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白石鎮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轄鎮

下白石鎮,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地處福安市南部,東與灣塢鎮隔白馬河相望,南瀕官井洋海,西與寧德八都鎮交界,北與甘棠鎮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0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0.8千米,海域面積62.65平方千米,總面積117.24平方千米。2020年,下白石鎮常住人口30697人。

下白石鎮原名黃岐,傳說因黃氏宗族最早遷居大崎后得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上白石巡檢司移設此地,始稱白石司,嘉靖年建立鹽運司,為與上白石區別而稱之為下白石。1961年7月,改為下白石區,下設8個小公社。1966年8月,下白石區改公社,下設28個大隊。1984年9月,公社改鎮。截至2020年6月,下白石轄1個社區、41個行政村。

2018年,下白石鎮有工業企業65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鄉鎮概況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位於福安南部沿海,東臨白馬河與灣塢鄉隔江相望,北倚甘棠、賽岐經濟開發區,西聯寧德八都,南接三都澳。全鎮總面積116.7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5.8萬畝,水域面積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5公里。轄42個行政村其中畲族村7個,漁業村2個,常住人口30697人(2020年),是福安市人口、行政村數量最多的鄉鎮之一。

歷史沿革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
明景泰六年(1455年),設黃岐鎮屬秦溪里三十四都,清道光年後改設保。
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黃岐區,下轄15個鄉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為黃岐鄉。
1949年10月,改為第七區(駐下白石),下設26保。
1956年11月,改為下白石鎮。
1958年9月,改為下白石公社。
1961年7月,改為下白石區,下設8個小公社。
1966年8月,下白石區改公社,下設28個大隊。
1984年9月,公社改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下白石鎮地處福安市南部,東與灣塢鎮隔白馬河相望,南瀕官井洋海,西與寧德八都鎮交界,北與甘棠鎮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0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0.8千米,海域面積62.65平方千米,總面積117.2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下白石鎮三面環海,地勢北高南低,像一條長龍入海。地勢主要分為北部高山、中部山地和東部平地及南部海灘塗四部分組成。最高海拔603米,最低海拔5米。

氣候

下白石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侯。四季分明,春季溫和,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16.9℃,無霜期年平均356天。平均年降水量為1500毫米。

水文

下白石鎮境內白馬河從北到南順東邊境流過,進入白馬門匯入三都澳。海岸線長65千米。

自然災害

下白石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暴雨、洪水。這三種災害每年都有發生,主要發生於6~9月。

自然資源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灘塗資源豐富,灘塗可圍墾造地面積達4萬畝,可建設大型臨海重化工項目。灘塗養殖面積達2.3萬畝,主要養殖海蟶、鱘等。沿江海產品養殖業發展較快,種類繁多,盛產各類咸、淡水魚及蝦蟹類,幾年來網箱養殖每年都達到4萬多箱,最多年份達5萬箱以上,主要養殖有大黃魚真鯛美國紅魚、鱸魚、海鯽魚等魚類。淺海吊養,主要養殖龍鬚菜、海帶等,面積達0.3萬畝。海洋漁業產值達到1.5億元。

行政區劃


1990年,下白石鎮有1個居民委員會,41個村委會,149個自然村。
下白石街居委會
下白石村 轄下白石、岐后、半山、岩下塘自然村;
章嶺村 轄章嶺、上牛地坑、下牛地坑、富洋里、外后洋、樟后自然村;
外山村 轄外山、東沃、井下、水流灣、港甲、里凡自然村;
鳳山村 轄鳳尾山、碗樓、長樓、皇后里自然村;
英平村 轄英平自然村;
頂頭村 轄頂頭自然村;
六嶼村 轄下六嶼、上六嶼自然村;
林門頭村 轄林門頭、宮山自然村;
小梨村 轄小梨、村頭、后林自然村;
斗門頭村 轄斗門頭、月爿山、墓里自然村;
下岐村 轄下岐自然村;
金腰帶村 轄金腰、孔門、岩下蛇、王必山自然村;
行洋村 轄行洋、浦后自然村;
塔里村 轄塔里自然村;
下赤村 轄下赤、尼姑坪、牛山、吳厝、紅夏自然村;
通灣洋村 轄通灣洋、檳樹灣、南門、田洋、後院、拱橋頭、雙岩、角里自然村;
大獲村 轄大獲自然村;
南浦村 轄南浦自然村;
亨里村 轄沙塘里、亨里、山田、坑裡壟、林岡頭、后岐、龍港自然村;
章坑村 轄王鄭坑、青山鼻、官章、大洋里、半嶺、墩頭自然村;
長坑村 轄塘樓灣、溪尾、西坑自然村;
白招村 轄白招、石壁下自然村;
荷嶼村 轄荷嶼半山自然;
坑門村 轄坑門裡、八斗壟、大石牛、鐘山下自然村;
湖頭村 轄湖頭、半山樓、陳家甫、招灣、坑裡欄、松樹下自然村;
塘樓下村 轄塘樓下、管頭自然村;
樓坪村 轄樓下、田坪自然村;
外宅村 轄外宅、鐘山坪、馬頭岡自然村;
漁江村 轄漁江自然村;
福嶼村 轄福嶼自然村;
福漁村 轄福漁自然村;
樟澳村 轄樟澳、雙貴山、後門樓、半山、丹斗、雙合仔、疊石自然村;
遠杞村 轄遠杞自然村;
北斗都村 轄北斗都、橫路里、道灣、大坪頭、中澳、外澳、里澳獅虎頭自然村;
坪岡村 轄坪岡、長坑頭、馬欄、半山、外龍岡、下半山、普塘、岔門樓、大山尾、石竹林自然村;
秦坎村 轄秦坎、外門樓、坑瓮里、北斗坑、南北斗坑、箕袋、鐵坑、青蛙嶼、月嶼、石厝自然村。
畚斗坑村 轄畚斗坑、開泰、蘆坑自然村;
大梨村 轄高厝、牛樓、上樓、大梨、九斗樓、吳山裡自然村;
東岐村 轄孫厝嶴、長岡、坪洋、東岐、上山浿、里嶴、外嶴自然村;
藟尾村 轄大樓、藟尾、康坑、小樓自然村。
王坑村轄王坑、上王坑、填洋、長蘭尾自然村
2011年末,下白石鎮轄黃岐1個居民委員會,林門頭、章嶺、王坑、外山、鳳山、頂頭、英平、六嶼、小犁、斗門頭、大梨、下白石、通灣洋、亨里、白招、塘樓、湖頭、遠杞、樟澳、秦坎、坪岡、畚斗坑、北斗都、東岐、外宅、坑門、樓坪、福嶼、漁江、荷嶼、章坑、長坑、行洋、塔里、南浦、大獲、下赤、金腰帶、福漁、下岐、藟尾4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04個村(居)民小組。有149個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白石鎮共下轄1個社區、41個行政村。
下白石鎮行政區劃詳情
黃岐社區林門頭村章嶺村王坑村外山村鳳山村頂頭村
英平村六嶼村小犁村斗門頭村大梨村下白石村通灣洋村
亨里村白招村塘樓村湖頭村遠杞村樟澳村秦坎村
坪岡村畚斗坑村北斗都村東岐村外宅村坑門村樓坪村
福嶼村漁江村荷嶼村章坑村長坑村行洋村塔里村
南浦村大獲村下赤村金腰帶村福漁村下岐村藟尾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下白石鎮轄區總人口4815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375人,城鎮化率48.5%。總人口中,男性25242人,佔52.4%;女性22909人,佔47.6%;14歲以下9503人,佔19.7%;15~64歲32525人,佔67.5%;65歲以上6123人,佔12.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2594人,佔88.5%;畲族5557人,佔11.5%。2011年,人口出生率13.66‰,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7.6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72人。
2018年,下白石鎮戶籍人口53951人。
2021年7月1日,福安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截至2020年下白石鎮常住人口3069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下白石鎮財政總收入3757萬元,比上年增長38.8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96萬元,比上年增長26.85%。
2018年,下白石鎮有工業企業65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農業

下白石鎮有耕地面積1.94萬畝,人均0.40畝;造林0.7萬公頃,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6.2億元,比上年增長5%。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糧食產量6787噸。主要經濟作物有龍眼、葡萄茶葉等。2011年,漁業產值達4.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95元,比上年增長16.7%。

工業

2011年,下白石鎮工業總產值23.66億元,比上年增長37.6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82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1家。

商業

2011年末,下白石有農貿綜合市場、水產品交易市場、水果批發市場、船舶修造交易市場、建材市場。擁有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白馬港,白馬港屬3000噸級雜貨碼頭,港區面積26219平方米,年吞吐量為20萬噸。

金融

2011年,下白石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76億元。

經濟發展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的工作以港口工業為主,以水產和水果“兩條龍發展”為輔,形成“品”的開發格局,突出財政的增收節支和農民兩增收,招商引資力度,努力下白石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海濱花園式集鎮。主要目標是:工農業總產值4.725億元,比增12%,財政收入443萬元,比增14%,農民人均收入3200元。為此,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投資環境要有新改善。要以改善軟環境建設為重點,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前提,以解決環境建設為熱點、難點、弱點問題為突破口,強化措施,進一步實施“新、綠、亮、潔、美”工程,加強港區建設和管理,下大力氣營造一個開放、安全、文明的投資環境,努力建設閩東對外開放的窗口。二是招商引資要有新突破。要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高外資各型比重,年內要引進2-3間的外資企業。
以“兩帶一走廊”開發為重點,加快全鎮經濟的發展。繼續推進水產養殖和晚熟龍眼兩個萬畝帶的開發,通過抓中介、建基地、融資金支措施,鞏固“兩龍齊舞、山呼海應”的發展格局。繼續推進臨海工業小區的建設。通過實施“扶優、培強、造新”戰略,以環澳造船廠、白馬調味廠為龍頭,帶頭推進工業的發展。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基礎建設。爭取萬畝湖塘圍墾開工;完成頂頭水庫引水工程;爭取5000噸碼頭動工;完成高速公路境內工程;抓好9條14.3公里千畝海堤和5條3.2公里百畝海堤的強化加固工程及4座險病水閘的修復工程;爭取坪崗20萬噸船塢的動工建設。
發揚“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下白石精神,以“四個爭創”(爭創現代化農業鄉鎮、文明村鎮、雙擁模範鄉鎮、“六好”鄉鎮黨委和“五好”村黨支部)為載體,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以“三個代表”學習為重點,認真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深入開展“多一點責任,多一份清苦,多一份貢獻”活動,要強化奉獻責任意識,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分工細化責任到人,讓每一個人在每一項工作上、條條戰線上都創造出新業績。

文化


下白石鎮原名黃岐,傳說因黃氏宗族最早遷居大崎后得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上白石巡檢司移設此地,始稱白石司,嘉靖年建立鹽運司,為與上白石區別而稱之為下白石。
特色村屯
下白石鎮下岐村是一個純漁業行政村,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於97-99年的短短3年內支持漁民造福工程,建房400多幢,搬遷落戶2460多人。雖已上岸,但就業問題尚未解決,為了切實解決漁民上岸后的生產出路,99年在下白石鎮黨委、政府牽頭下成立福安市下白石白馬港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在本鎮康坑海面劃出一片海域給我公司作為漁民養殖的生產基地,面積有5000畝。在生產資金方面,採取貸款和自籌解決;99年貸款300萬元;2000年貸款1000萬元;2001年貸款600萬元,帶動漁民550人,安排企業人員1250人,漁民120戶入股,公司統一育苗、進飼料、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形成公司與漁民利益共同體。共投入本海區搞網箱養殖大黃魚3000箱,每箱放苗600尾(每尾餌料、苗款)養殖一年成本5元,每箱需投成本3000元,每尾可銷售8元,大黃魚一項利潤總額達540萬元。
對蝦、海蟶、水產飼料養殖1000畝,每畝放苗、餌料成本需投5000元,養殖一年每畝可銷售10400元,利潤總額達201.1萬元,搞養殖大黃魚是一項慢性的生產資源,養二年可達斤過尾,養至2002年止每尾成本5元,可銷售8元,利潤總額達540萬元。對蝦、海蟶、水產飼料養至2002年止每畝成本8000元,每畝銷售1.6萬元,利潤總額741.1萬元。

交通


下白石鎮境內福溫高速鐵路、瀋海高速公路經過,瀋海高速公路設有下白石互通口。甘下線公路連接104國道。有客運站1個,六嶼、福嶼、藟尾、下白石水路客運碼頭。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度13千米,道路鋪裝面積8.25萬平方米,鎮區橋樑4座。2011年末,鎮區公交汽車線路2條,公交運營車輛59輛。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下白石鎮有幼兒園16所,小學16所,初中1所,教育經費達1572.3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501.3萬元。

科學技術

2011年,下白石鎮舉辦實用農業科學技術講座4期,參加人員達300多人次。印發了農作物、水產養殖等技術資料1000多份。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下白石鎮有文化藝術團體5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3個,劇院1座,電影院2座,老人活動中心2座,娛樂廣場2處,綜合文化站1個。開展的文化活動項目有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腰鼓健身隊、舞扇健身隊、龍舟賽活動等。2011年,全鎮42個村居有線電視網路全覆蓋。有廣播喇叭89個,實現廣播村村通。

體育事業

2011年末,下白石鎮有通灣洋體育健身活動場,場地完整、器材齊全。體育場地33個。下白石鎮80%的村建設有體育活動場所。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下白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0個衛生院1所,病床20張。

社會保障

2011年,下白石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2戶,人數186人,支出32.6萬元;城市醫療救助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6人次,共支出2.2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45戶,人數2138人,支出189.1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人,支出6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35人,支出64.1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595人次,共支出12.9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121人次,支出8萬元。社會服務單位(敬老院)2個,床位52張。2011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520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668人。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下白石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4個。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30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88門,固定電話用戶4675戶,寬頻接入用戶0.38萬戶。
給排水
2011年末,下白石鎮鎮區有自來水廠2座,鋪設幹線水管16千米,生產能力7000噸/日。
供電
2011年末,下白石鎮鎮區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2座,主變壓器5台,高壓輸電線路8條,總長度116千米,用電負荷27000千瓦,供電可靠率98.9%。
園林綠化
2011年末,下白石鎮鎮區有公園1個,總面積6千多平方米,園林綠地面積22.4公頃。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
下白石港是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下白石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一類對外開放口岸白馬港素有閩東的“黃金水道”之稱。下白石港區前水域,自然水深7-10米,最深處可達24-34米,5米以上水深寬度達500米左右。五千噸船舶可隨時進出,不受限制,萬噸船舶也可乘潮作業。下白石港水域面積大,風浪小,底質為泥沙,對船舶停泊、避風和進港作業均十分有利。下白石港區以外航道水深條件更好,白馬門的最大水深達41米,可建30萬噸級碼頭。建於1994年的白馬港3000噸級雜貨碼頭,港區面積26219平方米,黃沙堆場3400平方米,雜貨堆場4207平方米,倉庫一座1730平方米,是閩東地區目前規模較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一座碼頭,年吞吐量20萬噸,1997年底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口岸。1995年首載賽江河沙在下白石港起航開往日本橫濱港,揭開了河沙出口的序幕,實現了閩東黃沙外貿出口零的突破。
下白石路上交通也較為便利,甘下疏港公路連接104國道,福寧高速公路下白石出口毗鄰鎮區直達甘下疏港公路,建設中的溫福鐵路橫穿下白石。全鎮有37個行政村通公路,公路硬化的行政村30個。
下白石船舶工業迅猛發展,2007年船舶修造業產值達10.7億元,占福安總產值的1/3強。白馬、叢貿、環澳三家船舶修造企業通過CS論證,白馬船廠建有船塢2.3萬噸位1座,船台3萬噸位2座、2萬噸位2座、1.5萬噸位2座,棲裝碼頭5萬噸位1座,浮碼頭5座共計224米,船排7道共計590米;叢貿公司建有船塢5萬噸位1座、3萬噸位1座、1.2萬噸位1座,船台5萬噸位1座、3萬噸位1座、1.5萬噸位1座,碼頭2萬噸位1座;環澳公司建有船塢1.5萬噸位1座、船台0.3萬噸位1座、碼頭1萬噸位1座。船舶修造總噸位40萬噸,從事人員近萬人。1000畝白馬船舶工業園區和600畝叢貿至環澳沿線船舶工業走廊“一區一線”項目開始建設,新引進的長宇船務與華泰重工兩家船舶企業落地開工,總投資達10.4億元,形成產業聚集,打造船舶修造行業重鎮。
下白石鎮屬沿海鄉鎮,農村道路建設卻比山區鄉鎮還要落後。轄區農村基本都分佈在島嶼與海邊上,修建道路難點有三:開路炸石點多協調難;軟基處理技術高突破難;灘塗林山徵用拆遷理賠難。這三項的成本投入要比一般山區鄉鎮多得多。
對此,下白石鎮採取了鎮主要領導親自抓,班子成員分點具體抓,針對35個行政村的實際,實行了5個建設工程隊分路分段齊頭並進的施工模式。為了確保施工質量,鎮里專門聘用施工監管員進行跟蹤監管,保證農村道路硬化施工建設有序推進。2006年下半年至今兩年多時間裡,該鎮先後開通並硬化石甫路等7條84公里35個行政村的通村道路,道路寬度從原來的3.5米擴大到現在的5.5米。特別是2008年,該鎮加快“硬化”進度,全鎮32.5公里15個行政村的通村道路至2008年11月基本完成。
下白石鎮農村道路“硬化”的確是一項艱巨的攻堅任務。如石甫路,這一條29公里長、貫穿14個行政村、更是連接蕉城區的主村幹道,一度成為下白石鎮的難點和熱點“硬化”工程。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區的農村路網建設正處在一個鐵路和高速路交匯點區域範圍,農村道路網具有銜接與擴大功能化的空間,不久的將來,下白石鎮轄區的農村路網有望融入寧德市中心城市區的整體路網當中,逐步會凸顯出農村路網功能的多元化。下白石轄區石甫路“硬化”之後,給沿線14個村莊帶來經濟的發展以及村貌的巨大改善與變化。

產業特色

下白石鎮
下白石鎮
福安市下白石鎮又一批80多名農民工,參加電焊工國家職業技術資格認證培訓,這些農民工經考核合格后將獲得初級工、中級工證書,工資收入得到提高。
該鎮地處白馬港區,周邊大、小船舶修造企業30多家,為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該鎮積極組織青年農民參加電機電器和船舶修造技能培訓,使之掌握一技之長。許多農民放下鋤頭,洗腳上田走進企業,成繁榮一方經濟的產業工人。該鎮在電機電器和船舶修造企業當技術工的農民工達3000多人,其中初級工300多人,中級工80多人。這些初、中級工月工資收入分為別2000多元和3000多元。
同時,該鎮還開展“一戶一就業”活動,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力,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的牽線搭橋,該鎮已向廈門、泉州、福州、廣東、上海等地輸送農民工5000多人。這些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每月增均工資收入在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