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人綜合征
紅人綜合征
紅人綜合征(紅頸綜合征,red man syndrome,RMS),是服用(或外用)某些藥物后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早在1959年Rothenberg就報道過RMS,當時稱為類過敏反應。RMS以臉、頸、軀幹上部斑丘疹樣紅斑為特徵,還可出現寒戰、高熱、瘙癢、心動過速、血管性水腫、胸痛、頭暈等,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表現。嚴重時可出現低血壓及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多發生於萬古黴素滴注過程中,與輸注萬古黴素的劑量及速度有關。
1959年首先由Rothenberg報告一例女孩在靜輸萬古黴素后10分鐘出現全身瘙癢,蕁麻疹、胸痛和血管性虛脫,當時考慮是類過敏反應。卅多年來相繼報告了一些類似病例,並命名為RMS.又由於紅斑主要位於軀幹上部,故也稱紅頸綜合征。現已明確它是萬古黴素的眾多毒副反應之一,而且並不少見,對常用萬古黴素治療耐青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有必要了解這一綜合征。
此反應以臉、頸、軀幹上部斑丘疹樣紅斑為特徵。常伴有低血壓、寒戰、發燒、心動過速、胸痛、暈厥、麻刺感等癥狀。也有報道還有血管性水腫、喘、呼吸困難等癥狀。以上癥狀一般不會同時發生,多數情況為兩種或幾種癥狀同時出現,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表現。以紅斑、低血壓較常見。此反應可發生在輸注過程中的任何時刻,一般停止輸注後幾小時即可停止或恢復。RMS是一種非免疫性的、劑量相關性的反應。
極度皮膚潮紅、紅斑、蕁麻疹、心動過速和低血壓等癥狀性癥狀。
由於RMS的表現與組織胺的藥理作用極為相似,經過多年對臨床和人體實驗研究,所有文獻均一致報道幾乎所有RMS患者都有血漿組織胺濃度的升高,這一濃度的升高與萬古黴素的輸入劑量成正比,與輸入的時間成反比,血漿組織胺的濃度又與RMS的程度有直接關係。Sahai等對志願者靜輸萬古黴素(15mg/kg,60分鐘以上)於輸完后測定血漿組織胺濃度,12例中11例(均出現RMS)的組織胺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值(AUC)為46.7±31.3ng·min/ml,而對照的得可黴素(teicoplanin)僅為8.7±13.2ng·min/ml,在停止靜輸萬古黴素后1小時血漿組織胺濃度恢復到基線。在輸入時間相同情況下,Polk等報告1g劑量的組織胺濃度為0.81±0.80ng/ml;500mg時為0.18±0.14ng/ml.以劑量相同的條件而言,Healy等對10例志願者隨機雙盲交叉的研究,所輸劑量均為1g,測定在1和2小時輸入后的血漿組織胺濃度,結果10例中8例在1小時輸入中發生RMS(重度2例,中度3例,輕度3例),10例中2例在2小時輸入發生RMS(均為輕度)。血漿組織胺AUC在1小時均大於2小時,分別為74.3±5.14和38.2±1.99ng·min/ml,各自增加了127%和99%。
以上均表明RMS的發生與萬古黴素促使人體的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有關,同時也不否認對過敏者可由萬古黴素引起IgE介導的過敏反應,但對非過敏者絕大多數是由體內組織胺釋放所致的如前所述表現的假過敏反應。個體組織胺受體的敏感性可有不同,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人組織胺升高不明顯而出現RMS以及一些人有大量組織胺釋放而不出現RMS。除了受體敏感性的解釋外,還發現少數病例不出現“紅人”只發生胸痛和肌痙攣,故一些作者指出在RMS的發生中,其它介質如舒緩激肽、5羥色胺、過敏反應的慢反應物質、環磷鳥昔、前例腺素D也可能起作用。也有人指出萬古黴素本身也有直接引起RMS的可能。
預防措施有事先服用抗組胺葯,Sahai等研究使用抗組胺葯羥嗪可預防RMS的發生,但雷尼替丁與安慰劑無區別。Renz等也通過研究聯合使用苯海拉明及西咪替丁可顯著減少RMS的發生率,其結論為:事先服用組胺H1及H2受體拮抗劑對減少快速靜滴萬古黴素引起的組胺介導的RMS的發生是一種實用、安全、經濟的方法。兩個研究的區別就是事先口服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是否必須,需更多的實驗支持。另外,規定輸注速度,一般是,1g藥物至少60min輸完,或將藥物溶於大量液體保證輸注速度小於10mg/min.也可以用輸液泵控制速度。
如美國依阿華州-家醫院採取以下措施:
(1)不多於1g時應不少於60min輸完,較大劑量應不少於90min輸完,有RMS病史的病人應再延長30min。
(2)有RMS病史者應事先服用抗組胺葯。
(3)藥房調配輸液時應貼醒目標籤以警示。
De Sousa等報告一例18個月女孩,因突然發現面部發紅、瘙癢、嚴重眶周水腫及全身皮膚和尿液桔紅色變急診入院。患兒母親患有肺結核,患兒也因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而用利福賓士療。入院前3個半小時,其母發現患兒玩耍一個利福平空瓶,瓶中原裝有約100ml的2%利福平懸液(2g)。1小時後患兒面部發紅、發熱和發癢,以後2小時內眶周水腫快速加劇,同時全身皮膚、尿液、唾液和淚液出現進行性桔紅色變送入醫院。入院時患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嘔吐及發熱,住院期間還排出紅色成形大便。所有體征和癥狀均於24小時內消退。
本例是由利福平所致的RMS,其眶周水腫和瘙癢也是利福平的毒性表現。此種RMS的發生機理與萬古黴素全然不同。利福平是一個具有顏色的抗生素,其產色基團是化學結構上的醌式或氫醌色芳香核。由於利福平吸收后在體內分佈甚廣,尿、眼淚和痰中等出現淡紅顏色是正常的現象,但只有在大大超過許可劑量時才會出現RMS,故在應用利福平者出現RMS時,應認為是利福平中毒的信號。
與萬古黴素一樣同屬糖肽類抗生素的去甲萬古黴素,也有報道可引起RMS。RMS常發生在去甲萬古黴素等藥物靜脈注射半小時內,但也可發生於輸液結束後幾天,導致遲發性RMS。研究發現遲發性RMS的發生可能與體內存在著釋放肽聚糖的細菌感染有關。體外實驗也證實,能釋放肽聚糖的細胞(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夠刺激人體白細胞和大鼠巨噬細胞釋放組胺,從而耗竭了內源性組胺,應用去甲萬古黴素時暫時無組胺釋放,待感染控制數天後,隨著細菌的死亡,機體細胞內組胺逐漸恢復,從而在去甲萬古黴素的刺激下大量釋放組胺,出現遲發性“紅人綜合征”。因此,在臨床上如感染已經控制,應及時停葯或減量,以免發生遲發性RMS。另一種新型糖肽類抗生素替考拉寧同樣可能發生RMS,但報告相對較少,這可能與替考拉寧的結構的改善與優化有關。此外,其它藥物如氨曲南、兩性黴素B也有可能誘發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