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是2010年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少農。該書講述了孔子思想對中國及世界的九條意義,以及學孔子思想必須要有的態度與方法。
《孔子思想》開篇詳述孔子思想對中國及世界的九條意義,介紹學孔子思想必須要有的態度與方法。繼以專文闡述“儒學基本概念”,提煉儒學精華,方便讀者學習理解。《孔子思想》主體部分是《論語》全書二十章的講解與註釋,依據朱子集注,發揚孔子思想,維護了儒學的純正。
引子 儒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講 顏淵/003
孔子
第二講 子路/023
本章講“正名”。孔子說“正名”,是正本清源的意思。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任何事情先要有指導思想才能進行。孔子向子路講 了“正名”,接著解釋:“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這話是說君子既然為世界命名並為自己命名,那麼這名字必須是叫得出來的,自己說的必然做到,言行一致,不因言廢行,也不因行廢言,不輕易說話,話一出口就在行動。孔子講 正名的更深層次意思是歸正我們的思想,思想正,心裡正,名就正了,言就順了,事就成了。
第三講 憲問/041
孔子
“君子思不出其位”(這一句是曾子引孔子《易傳》的話)。回到道德中廉恥,行為、信用等關鍵命題進行再闡述,最終帶出另一句名言“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講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並點題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揭示了“道德是仁愛的完成”這一高尚主題,從而產生“不怨天,不尤人”的正確人生觀。本章邏輯嚴密,說理透徹,切中要害,歸正思想,特別適合廣大公務員學習,是廉政建設教科書。
第四講 衛靈公/065
本章講“仁道四綱”。從“衛靈公問陳於孔”到“有殺身以成仁”,講 反對暴力是仁者基本的操守。從“子貢問為仁”到“必察焉”,講 仁者做人做事及管理之道。從“子曰人能弘道”到“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講 仁者出仕之道。從“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到“故相師之道也”講 仁者的師道。本章講 了反對暴力、仁者要掌握工具與方法、人要弘道、聖人相師四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孔子仁義觀,非常重要,必須深刻領悟。
第五講 季氏/083
本章講 孔子的國家觀:尊王道,禮樂自天子出。上一章我們學習了不提倡暴力的仁義觀,這一章我們將這個原則運用到國家生活中,形成了仁愛國家觀、和諧國家觀。“仁愛國家觀”主要講 兩個方面,一是“尊王道”,二是“禮樂自天子出”。尊王道的本質是遵天道,遵天道的意思是奉行上天的旨意,用《書經》上的話就是“天命誅之”(《周書·泰誓》),作天意代表,行天之功。
第六講 陽貨/097
本章講 仁道五義,仁的五種具體含義:恭、寬、信、敏、惠。
“恭”,就是尊敬。起碼的尊敬必須有,起碼的禮儀必須會,起碼的道理必須懂。起碼的規矩要維持。“寬”就是寬容。“信”,就是講信用。“敏”,就是勤奮,也包含敏捷的意思,做人有反應。“惠”,就是恩慈。恩不嫌小,惠不嫌少,好處當然是多多益善。
第七講 微子/113
本章講“君子四綱”。專門評點古今聖賢,烘托孔子“無可無不可”的做人態度。“君子第一綱:不施其親。”即不要只對親人好。天下都是親人。——天下人皆可親,無可無不可。“君子第二綱:不使人怨。”即平等待人。這話的意思是要用平等心待人。——天下人皆平等,無可無不可。“君子第三綱:不棄故舊。”即不忘老朋友。——天下人皆朋友,無可無不可。“君子第四綱:無求備於一人。”即不要妄想一個人什麼都完備。謙虛地承認自己不是上帝,上帝就會到來。——天下人皆有份,無可無不可。
第八講 子張/131
本章講“仕學雙綱”。孔子說:“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講 很多人之所以沒找到自己成功的竅門,在於親自放棄。“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講 執政者任用元老並且保持根本的禮樂制度,這樣是好的。
第九講 堯日/147
本章講“君子知命”。本章是《論語》原來最後一章,顯然是重中之重。不過一般人往往不讀這一章,為什麼呢?道理太深。《堯日》有三段,每一段都重要。第一段是孔子匯總《書經》大義,作天道總述。孔子引用了六段《書經》原文,分別出自《虞夏書》、《商書》、《周書》,是整部《書經》的精華。因為引用了六段《書經》的話,可稱“書六言”。孔子說的君子有三個意思。一般情況下指士大夫,士大夫是要出仕做官的,做官有成叫君子。學而優則仕,不仕無義。有時君子又指隱君子,伯夷叔齊當然是君子。連伯夷叔齊都不是君子,世上就沒有君子了。孔子深知隱君子之道,讚美避周的伯夷叔齊。同時又深知士大夫之道,讚美周公。兩種君子孔子都做到了,兩種君子之道在孔子身上奇妙的實現了和諧。
第十講 學而/157
本章講 仁義孝道,這是人的立身之本。本章開頭連續三句講 快樂,是想說學習是快樂的,人生是快樂的,仁義是快樂的。快樂人生也要講 仁義孝道,意思是人要約束自己,不然快樂不能持久。人生盡職責,盡義務,上升到服務他人的高度,快樂才是永久。後來孟子將這個觀點提煉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可謂精當。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第十一講 為政
第十二講 八佾
第十三講 里仁
第十四講 公治長
第十五講 雍也
第十六講 述而
第十七講 泰伯
第十八講 子罕
第十九講 鄉黨
第二十講 先進
附錄
後記
是一種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