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篇
怨篇
百科名片
《怨篇》是東漢張衡創作的一首四言詩。詩的前六句寫秋蘭所處的環境及其美善品質,結尾兩句寫詩人的感嘆。詩中採用隱喻和對比的手法,以蘭喻美善的人才,批判埋沒人才的社會制度。《文心雕龍》評《怨篇》為“清典可味”。
作品原文註釋譯文作品鑒賞作者簡介展開作品原文註釋譯文作品鑒賞作者簡介展開
(1)猗猗:美盛的樣子。
(2)被:被覆,遮蓋。《楚辭·招魂》:皋蘭被徑兮。
(3)中阿:丘陵之中,亦指山灣里。《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4)有馥:即馥馥,形容香氣濃郁。
(5)葩:秦人謂花曰葩。
(6)厥:它,第三人稱代詞。
(7)嘉:善,美。《周禮·大宗伯》:以嘉視親萬民。
(8)之子:即“是子”,指蘭。
(9)勞:憂傷嗟嘆。
茂盛蔥籠的秋蘭,生長在高高的山巔上。淡黃色的花兒,發出陣陣的幽香。儘管生長在幽深的山裡,卻依然這樣美艷動人。離你這樣遙遠,我是多麼的憂傷啊。
詩人先說秋蘭生於大山陵中,那是荒遠之所在,但秋蘭茂盛,生命力頑強,這是一種對比。
接著詩人具體介紹秋蘭的色香濃郁,色彩艷麗。詩人又寫秋蘭的品德:雖然生於幽遠深山之中,它的美善卻更加完備、充溢。這又是一種對比。
結尾詩人發出感嘆:這位人士居幽深之僻遠,我憂深嗟嘆又如之奈何?
詩人篇末點題,用擬人化的稱謂以物喻人,指明人才雖然美善,處於不用之位,我因而怨恨嗟嘆。詩人怨嘆的是社會制度,看到當時社會的缺陷:埋沒人才。
古琴曲有《猗蘭操》,晚於張衡的蔡邕在其《琴操》一書中說:“《猗蘭操》孔子所作,孔子……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謂然嘆曰:‘夫蘭者,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託辭於薌蘭雲。”當然,《猗蘭操》不見得是孔子所作,但其為古琴曲則是可信的。這說明以蘭喻人才埋沒,由來甚遠。但最早把這個意思完整地寫成一首詩的,卻是張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