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解放前一古寺,位於現白馬寺街正北。據說香火也曾鼎盛一時,佛塔林立、香客雲集,方圓幾十里地廣說其名,后八路軍經留此地時遭遣散。寺內有一大鐘,解放後作為文物被繳送南陽,具體不詳。寺內建築曾一度作為校舍使用,大殿等舊舍已不存。現經改造重建成為白馬寺小學。2005年,當地居民在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並穩定后,經有關信士倡議、募捐,在原白馬寺舊址、現小學校舍北麓,新建殿舍一所以供奉三寶,並迎漢白玉馬兩尊立於殿前,寺名仍號白馬寺。

徠白馬寺由來:中華神州大地,有三所佛院,統稱白馬寺。其中稱為龍腹的位於唐河西南三十五公里處的白馬寺,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歷史沿革


白馬寺[河南省唐河縣景區]
白馬寺[河南省唐河縣景區]
白馬寺作為集鎮存在,是1984年的事。當時為紀念革命烈士閆普潤,唐河縣人民政府決定在此地設立普潤鎮集市。原規制南北長100米,逢農曆雙日開集,郭灘、蒼台兩鎮對轄區均分各管。后被人們沿襲當地一古寺名,稱白馬寺。
該集鎮經二十幾年發展,現已初具規模。主街道經路面硬化、門面擴展后南北300米,東西400米。常住人口大約3000人。商品經營以唐河、郭灘、蒼台等城鎮為批發中心,涉及香煙、副食、建材、服裝、餐飲、攝影、農資、醫藥等基本領域,服務周邊二十多個村莊。並依託當地農業資源,在夏秋兩季,建立購銷網路,向廣大內地提供小麥、花生、棉花等糧棉原料。街東有桐蒼公路經過,可方便抵達唐棗公路、312國道,及唐河、新野等地的高速入口。

興盛時期

白馬寺[河南省唐河縣景區]
白馬寺[河南省唐河縣景區]
解放前的一一古寺,位於現白馬寺街正北。據說香火也曾鼎盛一時,佛塔林立、香客雲集,方圓幾十里地廣說其名,后八路軍經留此地時遭遣散。寺內有一大鐘,解放後作為文物被繳送南陽,具體不詳。寺內建築曾一度作為校舍使用,大殿等舊舍已不存。現經改造重建成為白馬寺小學。2005年,當地居民在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並穩定后,經有關信士倡議、募捐,在原白馬寺舊址、現小學校舍北麓,新建殿舍一所以供奉三寶,並迎漢白玉馬兩尊立於殿前,寺名仍號白馬寺。

寺廟由來

白馬寺由來:中華神州大地,有三所佛院,統稱白馬寺。其中稱為龍腹的位於唐河西南三十五公里處的白馬寺,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根據原舊居白馬寺遺留的碑文與史書記載:唐玄藏在印度取到真經后,又來到釋迦牟尼佛祖出生地(據說現在的尼泊爾)拜望了聖祖聖佛后,路過西藏,經四川到漢水乘船,順流直下,到襄樊上岸走旱路,時值炎熱的六月天,因白馬馱經卷到此傷熱中暑,玄藏牽著白馬到湖中濾馬後向東走一里處,有一座寺院(原建於漢朝),玄藏在此借宿。當晚玄藏與眾僧人一同用井泉水煎藥,為白馬治病,用大堰水飲馬。因白馬光臨寶地,又飲用了佛泉水煎藥喂馬,第二天白馬精神倍增,從此處玄藏再起程到濟陽傳經授教,后又到洛陽白馬寺定居從事傳經授教事業。後來唐玄藏回到長安后,唐王得知取經回來路過此地的詳細情況后,唐王派遣尉遲敬德調撥專用款項在此原有的寺院基礎上按洛陽白馬寺之規模加以建設(原寺院內奉有石碑上有記載,尉遲敬德重修白馬寺詳情)。之後,命名本寺為白馬寺。白馬湖,白馬堰,白馬泉等美名流傳至今。
解放前後之間的白馬寺舊居共有一進三處大院落,寺院房舍幾百間,內有文物佛像幾百尊,庭院建築合理緊湊,殿堂縱橫。整個寺院有前殿、中殿和後殿,在中殿前中間設有鐘鼓堂,在鐘鼓堂兩側各有一處寬敞明亮的大垮院,三大院內古柏參天,每年三四月間春暖花開,百鳥薈萃,鶯歌燕舞,春風吹來,春意盎然,懸掛在殿堂頂上的銅鈴齊鳴,如同音樂伴奏非常優美動聽,令人心曠神怡。

建設背景


布局結構

在寺院東側還有高聳入雲、雄偉壯觀的十幾座白石寶塔。寶塔結構精美,每一座都有各自的特點,特別是塔上面的雕塑非常精美,獨具匠心,巧奪天工,雄偉壯觀,深受世人稱讚。院內古樹參天,寺東石塔聳立,並擁有田產400餘畝,和尚尼姑100多人。其規模盛況可想而知。解放后,因多種因素造成寺院面貌改觀。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宗教事業得到健康發展,民族歷史文化得以弘揚。白馬寺所在集鎮的居民及其周邊百姓,為了滿足對佛教文化的信仰,貫徹中央對於人民群眾對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希望有一個宗教活動的固定場所,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宗教信仰要求,熱切希望重建白馬寺院。為此以張庶益為首的地方名人志士,順就廣大善良民眾的迫切心愿,於2004年秋,成立了由28人組成的重建白馬寺院籌備小組。
五年多來,在喬灣村委及白馬寺街周邊村委的領導與支持下,經籌備小組全體成員的努力運作,先後共籌資五萬餘元,在原廟址新建殿堂房舍七間,精塑神像七尊,門前栽培風景樹木數十株,現在寺院佔地五畝有餘。侍奉佛祖的女居士一人。

文化活動


重大意義

重徠建后,一年一度舉辦的三次廟會,一次比一次熱鬧,每次前來趕會燒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煙繚繞,真可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活躍了地方經濟建設,滿足了人民大眾的宗教信仰,豐富了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