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蟎

革蟎

革蟎又稱腐食蟎、蟲穴蚲。屬蛛形綱,蟎目,革蟎科。種類較多,全世界已知800多種,中國已發現160餘種,其中和人關係比較密切的主要是雞皮刺蟎,其次是囊禽刺蟎、柏氏禽刺蟎,以上三種革蟎除分別寄生於雞、鴿、鼠體外,也危害人類,可叮咬人的皮膚吸血,引起皮炎和瘙癢。革蟎屬於寄生蟎目、革蟎總科,全世界已發現革蟎800多種,中國已知有約400種,有重要醫學意義的種類有柏氏禽刺蟎、雞皮刺蟎、格氏血厲蟎等。

品種介紹


革蟎(gamasid mite)全世界已發現革蟎800多種,我國已知有約400種。有重要醫學意義的種類有柏氏禽刺蟎(Ornithonyssus bacoti)、雞皮刺蟎(Dermanyssus gallinae)、格氏血厲蟎(Haemolaelaps glasgowi)和毒厲蟎(Laelaps echidninus)等。
革蟎
革蟎
革蟎成蟲呈卵圓形,黃色或褐色,膜質,具骨化的骨板。長0.2~0.5mm,個別種類可達1.5~3.0mm。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分。顎體位於軀體前方,由顎基、螯肢及須肢組成。顎基緊連軀體,形狀不一,有分類意義。螯肢由螯桿和螯鉗組成。須肢呈長棒狀,因基部與顎基癒合,故僅見5節。軀體背面具背板,大多1塊,少數種類2塊。背板上的剛毛數目和排列的毛序,因種而異。軀體腹面靠近顎體后緣的正中有一個叉形的胸叉。雌蟎腹面有幾塊骨板,由前而後分別為胸板、生殖板、腹板及肛板,有些蟲種的生殖板和腹板可癒合為殖腹板。雄蟎腹面的骨板常癒合為一塊全腹板。雌蟲生殖孔位於胸板之後,被生殖板遮蓋;雄蟲生殖孔位於胸板前緣。氣門1對,位於第Ⅲ、Ⅳ對足基節間的外側,向前延伸形成管狀的氣門溝。足4對,分6節,第Ⅰ對足跗節背面亞末端有一個跗感器,司感覺。

生活史與行為


生活史

革蟎
革蟎
革蟎生活史分為卵、幼蟲、第一若蟲、第二若蟲和成蟲五期。卵橢圓形,乳白或淡黃色,直徑0.1~0.35mm。一般在產出后1~2天孵出幼蟲。幼蟲白色,少毛,足3對,無氣門,不攝食,在24小時內蛻皮為第一若蟲。第一若蟲淡黃色,足4對,氣門溝很短,雌性吸血2次,雄性吸血1次,約經2~6天化為第二若蟲。第二若蟲的背板和氣門溝及氣門板與成蟲相似,但無生殖孔和生殖板;多數種類此期攝食,經1~2天蛻皮為成蟲。革蟎卵生(oviparity)或卵胎生(ovoviviparity),個別種類行孤雌生殖。一般情況下1~2周內完成生活史。

生活習性

革蟎大多數營自生生活,少數營寄生生活。營自生生活的革蟎孳生於枯枝爛葉下、草叢和土壤里、禽畜糞堆和倉庫貯品中。寄生生活的革蟎,多數寄生於宿主的體表;少數寄生於體內,如鼻腔、呼吸道、外耳道、肺部等。體外寄生的革蟎根據其寄生時間的長短又分為兩個類型:①巢棲型:整個發育和繁殖過程都在宿主巢穴中進行,僅在吸血時才與宿主接觸,對宿主無嚴格的選擇性,如血革蟎屬、禽刺蟎屬、皮刺蟎屬等。②毛棲型:長期寄生在宿主體表,較少離開宿主,對宿主有較明顯的選擇性,如赫刺蟎屬、厲蟎屬等。

食性

營自生生活的革蟎主要捕食小型節肢動物,也可以腐敗的有機物質為食。寄生性革蟎以刺吸宿主的血液和組織液為食。巢棲型革蟎的吸血量較大,耐飢力較強;毛棲型革蟎一般吸血量較小,耐飢力差。
有的革蟎種類兼性吸血,既可刺吸血液,也可吸食遊離血、捕食小節肢動物或者取食動物性廢物和有機質,如格氏血厲蟎、茅舍血厲蟎等;有的種類專性吸血,僅以宿主血液為食,如柏氏禽刺蟎、雞皮刺蟎等,此類革蟎吸血量大,一次吸血可超其原體重10多倍。

生長發育


革蟎
革蟎
大多數革蟎整年活動,但有明顯的繁殖高峰,其季節消長取決於宿主活動的季節變化,宿主巢穴內微小氣侯條件及宿主居留在巢穴的久暫地。一般密度在9月以後逐漸增高,10-11月可出現高峰,入冬后漸降,春夏季最少。如格氏血厲蟎、耶氏厲蟎和上海猶厲蟎主要在秋冬季繁殖,柏氏禽刺蟎和雞皮刺蟎在夏秋大量繁殖。革蟎依據品種的不同有營自生生活和寄生生活兩種類型。自生生活的革蟎主要捕食小型昆蟲或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寄生生活的革蟎多數寄生於宿主的體表,少數寄生在宿主體內。根據寄生時間的長短分兩類:一類是巢棲型,全部生活過程都在動物巢穴內進行,僅在吸血時才叮咬宿主。另一類是毛棲型,長期生活在動物體表,而對宿主有嚴格的選擇。也有少數革蟎既營自生也營寄生。革蟎的活動受溫度、濕度和光線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農村有養雞養鳥的家庭或養雞場工人在春秋季節皮膚上出現水腫性紅斑、丘疹或水皰,在皮疹中央有咬痕,伴有劇癢、奇癢,如在雞、鳥身上或巢穴、雞舍處發現蟲體可證實本病的診斷。對革蟎叮咬后引起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癢,局部搽5%硫磺霜或2%酚爐甘石洗劑,癥狀嚴重者給子抗組胺葯。若感染上恙蟲病出現全身癥狀者,要組織搶救,及早給予氯黴素四環素類藥物

生長環境


革蟎
革蟎
革蟎是一種寄生在動物身上靠吸血維生的寄生蟲人接觸動物多了就有機會生革蟎多注意個人衛生用硫磺皂多革蟎洗幾次就可以了用過的衣物最好用開水煮一下以殺死革蟎的卵。革蟎的成蟲和若蟲終生在寄主體上吸血。寄主主要為陸生哺乳類動物,少數為海棲哺乳類,人類也常被寄生。革蟎不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癢不安,並能傳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由革蟎傳播的回歸熱是世界性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是一種螺旋體。革蟎的壽命大約有六個星期,每一雌革蟎每天約產十粒卵,卵堅固地粘附在人的毛髮或衣服上。八天左右小革蟎孵出,並立刻咬人吸血。大約兩三周后通過三次蛻皮就可以長為成蟲。革蟎一生都是寄生生活。人們由於接觸可互相傳播。
回歸熱的傳播是它咬人後,被咬部位很癢,人在用力抓癢時,會把革蟎擠破,它體液內的病原體隨抓癢而帶入被咬的傷口,人們就此得病。防治回歸熱最好辦法是消滅革蟎;如果我們常用熱水肥皂洗澡,並時常換衣服,注意環境衛生,身上就不會長革蟎。如已長有革蟎,可以用藥殺死。有革蟎的衣服可用開水煮。毛髮內有革蟎就要把毛髮剃去。

生物危害


現將危害人體和家禽的三種主要革蟎介紹如下:
雞皮刺蟎
革蟎
革蟎
主要寄生於雞、鴿的體表,故又稱雞蟎,亦稱羽虱、雞鱉。中國廣泛分佈,多在春秋季節繁殖,成蟲耐飢餓,可在不吸血情況下生活4~5月,白天隱藏在雞舍鋪草或牆縫和塵埃中,夜間成群爬到雞身上吸血,吸血后呈紅色。危害嚴重時可使雞貧血,頭下垂,精神萎靡,停止產蛋,甚至死亡,還經常爬到人身上吸血。多見於養雞的農民和雞廠工人,叮咬后局部皮膚出現紅色小丘疹或風團樣損害,中央有針頭大的“咬痕”,有奇癢,夜間加劇,3~5d后消退,留下色素沉著斑,皮疹主要分佈在腰部、腹部、四肢、腋下、肘窩、腘窩處。
囊禽刺蟎
為熱帶的鳥蟎,主要寄生在雞、鳥體表,屬於巢棲型寄生革蟎,可刺吸人血,多見於愛養鳥和養雞者的手背、四肢或軀幹處,被咬處出現水腫性紅斑、丘疹、風團,有奇癢,數日後消退,有人稱它為“禽蟎症”。
柏氏禽刺蟎、格血厲蟎、毒厲蟎
前兩者屬巢棲型革蟎,後者屬毛棲型革蟎,均寄生於鼠的體表,故又稱鼠蟎。分佈世界各地,中國也廣泛分佈,在鼠多的地區這些革蟎也經常叮咬人的小腿、足背及踝部,局部出現風團、丘疹或水皰,中央有針頭大的“咬痕”,常呈線狀分佈,伴有劇癢,常因搔抓引起繼發感染。革蟎不僅可引起皮膚損害,同時可通過刺螫傳播病毒、立克次體、細菌等病原體,引起森林腦炎、Q熱野兔熱地方性斑疹傷寒等傳染病。

與疾病關係


1.腎綜合征出血熱(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亦稱流行性出血熱(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病原體為漢坦病毒( Hantaan virus)。傳染源主要是小型嚙齒動物,病毒能通過動物宿主的唾液、尿、便排出,污染塵埃、食物或水源后經呼吸道消化道傳播,也可接觸破損皮膚或黏膜傳播,還可通過革蟎叮刺傳播。國內已證實多種革蟎可作為本病的傳播媒介,病毒在革蟎體內可經卵傳遞。我國絕大多數地方都有流行,人群普遍易感,青壯年發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臨床上以發熱、出血和腎損害為三大主症,此病死亡率高,患者可死於休克、腎功能衰竭及肺水腫等併發症。
2.立克次體痘( rickettsia pox)又稱皰疹性立克次體病。病原體為小蛛立克次體( Ricttsiake akari),傳染源主要是鼠類,主要媒介是血異刺皮蟎(Aldermanyssus sanguineus)通過叮刺吸血傳播,患者出現發熱並伴原發性局部損傷和全身性丘狀水泡疹。本病主要流行於美國東北部,近年來在我國也有發現。
3.其他革蟎在森林腦炎、Q熱、土拉弗氏菌病等的疫源地,參與病原體的循環和保存。

病害預防


防制原則:
1.滅鼠,清理鴿巢和禽舍。
2.藥物滅蟎,用敵百蟲敵敵畏或馬拉硫磷等噴灑。用敵敵畏熏蒸發滅蟎效果良好。3.個人防護塗擦驅避劑如鄰笨二甲酸二甲酯於裸露部位,有1-6小時去驅避效果。亦可將部帶浸泡驅避劑繫於手腕、踝關節,防止革蟎侵襲。日常保健:
1、經常在空調房間中工作的人。因為空調的過濾器沒有按時清洗就容易滋生蟎蟲。
2、小孩,特別是兒童。因為他們對蟎蟲及它的分泌物比較敏感。
預防:
1、保持空氣乾燥、通風。盡量減少灰塵。
2、戶外活動比較多的人,盡量避免在草叢或者潮濕的地方活動。
3、及時、定時清理居住環境中多灰塵的死角,比如:空調過濾網、床墊、地毯、養花及養魚的場所。
4、使用空調時,定時開窗流通空氣;居室內少用地毯。
主要是搞好環境衛生,清除雜草,保持雞舍的清潔,消滅革蟎的孳生場所及用藥物殺滅革蟎。常用有機磷如敵敵畏熏蒸滅蟎,此外可噴灑樂果、馬拉硫磷、敵百蟲等消滅革蟎。但要注意防止家禽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