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鹿肉的結果 展開

鹿肉

中藥

鹿肉(Musculus Cervi),中藥名。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elaphus Linnaeus)的肉。梅花鹿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馬鹿徠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分佈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味甘,性溫,歸脾、腎經,具有益氣助陽、養血祛風的功效,常用於虛勞贏瘦、陽痿腰酸、中風口僻。

入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脾、腎經。

功效


益氣助陽,養血祛風。

主治


虛勞贏瘦,陽痿腰酸,中風口僻。

相關配伍


1、治產後乳無汁:鹿肉(切、洗)四兩(約12g)。上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作矐,任意食之。(《壽親養老新書》鹿肉矐)
2、治中風口僻不正:生(鹿肉)和生椒搗薄之,使人專看之,正則急去之。(《千金·食治》)
3、治身體虛弱、腰膝無力、頭眩耳聾、胃寒肢冷、腰酸尿頻、遺精盜汗、婦女虛寒腹痛、崩漏帶下:用全鹿丸,全鹿丸組成:全鹿200g,續斷10g,天門冬10g,芡實(炒)10g,黃芪(炙)10g,茯苓10g,當歸10g,甘草(炙)10g,葫蘆巴10g,麥門冬10g,褚實(酒炒)10g,大青鹽5g,熟地10g,白朮(炒)10g,覆盆子(酒炒)10g,補骨脂(鹽炒)10g,秋實10g,巴戟天(甘草炙)10g,牛膝(酒炒)10g,陳皮10g,人蔘10g,鎖陽10g,杜仲(炒)10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沉香5g,山藥(炒)10g,花椒5g,川芎10g,肉蓯蓉10g,五味子(醋炙)10g,小茴香5g,生地黃10g。以上三十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90~110g,製成大蜜丸,每丸重6g。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煎湯或熬膏,適量。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上焦有痰熱,胃家有火,陰虛火旺吐血者慎服。

形態特徵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蹠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幹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栗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外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佔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幹成直角,主幹稍向後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長環境


徠梅花鹿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馬鹿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藥材性狀


乾燥品為橫切或縱切成條狀或塊狀的肌肉塊,大小不等,肌肉纖維束明顯;表面黃褐色或黑褐色,並混有黃白色呈半透明狀的筋膜,質較輕,易撕裂。鮮品呈暗紅色或紅紫色,質柔韌。氣腥膻,味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