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鏽病

豇豆鏽病

豇豆鏽病是由豇豆單胞鏽菌引起的、發生在豇豆上的病害。主要為害豇豆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莖、蔓、葉柄及豆莢。葉片染病,發病初始產生黃白色小點,擴大后隆起,黃褐色近圓形,後期病斑中央的突起呈暗褐色;莖和莢染病,產生暗褐色突起,表皮破裂散發銹褐色粉末,發病嚴重時,後期葉片及發展到莖和莢。 

豇豆鏽病是豆類蔬菜上常見的重要病害,主要影響豇豆中後期生長,夏秋高溫多雨季節常引起危害,病害流行時可使全田植株枯黃,對豇豆產量和品質均可造成重大損失,嚴重時可減產50%,甚至絕收。 

豇豆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為選用抗病品種,在地勢乾燥,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豇豆;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及時清潔田園;實行輪作。下雨後及時噴葯也可有效地預防豇豆鏽病的發生。

病原特徵


豇豆鏽病病原為豇豆單胞鏽菌(學名:Uromyces vignae-siensis Miura),屬擔子菌亞門鏽病目。夏孢子橢圓形,黃褐色,單胞,表面具細刺,大小(21.1-31.7)微米×(18.7-24.3)微米;冬孢子球形,褐色,單胞,大小(26.4-33.6)微米×(21.8-27.4)微米。
豇豆鏽病
豇豆鏽病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溫度範圍21-32℃,最適宜的發病環境,溫度為23-27℃,相對濕度9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開花結莢到採收中後期。發病潛育期7-10天。夏孢子侵入時需高濕,夏孢子在10-30℃溫度範圍內萌發,適宜溫度為16-22℃。

病害癥狀


豇豆鏽病病害癥狀
豇豆鏽病病害癥狀
本病多發生在較老的葉片上,莖和豆莢也發生。葉片初生黃白色的斑點,稍隆起,后逐漸擴大,呈黃褐色皰斑(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紅(黃)褐色粉末狀物(夏孢子)。夏孢子堆多發生在葉片背面,嚴重時也發生在葉面上。後期在夏孢子堆或病葉其他部位上產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時在葉片正面及莖、莢上產生黃色小斑點(性孢子器),以後在這些斑點的周圍 (莖、莢)或在葉片背面產生橙紅色斑點(銹子器),再繼續進一步形成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很少發生。

侵染循環


在中國北方寒冷地區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隨同病株殘體在田間越冬,而在中國南方溫暖地區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冬孢子萌發時產生擔孢子,借空氣流動傳播,產生芽管侵入豇豆葉片,並在侵染過程中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成熟后在豇豆葉片上萌發並進行新的侵染,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后借氣流傳播,進行重複侵染。研究發現,銹孢子和夏孢子在不同介質上萌發形成的侵染器官存在分化。在中國南方,夏孢子成為豇豆鏽病的最初侵染源,冬孢子雖然存在,但在病害周期循環中並不佔主導地位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豇豆鏽病主要發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間夏秋高溫、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的田塊發病重;偏施氮肥或種植抗病性差植株,也易造成豇豆鏽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根據種植地區的種植習慣,選用抗病性強的種植品種。 
2.種植地塊選擇:選擇地勢乾燥,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豇豆。 
3.控制濕度:雨後及時排水排濕,特別在病害易發期,設施栽培地塊要及時通風,降低棚內濕度。 
4.合理布局:秋豇豆最好遠離夏豇豆地種植,防止相互傳播病害。 
5.合理施肥:多施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6.合理密植,清潔田園:合理密植,及時摘除中心病葉,收穫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做深埋處理。 
7.實行輪作:春秋茬豇豆地要隔離,避免連作;實行與葉菜類、瓜類等非豆科蔬菜輪作。 
1.預防用藥:下雨後及時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即可有效的預防豇豆鏽病的發生。 
2.發病初期及時用藥:發病初期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顆粒劑1000-1500倍液等,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即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噴葯時重點要把葯噴到植株中、下部位,要輪換用藥。噴葯時加入0.2-0.3%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會促使植株儘快恢復長勢。

病原描述


病原圖片
病原圖片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豇豆單胞鏽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