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美學
醫學術語
鼻部的應用解剖和美學,從醫學角度來闡述,何種鼻子適合亞洲人。
鼻外形似三稜錐體,位於顏面的中1/3。各部名稱為 1、鼻緣;2、鼻唇溝;3、鼻翼;4、鼻根;5、鼻背;6、鼻尖;7、鼻柱;8、鼻唇角;9、鼻孔緣;10、鼻翼基部。鼻翼軟骨和中隔軟骨形成外鼻的支架。鼻骨與上頜骨鼻突構成鼻的上1/3;呈三角形的側鼻軟骨緊密附著於鼻骨下緣構成鼻的中1/3;兩側鼻翼軟骨構成鼻的下1/3。鼻翼軟骨內外側腳所成的角度決定鼻尖、鼻孔的形狀。兩內側腳在中線夾鼻中隔軟骨的前下緣構成鼻尖和鼻小柱的支架,兩外側腳為鼻翼的主要支架。鼻小柱的基底部為上頜骨的前鼻棘。鼻中隔為鼻下2/3的主要支柱,是鼻樑和鼻尖的主要部分。鏈接鼻翼軟骨內側腳和中隔軟骨間的皮膚部分稱為膜性中隔。中隔上、后與篩骨正中板相連,下、后與犁骨相連。鼻小柱與鼻翼間形成前鼻孔,成人呈扁圓形,小兒呈圓形,鼻尖部尖而圓,鼻前庭與鼻腔交界處常是鼻手術入路之一。外鼻兩側與眶唇相連處為鼻唇溝。沿鼻唇溝紋理方向做切口,愈后疤痕多不明顯,鼻部肌肉有 1、皺眉肌;2、眼輪匝肌;3、降眉間肌;4、上唇方肌內眥頭;5、鼻橫肌;6、鼻翼軟骨;7、鼻孔擴張肌;8、兩眼內眥中點;9、鼻背;10、側鼻軟骨;11、鼻尖;12、降鼻中隔肌;13、小鼻孔壓肌 鼻根及大部分鼻背皮膚薄,但鼻尖和鼻翼外側厚,且富含皮脂腺和汗腺。鼻的血液供應主要是鼻背動脈和眼動脈分支,靜脈與其伴行。 1、滑車上動脈;2、眶上動脈;3、內眥動脈;4、鼻背動脈;5、上唇動脈;6、面動脈。感覺神經由滑車上下神經、篩前神經和眶下神經組成。淋巴流入頜下淋巴結和頦下淋巴結。
鼻子的形態與人種有關,白種人的鼻子較尖,黃種人的鼻子較扁,黑人鼻子較大。中國人顏面較纖巧,額骨鼻突出處比較低平,鼻樑以小巧細窄為美;額骨鼻突至鼻尖男性近似直線,女性微具凹弧,鼻端較翹,較為柔和好看。鼻的長度為顏面長度的1/3.正常人鼻長一般為6~7.5cm,鞍鼻的鼻長都偏短,常低於5.8cm。大於1/3為長鼻,小於1/3為短鼻。鼻在面部的位置:成人以鼻根為中心,鼻根與外眥的距離為半徑畫圓,經過鼻柱、鼻翼緣;對兒童此圓的弧經過口角。鼻的寬度:兩鼻孔外側緣間距離,一般的相當於鼻長度的70%。鼻側面觀:外鼻可分為三類五型,即向上、水平、向下三類;波狀型、鉤狀形、凸曲型、直線型、凹曲型等五型。我國人多數為水平凹曲型或水平直線型。鼻高度、鼻面角、鼻唇角、額鼻角等對鼻美影響很大。鼻的高度:鼻根部鼻樑的高度一般認為不能低於9mm,男性約12mm,女性約11mm。鞍鼻病平均多為4mm左右,術后多要矯正到7~11mm左右。鼻背線一般與耳輪至下頜體連線平行。鼻面角(突出角或稱鼻傾斜角):即前額至切牙線,與前額至鼻背線間夾角(鼻樑與面部平面的交角),理想值為30˚~33˚;我國凌氏統計約23˚~38˚,女性稍小於30˚. 鼻唇角:即鼻小柱前端至鼻底,與鼻底至上唇紅唇間的交角,一般為90˚~120˚。鞍鼻時,此角明顯增大,出現鼻孔朝天的畸形特徵,角度過大者,則鼻的長度明顯縮短。額鼻角:即鼻背與眉間形成的角(鼻骨與額骨鼻突的交角),角的頂點,多數情況為鼻根部最凹陷點,此角正常為120˚左右。該角相當於上睫毛緣與內眥水平,此角關係到鼻形的曲線美。若小於120˚,外鼻前突;若此角位置較高,便呈長鼻畸形;偏低則呈短鼻畸形。鼻背線處於a、b線位置時,呈通天鼻,鼻形不美;處於c線位置時,額鼻角大於120˚,鼻根部最凹陷點處內眥水平;處於d線位,呈鞍鼻,額鼻角小於120˚。鼻尖高度:白種人較高,鼻翼隆起;亞洲人高度適中;黑人鼻柱低,鼻翼寬。鼻尖高度理想值相當於鼻長1/3.男性26mm左右,女性23mm左右。低於22mm者為低鼻型。通常以鼻尖到鼻翼基底距離作為鼻尖高度。鼻尖正常形態為半球形體,故又稱為鼻球,半球突起的下緣即為鼻小柱突起部分。正常鼻尖只能從前面剛看到前鼻孔稍後小柱基部。上唇長度與鼻錐底長度比例為1:1,如上唇長度大於錐底,則鼻尖塌陷,如上唇長度小於錐底,則鼻尖突出或過長。鼻尖曲率半徑,一般認為理想值為8~12mm,8mm以下及12mm以上均不理想。鼻小柱:分小葉部、中央部和基底部三等分。小葉部的寬度相當於基底部的75%,中央部最窄,鼻小葉與鼻尖形成外凸的自然彎度,鼻小葉約延伸至鼻孔兩側3~5mm。鼻孔呈卵圓形,直徑不超過鼻翼內側角。鼻翼長度:相當於鼻小柱小葉,大於此長度者,常須整容。兩鼻翼約在內眥的垂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