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新平鎮的結果 展開

新平鎮

山西天鎮縣新平鎮

新平鎮位於天鎮縣也是山西省的最北端,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西、北依山與內蒙古興和縣接壤,東邊隔河與河北省懷安縣相望,南鄰本縣的逯家灣鎮,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

基本概括


新平鎮[山西天鎮縣新平鎮]
新平鎮[山西天鎮縣新平鎮]
新平鎮有22個行政村,3916戶13930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新平堡村,有近3000口人,最少的村莊是十六墩村,有276口人。新平鎮地形為典型的“兩山夾一川”,總面積為1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原有耕地4.5萬畝。近幾年退耕還林1.13萬畝,現有耕地3.37萬畝,人均佔有耕地2.4畝,其中保澆地0.5萬畝。源於內蒙古的西洋河,從該鎮中部緩緩流向河北省西洋河水庫,對於西洋河水的利用,主要依靠大眾渠和民政渠兩條幹渠,冬春可匯耕地近1萬畝。杏元夭潛流平均清水徑流量為425萬方;過去由於缺乏節水措施,年可保澆耕地500畝,冬春匯耕地僅3000畝。目前,正在實施節水工程,完工後節水管灌1500畝,冬春匯耕地5500畝。土壤品質不高,為砂土和砂質壤土。新平鎮為大陸性北溫帶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偏長,常年平均氣溫為6.0℃,無霜期為100—115天,≥10℃的有效積溫為2300℃,年降水為350—40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由於氣候的獨特性,農作物種植也呈現多樣化,主要有玉米、土豆、穀子、黍子、黃豆、油菜、胡麻等,部分山區還種植少量莜麥。該鎮黃芪可與渾源正北芪相媲美,特別是近幾年結合退耕還林,大力種植黃芪、甘草、黃芩等旱地藥材,目前藥材種植總面積近1萬畝。新平鎮交通發達,馬走國防公路、柴黃路縱貫全鎮,東與110國道相連,距丹拉高速公路入口不足30公里。

經濟形勢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新平鎮成為全縣較大的玉米制種基地,種植面積達5000畝,大西洋土豆種植3000多畝,規模養豬、養雞、養奶牛、養羊等示範戶帶動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歷史沿革


新平鎮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在周朝屬代國,戰國時屬趙國,稱“延陵邑”,秦代又設置“延陵縣”,東漢又改設為“延陵鄉”,元代屬興和路。據光緒十六年《天鎮縣誌》關隘志篇考,現在城堡築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隆慶六年(1571年)增修,堡城磚砌,周三里有奇,系延陵故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屬天鎮縣轄。
由於新平鎮地處三省交界處,歷史上不僅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地,也是商貿中心。明代隆慶四年(1769年),新平堡被確定為國家級蒙漢馬匹交易市場。這個市場直到明禎三年結束,至今還有東馬市口、西馬市口兩個地名。
玉皇閣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2年),坐落在新平堡十字街,面積寬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下層磚圈,十字通路,上層兩檐歇山頂,四鋪四作,上下均有走廊,上層花欄,下層磚西欄,六格扇窗。
樺門堡,據光緒十六年《天鎮縣誌》考,明萬曆九年(1580年)設,十九年(1590年)增修,周不足一里。民間傳說是唐朝大將張士貴親自建造的。樺門堡位於二郎山的樺嶺處,面積9475平方米,牆高9尺,里土外磚,土夯結構,別名“化面城”。同時比較著名的古迹有漢長城明長城、漢墓群等。

礦藏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鐵礦儲量較大,但大多數品位較低,無開採價值,目前有三處礦體品位較高。一是八墩鐵礦體呈層狀,斷續長1000米左右,厚0.6米,高3.5米,含鐵量為20%以上,局部達30%以上,已被縣政府拍賣開採。二是十六墩礦體露長80米,高25米,厚1.2米,含鐵量為30%以上,儲量約為1.2萬噸。三是四方墩礦體,露體長60米、高30米、寬4米,含鐵量30%以上,儲量未知。同時五墩溝、十二墩溝、杏元夭村、碾嶺仍有鐵礦待探。二十墩溝大理石有一定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