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七十一團

位於新源縣境內

兵團農四師七十一團位於新源縣境內,是一個以生產糧油作物為主的團場,主要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油料、甜菜。全團有從事農業、畜牧業、水利、工程等各方面技術人員。

簡介


兵團農四師七十一團位於新源縣境內,這裡屬於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降雨量在450mm左右,水源豐富,光照充足。
現擁有土地面積1.60萬公頃,耕地0.68萬公頃,全團總人口14203人,職工5962人,擁有7個工業企業,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7805萬元,職均收入5324元。
工業單位有焦化廠,澱粉廠,以及生產小四輪曲軸、各類小四輪配件、高低溫穀物乾燥機的新疆聯合收割機廠雙新機械廠和塑料製品工業公司。

地名由來


71團地處新源縣阿合齊,哈薩克語意為“白色的芨芨草灘”。阿合齊在秦漢時期為烏孫國屬地,至隋、唐、宋、遼、元、明、清,均為游牧養生之地。清朝設置伊犁將軍及道府縣后,屬厄魯特營游牧區。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寧遠縣(今伊寧縣),民國19年(1930年)改屬鞏留縣,民國35年(1946年)劃歸新源縣。

地理位置


團場海拔845-900米。氣候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6℃,最低-34℃,最高37.4℃,無霜期156天。距伊寧市200公里。

歷史沿革


71團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騎兵團。1951年5月,奉命進駐新源。1952年3月,改番號為五軍十五師騎兵團。1953年6月,改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四師十二團。1954年10月,兵團成立,改番號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四師十二團。1969年4月,改番號為一0四團。同年7月7日,改為七十一團。1975年5月,撤銷兵團建制,改為伊犁農墾局七十一團。1982年7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發〔1981〕45號文件《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團改番號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七十一團。全團共有土地面積1.6萬公頃,其中耕地0.68萬公頃,園地0.006萬公頃,林地0.12萬公頃,牧草地0.52萬公頃。現有總人口13273人,有漢、哈、回等11個民族,在崗職工5173人。全團有基層建制單位29個。

經濟情況


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1556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394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845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330萬元。職均收入12136元。

機構設置


黨委辦公室
紀律檢查委員會辦公室
政工辦公室
綜合治理辦公室
發展改革科
社政管理科
財務科
農業科
工交建商科
工會

團場領導


政 委:謝躍紅
團 長:丁高峰
副政委:劉志願
農業副團長:劉根民
人武部長:陳超英
副團長: 王國雄
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羅雪玲
副團長:斯克爾漢·那孜勒漢

組織架構


2009年,七十一團下轄單位23個,其中農業單位11個,工業單位2個,服務單位4個。2009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630萬元,同比增長19.9%,人均生產總值18321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47.2:34.7:18.1。全年固定資產投資9160.9萬元。60萬噸煤礦建設項目按計劃進行,完成投資8620萬元,12月28日已試生產。修建住宅樓22215平方米。
全團有學校2所,中心幼兒園1所,教職員工137人,學生14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醫院1所,病床72張,基層衛生室15個,醫護人員78人。疾病預防中心1所,工作人員6人。有廣播電視台1所,有線電視覆蓋率100%。
2009年末總人口12308人,其中:少數民族799人。全社會年末從業人員5515人,其中單位從業人員4724人,個體勞動者791人。離退休人員3538人。全團勞均收入21297元,職均收入22236元,人均收入12900元。

產品介紹


71團氣候濕潤,土地肥沃,主要農產品有制種玉米、甜菜、商品玉米、小麥、番茄、鐵板椒、大豆、香料等,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現團場已發展為伊犁州重要的制種玉米基地之一。礦產資源主要是煤炭,團屬伊犁雙新焦化廠廠區內煤炭儲量為8500萬噸。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機焦、煤焦油、拖拉機配件、白酒、奶粉等。工業產品主要銷往新疆各地和河西走廊,粒焦銷往哈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