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白圖泰
大旅行家
伊本·白圖泰(阿拉伯語:ابن بطوطة、拉丁轉寫:ibn Baṭūṭah,1304年2月24日-1377年),全名阿布·阿布杜拉·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穆罕默德·伊本·伊布拉欣·賴瓦蒂·團智·伊本·白圖泰(أبو عبد الله م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 ابن محمد ابن ابراهيم اللواتي الطنجي بن بطوطة、拉丁轉寫:ʾAbū ʿAbd-ul-Lāh Muḥammad ibn ʿAbd-ul-Lāh ibn Muḥammad ibn ʾIbrāhīm l-Lawātī ṭ-Ṭanǧī ibn Baṭūṭah),出生於摩洛哥丹吉爾,摩洛哥穆斯林學者,大旅行家。
20歲左右時,他出發去麥加朝聖,從此開始,他踏上了一條長達75,000英里的旅途,經過了現44個國家的國土。
麥加朝聖
首先,他沿著北非海岸旅行,穿過現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的國土,到達開羅。從開羅到麥加有三條路線,白圖泰選擇了最短但是最不常用的那一條,即尼羅河而上,從今日蘇丹的蘇丹港過紅海去麥加。就在他到達蘇丹的時候,當地爆發了針對埃及馬穆魯克統治者的叛亂,於是白圖泰只得折回開羅。在路上,據說他碰到了一位“聖人”,預言他除非先去敘利亞,否則永遠到不了麥加。這樣,白圖泰就決定先去大馬士革,沿途參拜耶路撒冷等聖地后再轉向去麥加。
在大馬士革度過齋月後,白圖泰順利地同一支商隊抵達了麥地那和麥加,完成了朝聖。但是這個時候,已經迷上旅行的他,決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個目的地,當時在伊兒汗國統治下的巴格達前進。
伊兒汗國白圖泰穿過現今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茫茫沙漠,抵達了巴士拉,然後他轉向東北,朝聖了聖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經過設拉子、納傑夫,抵達巴格達。當時的巴格達尚未從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復,尚是一片破敗景象。白圖泰在巴格達遇見了伊兒汗國的大汗不賽因,隨著他一同去了伊兒汗國首都大不里士。在蒙古入侵之時,大不里士沒有抵抗即開城,因此沒有受到什麼兵災,加之位於絲綢之路上,所以當時大不里士成為了西亞首屈一指的商貿中心。在此之後,白圖泰回到了麥加,做第二次的朝聖。
伊本·白圖泰遊記 馬金鵬 寧夏人民出版社
東非之旅
白圖泰無法滿足於定居生活,很快他再一次踏上旅程。這次他首先沿紅海南下,經過衣索比亞,到達葉門的亞丁,然後他借著季風,沿東非海岸一路往南,相繼訪問了摩加迪沙、蒙巴薩、桑給巴爾和基爾瓦。隨著季風轉為南風,白圖泰往北回到了亞丁,然後他又向北訪問了阿曼,直到今天的霍爾木茲海峽。結束這一切后,他又回到了麥加,為下一次旅行做準備。
過了一年,據說德里的蘇丹聽說了白圖泰的故事,決定邀請他去印度。白圖泰於是先出發去小亞細亞,因為當時和德里蘇丹同族的塞爾柱人正統治著那裡,白圖泰認為在那裡可以找到翻譯和嚮導。他從今日的黎巴嫩海岸出發,搭乘一艘熱那亞船,抵達土耳其港口阿拉尼亞,從那裡,他穿過整個安納托利亞,到達黑海海港細諾普。從那裡,他又搭船穿過黑海,抵達克里米亞的卡法港。從卡發出發,他一路往東穿過草原,在一段旅程中,他遇上了金帳汗國大汗月即別,隨著他回到了伏爾加河邊的首都薩萊,據說白圖泰這次旅程最東到達了阿斯特拉罕。恰好月即別的一位拜占庭寵妃有孕,月即別決定派遣白圖泰陪同這名寵妃回故鄉生產。
1332年底,白圖泰抵達君士坦丁堡,見到了東羅馬帝國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這是他第一次旅行到非伊斯蘭城市,索非亞大教堂的宏偉令他讚歎。完成任務之後,他回到阿斯特拉罕,向月即別大汗報告。然後他動身渡過裏海,穿越中亞的草原,經過鹹海,抵達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在那裡,他終於找到了翻譯和嚮導,向南經過今日的阿富汗,進入了德里。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建立在非穆斯林國土上的伊斯蘭國家,剛剛經歷過一場叛亂,因此蘇丹穆罕默德·圖格拉克非常急於延攬熟悉伊斯蘭教法的人才,以鞏固其統治。白圖泰在麥加居住多年,饒有學識,於是被任命為卡迪(法官)。圖格拉克喜怒無常,因此白圖泰有時生活在寵信之中,有時又被猜疑籠罩。因此,他決定離開。這時恰好蘇丹要派人出使中國,白圖泰立刻自告奮勇。這樣,他既能離開德里,又可以訪問新的土地了。
東南亞和中國
從德里一出發,白圖泰一行就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襲擊,幾乎喪命。在到達南印度的港口古里之後,出航的船隊尚未出發便遭風暴。三艘船中兩艘沉沒,第三艘被迫拔錨啟航,兩個月後被蘇門答臘島的統治者擒獲。白圖泰當時正在清真寺中禱告,倖免於難。但是,他也不敢回德里,只能託庇於當地穆斯林統治者之下。很快,印度教徒推翻了穆斯林的統治,白圖泰倉皇逃出,流落馬爾地夫。
在馬爾地夫他停留了九個月,在此期間,他被任命為當地的大法官,甚至被迫娶了國王的女兒。但是,白圖泰不想留在馬爾地夫,於是他隨意判罰,惹怒了國中上下,終於,他被趕出了馬爾地夫。接下來,他去了錫蘭,看到了亞當橋。但是他的船隨後先是遇上風暴,又被海盜搶劫,使他被迫又折返古里,然後又是馬爾地夫。
這一次,他立刻找到了一艘來自中國的船隻,並順利地經過馬六甲海峽,沿著越南海岸北上,最後到達了元朝南中國的主要港口泉州。從泉州出發,他又去了杭州。白圖泰聲稱自己沿著京杭大運河一直北上去了北京,但是後代歷史學家有爭議,有人認為他根本沒來過中國。有人認為他沒有去過北京。
伊本·白圖泰是在元順帝至元六年(1346年,對此學者有爭論)到達中國泉州的,遊覽了泉州、廣州、鄱陽、杭州等地,留下美好的印象(雖然在其著作《伊本·白圖泰遊記》中有關於中國北方特別是大都的記載,但多數學者認為這是根據傳聞寫成的)。伊本·白圖泰對元代中國社會的繁榮、進步和穩定非常讚賞。在他看來,中國有著“世界上房舍最美好的地區,全境無一寸荒地”,“沿河兩岸皆是花園、村落和田禾”。泉州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內停有大船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該城花園很多,房舍位於花園中央”。杭州是他“在中國地域所見到的最大城市”,該城“每人有自己的花園,有自己的住宅”,“港灣內船艇相接,帆檣蔽天,彩色風帆與綢傘,相映生輝。雕舫畫艇,十分精緻“。伊本·白圖泰高度評價我國的農業:”摩洛哥出產的水果,中國不但應有盡有,而且還更加香甜。小麥在中國也很多,是我所見到的最好品種“。黃扁豆、豌豆亦皆如此”。他提到“中國的雞很肥大”,以致一隻母雞“烹煮時一鍋竟盛不下,只得分兩鍋煮”。對於當時我國工業水平,他也表示了欽佩。在杭州,他看到有很多製造場,規模很大,每一名師傅都帶有三四名徒工。他發現中國的金銀器皿、竹器、漆器製作極為精巧,而絲綢和瓷器更堪稱一絕。泉州和廣州的瓷器,價廉物美,運銷印度等地,甚至到達他的家鄉摩洛哥。絲綢極多,價錢也不貴,“一件布衣可換綢衣多件”。而泉州和廣州製造的大船,“有十帆,至少是三帆。帆是用藤篾編織的,其狀如席”,大船上有水手600名,戰士400名。“船上造有甲板四層,內有房艙、官艙和商人艙。官艙的住室附有廁所,並有門鎖”,還可以“在木槽內種植蔬菜鮮姜”。而中國人在“交易時使用紙幣,將金銀熔鑄成錠保存起來”。中國的治安措施非常到位,對商旅說來,“中國地區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區。一個單身旅客,雖然攜帶大量財物,行程九個月也儘管放心”。
伊本·白圖泰遊記 馬金鵬 譯 華文出版社
伊本·白圖泰還對當時中國的穆斯林生活做了詳細的考察。他發現“中國各城市都有專供穆斯林居住的地區。區內有供舉行聚禮用的清真大寺”,“中國每一城市都設有謝赫·伊斯蘭,總管穆斯林事務”。他在杭州,看到穆斯林們“住此城內,城市美麗,市街布局如伊斯蘭地區一樣。內有清真寺和宣禮員。進城時正當為響禮宣禮時,聲聞遠近”。元朝在杭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於府內治備宴席宴請伊本·白圖泰,“為此請來了穆斯林廚師,按伊斯蘭教法宰牲”,還讓人用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演唱助興。正是在杭州,伊本·白圖泰看到了前文所述的“爬神仙索登天”、將人“大卸八塊”后再讓人“復活”的神奇戲法,頓時“大驚失色,心跳不止”。
約半年後,伊本·白圖泰離開中國。他的中國之行,溝通了中國與非洲、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友好交往。《伊本·白圖泰遊記》中記載的關於中國的部分,不僅為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外關係史乃至地理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等提供了重要參考,更把中國展示給了當時的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
歸程
在杭州,決定要回家。但是,他已經無法決定那裡是自己的家了。他首先坐船回到古里,但是他不敢面對圖格拉克。於是他穿過阿拉伯海去阿曼和巴格達,在那裡,他得知伊兒汗國陷入內戰,阿不塞因已經死去,國家已經崩潰。這樣,他決定回去麥加,經過大馬士革的時候,他得知黑死病開始蔓延,他的父親已經死去。白圖泰立即決定要回摩洛哥的家鄉。經過撒丁島,他回到了丹吉爾,發現母親也在數月前過世。此時,已經距離他離開家鄉大概有25年了。
西班牙和摩洛哥
在家中沒有待多少時候,又出發去當時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當時卡斯蒂利亞的國王阿方索十一世正舉兵威脅攻打直布羅陀,丹吉爾的穆斯林們組織了一些志願者去守衛該城,白圖泰也是其中一員。但是阿方索隨即死於黑死病。所以等到白圖泰抵達安達盧西亞的時候,威脅已經解除。於是,白圖泰一路遊覽,最北到達瓦倫西亞,然後經過格拉納達回家。回到摩洛哥后,白圖泰發現自己居然還沒有遊歷過這個國家,於是他又出發去聖地馬拉喀什,發現由於黑死病,已經成為空城。於是他又去了摩洛哥當時的首都非茲,遊覽一番后,回到了丹吉爾。
馬里
在丹吉爾,白圖泰聽說了撒哈拉沙漠南面的神秘國度——馬里帝國,據說當時世界一半的黃金都產於馬里。白圖泰於是決定要去馬里。1351年秋天,白圖泰出發去馬里,穿過撒哈拉沙漠后,他先抵達了古城Taghaza,這是一座用食鹽建造的城市,是摩洛哥人用鹽交換馬里人黃金的據點。然後他又向南旅行,沿著一條他認為是尼羅河的大河航行(實際上那是尼日河),最後抵達了馬里的首都,見到了國王曼薩·蘇萊曼。之後,白圖泰踏上了歸途,在廷巴克圖,他收到了摩洛哥蘇丹的命令,命令他立即回鄉。
白圖泰隨後在丹吉爾擔任當地的卡迪。在他返回故鄉后的1356年,摩洛哥一位蘇丹命其秘書伊本·朱贊將伊本·白圖泰的見聞記錄成書,這便是舉世聞名的《伊本·白圖泰遊記》。這部巨著是世界中世紀史上最有名的遊記之一,后被陸續譯成幾十種文字。
1377年逝世后葬于丹吉爾。
白圖泰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伊斯蘭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在蒸汽時代到來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長的人。在阿拉伯世界,白圖泰獲得了崇高的聲名,摩洛哥人將其作為英雄加以紀念。近代天文學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
回到丹吉爾之後,摩洛哥蘇丹命伊本·朱贊調查白圖泰,這位學者記錄下了白圖泰的敘述,將其命名為《伊本·白圖泰遊記》(the Rihla)。
這本書在隨後的歲月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被西歐的學術界重新發現,1853年到1859年,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引起極大的轟動,后又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學術界認為,這本書的大部分記述都是可信的,為研究14世紀的世界各國提供了許多素材。1985年,該書由北京大學馬金鵬教授譯為中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