態兩個部分組成。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範,包括價值觀念和規範意識以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民族個性心理特徵,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民族性格;民族思維方式;民族自我意識。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徵,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範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可將民族心理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愛好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熟悉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著熟悉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系統為基礎,在後天的環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生的各種心理現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於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於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範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專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徵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繫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從以上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於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徵並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並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和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奠風俗屬於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奠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係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係。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於冒險、敢於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商心理的特徵,而造成這種特徵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境及宗教。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那順呼籲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閆麗娟鍾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文化心理,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馬麗華論述了雲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雲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施建業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於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於民族心理特點的範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鍾元俊對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係進行了論證;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的影響;張踐認為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係;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係和階級關係的相互作用,經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境中介,經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在既屬於民族又屬於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係;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關係。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重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但從20世紀80-90年代發表的有關論文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展比較研究、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由於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進行了具體的概述,本文不再重複。

存在問題

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於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於心理學科範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於民族學研究範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治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治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假如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於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展規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於“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熟悉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於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鍊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因此必須採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繫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它包括熟悉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重、想像和思維實現對客觀事物的熟悉過程;並在熟悉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度,如滿足、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於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常會碰到環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於環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徵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是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度和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熟悉、情感、意志之間統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徵兩個互相聯繫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熟悉、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徵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於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熟悉、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徵的結合體。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辭彙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和自動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由中樞系統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一的效能。感覺神經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則包括周身、軀幹、內臟等器官的神經系統。自動神經系統則專管營養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系統,又稱植物性神經系統。以上所說的神經系統,則是心理產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系統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系統越複雜,心理活動則越複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系統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有了以上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心理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於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範疇內,並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於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具體論述,這裡不再重複。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於民族四特徵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成果仍屬於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徵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可以說,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假如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是經過專門練習的民族學工親自進入民族地區。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並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最後撰寫科研告。

發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儘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於民族心理研究範疇的內容很多,我們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係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係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研究民族關係問題時經常看到民族幹部不了解少數民族群眾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而採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係問題。
心理學圖
心理學圖
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徵,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儘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於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徵,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行難度較大。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
長期的聯繫。從心理學界來說,儘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第二,個體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我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大開發。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開發商希望對西部各個民族有個全面的了解。西部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心理特徵,必定在民族區域自治法和自治條例實施過程中以及在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中,民族心理的積極影響將促進西部大開發各項戰略決策的實行和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如維吾爾族和回族善於經商的心理特點則有助於這兩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消極影響則會阻礙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進行和民族地區發展,如一些民族閉關自守的心理特點則不利於該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許多從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並深入西部民族地區,調查西部各個民族的心理特徵,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論文,並積極倡導各個民族發揚優秀的民族心理特徵,拋棄與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心理特徵,使西部各個民族早目走上興旺發達之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實施,個體民族心理研究會進一步深入發展。因為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的實施需要西部各個民族的配合,各個民族要配合國家的戰略決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認識和理解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各個民族帶來的好處,然後才能在行為上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決策。
第三,民族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將不斷完善。任何理論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民族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也是一樣,它必須來源於實踐,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在這方面,我國的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的資深前輩們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如前所述,他們在大量的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民族心理發展規律,對一些民族心理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今後,隨著西部大開發以來興起的對西部各個民族心理方面的研究,民族學和心理學工作者將會在大量的個體民族心理研究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研究方面積累可觀的素材和成果,可以總結出西部個體民族心理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概括出西部民族心理發展規律。中國的西部又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此可以升華到對整個中華民族心理發展規律的探討。在這樣的良性循環研究過程中,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將不斷得到完善和充實。
第四,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任何一門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絕不可能僅僅使用一種方法,尤其在現代信息社會時代。民族心理學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性的學科,它的研究方法不可能僅僅局限於實地調查法方面,因為每個民族心理的發展均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且在特定的時代受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因此,今後的民族心理學研究方法將是歷時性和共時性研究方法的結合。在歷時性研究方面,“首先逐個分離出重要的心理現象,然後按照普通心理學分析個體意識的通常模式去追溯這些心理現象的發展過程,從而從歷史的角度反映一個民族對其他民族、整個世界的態度、見解及感情等”;在共時性研究方面,對民族心理學所關注的各主要發展階段進行研究,而這些階段各自所涉及的現象構成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體。另外,我們還可以採用比較法,不僅比較我國56個民族的心理特徵,而且也比較我國民族與全世界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徵,吸取其他民族的優點,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使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在此基礎上總結不同民族乃至全世界民族心理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