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成

民族音樂學博士后

楊玉成(博特樂圖),蒙古族,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內蒙古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民族音樂傳承驛站負責人,音樂學院副院長。

個人簡介


1973年8月生於哲里木盟庫倫旗,曾就讀於道老都小學、庫倫旗實驗小學、為人庫倫旗第一中學。1991年考入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系,1995年本科畢業並留校任教。1998年考入該校研究生,師從松波爾教授,2001年以《胡仁·烏力格爾音樂概論》(13萬字)獲碩士學位。2002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著名民族音樂學家喬建中、烏蘭傑、蕭梅,研究方向是中國傳統音樂。2005年以《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36萬字)獲博士學位。2007~2008年在上海音樂學院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為蕭梅教授。
2010年至今就職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出版專著《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蒙古族經典民歌鑒賞》(主編,蒙文,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安代詞曲集成》(主編,蒙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在《民族藝術》、《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人民音樂》、《中國音樂》、《內蒙古社會科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瀋陽音樂學院學報》、《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用蒙漢兩種文字發表《蒙古族宴禮與宴歌演唱習俗》、《胡爾奇口頭演述中的唱腔與伴奏》、《民俗音樂的三層構成》、《史詩與歷史的交融——永儒布音樂作品中的傳統精神與風格底蘊》、《胡仁·烏力格爾風格流派述略》、《18世紀蒙古族音樂巨匠梅日更葛根》、《“胡爾奇”釋辨》、《烏拉特人的民歌分類觀及其文化闡釋》等30餘篇論文;主編教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蒙文)。現主持國家藝術學科年度課題“蒙古族英雄史詩音樂的搶救、保護與理論研究”,主持上海市教委研究項目“變遷與重建——社會轉型與蒙古族傳統音樂資源”,主持全國藝術科學“十一五”規劃·2006年度文化部重點課題、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國家財政部經費資助項目《中國戲曲、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現狀調查》子課題《內蒙蒙古族錫林郭勒長調現狀調查》,主持“教育部蒙文版課程資源建設項目:蒙古族民歌”,參與“蒙古族百科全書·藝術卷”、“蒙古族近現代音樂史”、“內蒙古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傳統音樂比較及其發展趨勢研究”等多項國家研究課題,主持“蒙古族民俗音樂的研究”,參與“胡仁·烏力格爾音樂研究”等多項校廳級科研項目。曾用蒙漢語講授“民族民間音樂欣賞”、“內蒙古當代音樂”、“即興伴奏”、“視唱練耳”等課程。現講授本科“蒙古族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和研究生“民族音樂學”等課程。曾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組專家、評委(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評審組專家、評委(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組專家、評委(2007年),蒙古族長調民歌國際論壇優秀論文評審專家、評委,應邀參加中國“蒙古族呼麥藝術國際研討會”(2008年)、蒙古國烏蘭巴托“呼麥藝術國際研討會”(2009年)、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年會(2008年)、全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及音樂教育研討會(2008年)等國際和國內會議上進行主題發言。曾為20餘盤演唱專輯300餘首歌曲,編配、製作音樂伴奏,多次參加自治區各種晚會的音樂製作工作。在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師範大學等知名院校,組織舉辦蒙古族音樂音樂會和研討會。

課題項目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社會轉型與蒙古音樂生活的變遷”(11CD099),主持人,2011~2013年。經費:12萬。 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蒙古族英雄史詩音樂的搶救、保護及研究”(05BD029),主持人,2005.9~2008.12。經費:6萬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項目“變遷與重建——社會轉型與蒙古族傳統音樂資源”(07ZS111),2006.12~2009.12,經費:5萬元 內蒙古大學文科創新團隊項目“蒙古族傳統音樂基礎資源的調查研究及開發利用”(第二層次),2010~2014年,經費:30萬元。內蒙古大學高層人才引進項目“蒙古族傳統音樂基礎資源的調查研究及開發利用”,2010~2014年,經費:30萬。內蒙古黨委宣傳部草原文化長廊建設工程項目“內蒙古民族音樂聲像資源庫”建設,2011~2013,經費:240萬元。全國藝術科學“十一五”規劃·2006年度文化部重點課題、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國家財政部經費資助項目“中國戲曲、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現狀調查”(06EA01)子課題“內蒙蒙古族錫林郭勒長調現狀調查”(編號010),經費:8千元,主持人, 2007.06~2007.1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06jzd0030)子課題“蒙古族音樂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主持人。教育部蒙文版課程資源建設項目“蒙古族民歌”主持人,經費:12萬,2007.06~2008.12。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06JJD760005)子課題“蒙古族長調民歌現狀調查”。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課題“蒙古族‘乃日’儀式及其音樂模式”,主持人,經費:0.8萬元,2008.3~2009.3。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課題“蒙古族科爾沁薩滿儀式音聲的考察與研究”,主持人,經費:1.5萬元,2008.3~2010.3。國家重點項目:蒙古族百科全書·藝術卷,編委。文化部西部開發重點課題“蒙古族藝術的歷史沿革”,參與人。主持內蒙古師範大學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內蒙古傳統音樂聲像資源庫”(5萬元) 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則2001年度課題:蒙古族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參與人。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則2001年度課題:內蒙古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傳統音樂比較及其發展趨勢研究,完成人。內蒙古師範大學特色領域項目:胡仁·烏力格爾音樂研究,完成人。內蒙古師範大學特色領域項目:蒙古族民俗音樂的調查與研究,主持人。

學術榮譽


“蒙古族薩滿歌舞與民間歌舞”,獲內蒙古社會科學院1999年論文評選一等獎。
“重技輕藝教學觀及其對我區高校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2000年內蒙古師範大學優秀論文評選三等獎。
歌曲《我的爺爺》,1997年獲內蒙古成立50周年征歌比賽優秀歌曲獎。
博士論文《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被評為2005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優秀論文,並獲“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庄漢生獎學金”。
主編教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獲2007年內蒙古師範大學第五屆優秀蒙文教材評獎二等獎。(2007年)
“蒙古族口傳音樂研究”系列論文,於2007年獲內蒙古師範大學第八屆科研成果評獎二等獎。
主編教材《蒙古族經典民歌鑒賞》,於2008年獲全區第四屆民族教育優秀科研成果評獎三等獎。(2008年)
《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於2008年11月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
《草原音樂文化的多元結構及其當代處境》,榮獲“2009中國·第五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草原音樂舞蹈文化研究專題論壇》優秀獎。
《表演、文本、語境、傳承——蒙古族音樂的口傳性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理論評論獎銀獎。2014年1月。

發表論文


年度論著類別出版信息
2013編著《當代草原藝術年譜·音樂卷》(主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13年10月
2013論文《“潮爾——呼麥”體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現形式——兼談蒙古族呼麥的保護》,載李世相主編:《蒙古族傳統音樂調查與研究》(P233-P245),內蒙古大學出版,2012年1月。
2013論文《現代社會政治經濟轉型中的胡爾奇及其音樂》,載李世相主編:《蒙古族傳統音樂調查與研究》(P399—P415),內蒙古大學出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2013論文《城鄉關係視野中的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存承》,《音樂藝術》2013年3期,總第134期,P110-P119。
2013a論文《城鎮化與蒙古族音樂生活的變遷——當代蒙古族音樂生活調查之一》,《音樂探索》,2013年2期。
2013論文《長調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經驗兩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和實踐——個案調查與研究》(論文集)2012年12月
2013論文《寶音德力格爾的遺產》,《草原歌聲》,2013年3月,第三期P4-P6
2012a專著《表演、文本、語境、傳承——蒙古族音樂的口傳性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3月。
2012b專著《蒙古族英雄史詩音樂研究》(與哈斯巴特爾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
2012c論文《“潮爾—呼麥”體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現形式——兼談蒙古族呼麥的保護》,中國音樂學,2012年2期。
2012d論文《草原驕子、樂壇雄魂——記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指揮家永儒布的音樂人生》,《草原歌聲》,2012.1期
2012e訪談《交響人生——著名作曲家永儒布訪談錄》,《草原文藝論壇》,2012年第1期。
2012f論文《模式與表演——烏珠穆沁乃日儀式及其音樂表演》,載《中國人類學評論》(22輯),王銘銘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6.1
2012g編著《庫倫胡仁·烏力格爾、好來寶、四胡音樂薈萃》(蒙文),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2.12。
2011a論文《長調民歌的腔詞關係及曲調結構》,《中國音樂學》,2011年1期。
2011b論文《蒙古族長調區域分佈及其生存現狀》,《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1期
2011c論文《永恆的豐碑——記長調大師莫德格》,《草原歌聲》,2011年1期
2011d論文《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多元構成及區域分佈》,《音樂研究》,2011年2期
2011e論文《靈動的旋律、永恆的主題——“阿拉騰奧勒作品音樂會”觀后》,《人民音樂》,2011年5期。
2011f論文《蒙古族長調的傳承與保護》,《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2期
2011g論文《大師的大愛——趙宋光先生的草原音樂情結瑣記》,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4期。
2011h論文《遠去的絕唱——布仁初古拉及其史詩的發現與保護》,《草原歌聲》,2011年4期。
2011j論文《蒙古族“乃日”儀式及其音樂模式——以烏珠穆沁婚禮儀式為例》,載曹本冶主編:《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北、西南、華東增補合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5月。
2011k論文《中國·蒙古族民歌藝術學術研討會綜述》(合作,第二作者),人民音樂,2011年10期。
2010a論文《當代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多元結構及其處境》,《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1期。
2010b論文《蒙古族“乃日”儀式及其音樂模式——以烏珠穆沁婚禮為例》,曹本冶主編:《大音·第二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2010c論文馬頭琴,讓草原音樂更美妙》,《環球人物》2010.03特刊。
2010d論文《論曲調框架》,入選《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三十年論文選(1980~2010)》(田耀農主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
2010e論文《後來者前行的動力》,(呂宏久《旋律筆記》[續],序),載呂宏久《旋律筆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10f論文《可敬的開拓者——為呂宏久先生〈旋律筆記〉出版而作》,載呂宏久《旋律筆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10g筆談《寶音德力格爾歌唱藝術四人談》(趙宋光、烏蘭傑、柯心夫、博特樂圖),載吳靜怡主編:《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新巴爾虎左旗實錄》,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2009a編著主編《安代詞曲集成》(蒙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09b論文《蒙古族科爾沁薩滿儀式音樂的結構及模式》,曹本冶:《大音》(第一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年。
2009c論文《經驗與啟示——蒙古族長調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經驗兩例》,《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2期
2009d論文《庫倫旗與安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蒙文),《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3期
2009e論文《瀚海展妙音、民歌書新篇——評大型民歌集〈阿拉善蒙古民歌集〉》,《中國音樂》,2009年2期
2009f論文《傳統長河、生命之歌——色·恩克巴雅爾和他的音樂作品》,《傳承》,2009年2期
2009g論文《辨析名實、保護民族音樂遺產——從“潮爾——呼麥的多聲機理及其表現形式看民族音樂遺產的保護》,《內蒙古藝術》,2008年4期
2009h論文可敬的開拓者——為呂宏久先生《旋律寫作》而作,《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4期
2009 j論文庫倫旗與安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6期。
2009 k論文《傳統歌舞藝術的新開掘——〈藍色安代〉觀后》,《內蒙古藝術》,2009年2期。
2009l論文《蒙古族“乃日”儀式及其音樂模式——以烏珠穆沁婚禮為例》,曹本冶主編:《大音·第二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2008a論文《蒙古三弦與民間合奏》,李世相主編:《蒙古族器樂論文集》,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8年。
2008b編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教材、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組織編寫項目《中國民族音樂》(王耀華主編)執筆編委,之《北方草原音樂》(第一作者、5萬字),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
2008c論文《瀚海展妙音、民歌書新篇——評大型民歌集〈阿拉善蒙古民歌集〉》,《阿拉善蒙古民歌集·阿拉善民歌論文集》(蒙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07a專著《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
2007b主編著作《蒙古族經典民歌鑒賞》(蒙文),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
2007c論文《蒙古族宴禮與宴歌演唱習俗》,《民族藝術》,2007年1期
2007d論文《論曲調框架》,《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2期
2007e論文《分“形”歸“類”,保護民族器樂遺產》,《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3期
2007f論文《論曲調框架》,載楊立青主編:《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1927~2007)·音樂學理論研究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11月
2007g論文《“蒙古族長調民歌國際論壇”獲獎論文綜述》,載《蒙古族長調民歌國際論壇優秀論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6a論文《牧歌起時,彼相和——草原情話馬頭琴》,《樂器》,2006年8期
2006b論文《符號的互動——蒙古族近代說唱藝術傳統中的書寫與口傳》,《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4期
2005a論文《史詩與歷史的交融——永儒布音樂作品中的傳統精神與風格底蘊》,《人民音樂》,2005年4期
2005b論文《胡爾奇口頭演述中的唱腔與伴奏》,《中國音樂學》,2005年3期
2005c論文《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承者》,《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1期
2005d論文《蒙古族傳統音樂研究的先驅——羅桑愨丹》,《內蒙古藝術》,2005年1期
2005e論文《關於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內蒙古文藝界》,2005年6月總第52期。
2004a論文《“胡爾奇釋辨》,《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1期
2004b論文《烏拉特人的民歌分類觀及其文化闡釋》,《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1期(創刊號)
2004c論文《民俗音樂的三個構成層面》(蒙文),《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蒙文版》,2004年2期
2004d論文《民俗音樂的界定》,《草原藝壇》2004年1期
2003a論文《胡仁·烏力格爾音樂風格流派述略》,《中國音樂學》2003,2期
2003b論文《關於新時期烏日汀哆傳承的若干問題》,《長調民歌研究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03c論文《18世紀蒙古族音樂巨匠梅日更葛根》,《內蒙古藝術》,2003、2期
2002a論文《重技輕藝教學觀及其我區高校音樂教育有文化思考》,《草原藝壇》,2002,2期
2002b教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蒙文),內蒙古師範大學
2002c論文《胡仁·烏力格爾音樂的傳播與傳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3,5期
2001論文《胡仁·烏力格爾音樂的三種風格類型》,《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2001年2期
2000論文《蒙古族薩滿歌舞音樂與古代民歌》(合作),《中國音樂》,2000年3期
1997論文《蒙古族薩滿歌舞與民間音樂》(蒙文),《內蒙古社會科學》,1997,4期

發行光碟


《遠去的絕唱——穆·布仁初古拉科爾沁潮爾史詩、敘事民歌演唱專輯》,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08年。策劃、文案(2.5萬字)
《中國原生態民歌演唱家系列之三·蒙古族長調歌王——扎格達蘇榮》,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2008年。文案(2萬字)
擔任“內蒙古民族音樂典藏系列”光碟總主編,現已出版的“典藏系列”光碟有:
1、《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蒙古族長調大師巴德瑪演唱專輯》,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年。 2、《清涼的杭蓋——蒙古族長調大師莫德格演唱專輯》,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年。
3、《莫德萊瑪——科爾沁四胡名家伊丹扎布演奏專輯》,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年。
4、《草原騎兵——蒙古族四胡大師吳雲龍演奏專輯》,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1年。
5、《神奇的黑鬃馬——蒙古族潮爾馬頭琴大師布林演奏專輯》,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1年。
6、《大師系列·鐵牤牛——蒙古族民族曲藝藝術大師毛依罕專輯》,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3年
7、《演奏家系列·懷念——蒙古族三弦藝術家那達密德演奏專輯》,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13年

教研成果


主編《田野的回聲——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院2007級民族音樂學班田野調查報告彙編》,2008年。

學術活動


2005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屆烏力格爾藝術節暨第五屆全國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上以《現代社會文化轉型中的胡爾奇及其音樂》為題作學術講座。
2007年4月,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組專家、評委。
2007年6月,在“蒙古三弦國際研討會”上,宣讀論文《蒙古三弦與民間合奏》。
2007年9月,在“色拉西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宣讀論文《分“形”歸“類”,保護民族器樂遺產》。 2007年12月,先後擔任“內蒙古自治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及蒙古族長調民歌國際論壇優秀論文評審組專家、評委。
2008年8月,在“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五屆年會”上,做《社會變遷與蒙古族長調的保護》的主題發言。 2008年11月,在包頭師範學院音樂學院主辦的”陰山音樂文化及內蒙古鄉土音樂教育學術研究會“上,宣讀論文《關於陰山音樂文化的範圍及研究範疇的若干思考》。
2008年12月,在“首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主題發言論文《民族音樂教育與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保護利用》。
2008年12月,在“呼麥及蒙古族和聲藝術國際研討會”上,宣讀主題發言論文《辨析名實,保護民族音樂遺產——從”潮爾——呼麥“的多聲機理及其表現形式看民族音樂遺產的保護》。
2008年12月,擔任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評委。
2009年8月,在中國安代藝術首屆研究會上,做《邁向21世紀的安代藝術》的主題發言。
2009年9月,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推薦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
2009年10月,在由北京市教委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中國音樂學院承辦的“2009中國·北京傳統音樂節”高層論壇上,作《經驗與啟示——長調民歌保護與傳承經驗兩例》學術報告。
2009年,在蒙古國舉行的“國際呼麥藝術大會”上,作“潮爾——呼麥”的多聲機理及其表現種類的學術報告。 2010年4月,在“中蒙兩國長調聯合保護學術研討會”上,做《烏珠穆沁模式的經驗與啟示》的主題發言。 2010年10月20~25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六屆年會上,做《蒙古族音樂學科的形成與發展》的發言,並主持三場分組發言,被選為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
2010年11月9~13日,在蘇州舉辦的“‘流’與‘變’:全球視野下本土音樂資源之詮釋——兩岸三地民族音樂學論壇”上,做《烏珠穆沁乃日儀式及其音樂模式》的主題發言,並主持一場分組會議。
2010年11月24~26日,在徐州舉辦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2010年徐州論壇”上,做《社會變遷與蒙古族長調的保護》的主題發言。
2010年12月3~8日,在南寧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二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傳承研討會”上,做《社會變遷與傳承模式——當代語境中的長調、馬頭琴、呼麥的傳承狀況之比較》的主題發言,並評議一場分組發言,被選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
2011年7月,組織舉辦“中國·蒙古族民歌藝術學術研討會”,並宣讀論文“內蒙古民族音樂聲像資源庫建設框圖”。
2012年7月,參加在西安音樂學院舉辦的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七屆年會,並宣讀論文“城市化與蒙古族音樂生活的變遷”
2012年8月,組織策劃首屆長調藝術節暨第四屆“寶音德力格爾杯”長調大賽。

其 他


為20餘盤演唱專輯300餘首歌曲作品編配、製作音樂伴奏,多次參與內蒙古自治區各種晚會的音樂製作工作。在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師範大學等知名院校,組織舉辦蒙古族音樂的音樂會和研討會。用蒙、漢兩種語言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蒙古族傳統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音樂科研與論文寫作”等課程,所主持“蒙古族傳統音樂概論”被評為自治區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