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新紡織公司

中國以紡織品生產為主業的公司

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中規模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1915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辦於上海。1921年組成茂新、福新、申新總公司,構成榮家資本集團。到1931年全盛時期,在國內共有9個紡織廠,總計紗錠46萬枚,布機4757台,職工逾3萬人。1932年,實際自有資本共達1800萬元,資產總值6400餘萬元。

公司管理


創辦人
申新紡織公司
申新紡織公司
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中規模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創辦人榮宗敬(1873~1938)、榮德生(1875~1952)兄弟,江蘇無錫人,出身於錢莊學徒。1896年起在上海自營廣生錢莊,1900年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在無錫與人合夥創辦保興麵粉廠,1903年合伙人退出,更名為茂新麵粉公司。1905年,又轉而投資棉紡業,在無錫集股開設振新紗廠。辛亥革命後向上海發展,先創建福新麵粉公司,繼又退出振新紗廠,於1915年創辦申新紡織無限公司,1921年合組成茂新、福新、申新總公司,榮宗敬為總經理。

發展歷程


榮氏資本集團
榮氏兄弟在申新各廠的投資約佔申新資本總額的80%。1936年,擁有紗錠57萬枚,布機5304台,約佔全國(除東北三省外)民族資本棉紡廠紗錠和布機總數的1/5以上。抗日戰爭期間,除漢口分廠內遷重慶、寶雞外,余均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后,申新原有各廠規模均未恢復至戰前水平,但包括各系統新建紗廠在內,紗錠總數仍佔全國民族資本棉紡業總數的1/5。1950年5月,上海申新各廠合組成立申新紡織公司總管理處,榮毅仁任總經理。1951~1955年,各地申新紗廠全部實現公私合營。1966年國營。
建廠初,申新一廠僅有1.3萬枚紡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頗有盈利,於民國6~7年添置織機1100台,民國8年又擴充紡錠2.6萬枚。民國6年,購進上海恆昌源紗廠,兩年後,擴建為申新二廠。民國9~10年,又分別在無錫建立申新三廠,在漢口建立申新四廠。並聯合同業,在上海開辦華商紗布交易所,申新人鍾牌棉紗定作標準紗。榮氏創業,銖積寸累,化利為本。與股東相約,三年不分紅,股利亦存廠生息。至民國11年,申新紡織公司資本已達300萬銀元,其中230萬銀元都是歷年紅利轉入。民國14年,申新紡織公司又購進德大紗廠,成立申新五廠,並租辦常州紗廠改名為申新六廠。民國18年,購進上海東方紗廠成立申新七廠。同年,為生產細支棉紗,興建4萬新錠的申新八廠。民國20年,購進前身為上海機器織布局的三新紗廠,成立申新九廠。后又購進上海厚生紗廠,補足因常州紗廠租期屆滿而空缺的申新六廠。16年內從1家廠擴大到9家廠。榮氏經營企業,重視人才,禮聘專家朱仙舫,汪孚禮,黃炳奎等人。並在無錫自行開辦職員養成所,造就紡織專門人才。榮氏鑒於原棉占生產成本80%以上,能否駕馭棉花是紗廠成敗之關鍵,因而在江蘇、河南、陝西、湖北、山東等產棉區廣設收花處,掌握農情、選購原棉。為擴大銷售,申新除在上海、無錫、漢口設立營業部外,還在常熟、常州、蕪湖、安慶、九江、南昌、重慶、徐州、青島、鄭州、長沙、廣州、香港等商埠普設批發處或經銷處。
據民國21年統計,申新紡織公司共有紡錠53萬枚,織機5357台,分別佔全國民族資本(東北除外)紡錠、布機總數的19.9%和28.1%。榮氏擴展企業,藉助金融,負債經營。申新公司是中國銀行上海銀行的大股東。榮宗敬還在許多錢莊搭股,他說:“搭上1萬股子,就可以用他們10萬、20萬的資金”。民國21年,申新借入資金為自有資本的242.7%(10年前為177.7%)。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商品傾銷東北,華商紗廠產品銷路銳減,民國22年4月,申新上海各廠存紗達7萬件。當時,每生產1件紗需218.33銀元,而市場只售204銀元,“花貴紗賤”,產品大量積壓。民國23年6月底,申新資產共值6898。6萬銀元,而負債達6375.9萬銀元。因債主催逼,而中國、上海兩銀行又中止貸款,7月4日,造成申新歷史上的擱淺。國民政府實業部企圖以“整理”為名,將申新“收歸國有”,榮宗敬總經理拚死鬥爭,由於國民黨內部四大家族與改組派汪精衛、陳公博之間的矛盾,加上國民黨元老、無錫同鄉吳稚暉的活動,才免遭滅頂。民國24年初,英商滙豐銀行暗中與日商勾結,不顧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和法院的干預,悍然拍賣申新七廠。榮氏上下呼籲,職工誓死反對,輿論紛起聲援,滙豐懾於民氣,不得不取消拍賣,續訂借約。
民國25年,國棉豐收,紗布暢銷,紡織業驟然起色,申新轉虧為盈,又計劃添錠振興。然而不久,繼七七事變后,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處在戰區內的楊樹浦申新五、六、七廠首當其衝。周家橋申新一、八廠也遭日機轟炸,申新八廠幾乎全毀。敵偽又陰謀利用當時享有“麵粉大王”、“棉紗大王”之譽的榮宗敬。民國27年1月4日,榮氏遠避香港,不久因心力交瘁,舊病新疾併發,於2月10日去世。
民國27年起,日軍用“委託經營”方式對上海淪陷區內申新各廠實行“軍管理”,申新一、五、六、七、八廠分別落入日商豐田、裕豐、上海紡織和鍾淵公大之手。唯有申新二、九廠在公共租界內,不僅得以繼續營業,且因本市、內地、南洋對紗布需求殷切,進口外棉原料充沛,日夜開工,經濟暴發。申九利用“孤島繁榮”大舉添機擴充,紡錠增至13.8萬枚,成為遠東之最;“雙馬”棉紗量大、質優,成為市場標準紗,稱雄國內,遠銷南洋。民國27~30年,申九帳面盈利按時價摺合黃金11.9萬兩;申二盈利4.16萬兩。兩廠不僅了結舊欠,並償清了申新銀團的全部債務。孤島時期,申二、申九曾分別改用“美商”、“英商”名義,託庇保護。太平洋戰起,日軍佔領上海租界,兩廠亦被“軍管理”。此後,經上海申新各廠疏通后發還,但原棉、電力均受統制配給,只能勉強維持生產。
民國35年抗日戰爭勝利初,國民政府實行低外匯政策,鼓勵棉紡業大量購用剩餘美棉。花紗比價差額很大,每件紗最高可換12擔棉花,紗廠都獲大利,稱為“黃金時代”,至年底,上海申新各廠帳面盈利達152.05億元(法幣)。同年4月,榮德生被綁架,被敲榨美金達50萬元以上。
獲利后的申新各廠積極擴錠和向外擴展。申六兼并蕪湖裕中紗廠和上海國光印染廠,成為申新系統第一家紡織印染全能廠。榮鴻元創辦了鴻豐紗廠。申九在鎮江買田,擬籌建分廠。申新二、三、五廠以紅利在上海籌建天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申新二、五廠還在衡陽購地建廠,申新三廠與茂新合股創辦合豐染織公司,申新四廠也在漢口標購軍政部紡織廠。至民國36年,申新系統的紡錠增至64萬枚,比抗戰前夕的57萬枚增加12.25%。同時還著意於智力投資,將申九創辦的中國紡織染工業專科學校擴大為由申新各廠合辦的中國紡織染工程學院,興建教育大樓,加強師資力量,繼續免收學生學雜費,供給膳宿書籍。並在無錫創辦了江南大學
民國37年1月,國民政府成立全國花紗布管理委員會,實施對花、紗、布的全面管制,不許棉商、廠商自由採購國棉、自由調節國棉存量,紗廠存棉日趨枯竭。申新總經理榮鴻元通過輿論喉舌,強烈抨擊當局“倒行逆施”,“剝奪民營事業的生產競爭權,營業自主權”。4月,他在南京國民大會上提出兩項提案:一、政府放棄花紗布管制政策,迅速撤消全國花紗布管理委員會機構,扶植棉紡業自由發展。二、政府從速開放工貸,挽救工業生產危機,以利生產建設。是年,申新因受種種管制,被迫大幅度減產,又因紗布議價、限價收購,經濟上蒙受巨大損失,僅“八一九”限價損失摺合棉紗3270噸。同年9月,榮鴻元以“私套外匯嫌疑”被法院特刑庭拘押77天,被勒索財物約合50萬美元。恢復自由后,即飛往香港。
與此同時,申新資產陸續外移香港開辦大元、南洋和偉倫紗廠,以及投資美國、巴西、菲律賓、泰國;運銷粵港的紗布和大量拋售的棧單,其貨款不再返回滬廠,造成滬廠流動資金匱乏,各廠幾乎均無法開工,至解放前夕,已瀕臨癱瘓。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通過貸款、配棉、代紡、代織,幫助申新各廠克服困難,維持生產。廣大職工團結資方,增產節約,同舟共濟。去港的榮爾仁一度回滬,於1950年3月29日約集上海申新一、二、五、六、七、九廠代表會商重新組合。4月1日簽訂合同,成立上海申新紡織廠管理委員會,推選榮德生為主席,榮爾仁為副主席。下設總管理處,推聘榮毅仁為總經理,原申九協理吳中一為副總經理。各廠經濟獨立,行政由總管理處統一。5月8日正式掛牌宣告成立。其時,共有紡錠40萬枚,織機2931台,印花機組2套。申七、合豐和蕪湖裕中紗廠因負債過多,出讓給中國花紗布公司。其餘各廠通過簽訂和實現勞資生產合同,管理不斷改進,生產逐步走上軌道,7月做到保本,8月計提部分折舊,9月起便有盈餘。
1951年6月,《上海市私營企業重估財產調整資本方法》公布后,上海申新一、二、五、六、九廠進行重估財產,股東重新登記。1954年10月7日,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設立上海申新棉紡織印染廠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6月19日成立董事會,推選榮毅仁為董事長。董事會下仍設總管理處。無錫申新三廠、漢口申新四廠已先期於1954年實行了公私合營。
1955年9月28日,申新紡織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營。經過清產估價,上海申新一廠(緯昌併入)、二廠、五廠、六廠(三明併入)、九廠及相關的中華第一棉紡針織廠、鴻豐紗廠資本總額為6400萬元,占上海全行業合營廠總資本額的47。32%。合營后的申新總管理處仍由榮毅仁擔任總經理,吳中一任副總經理併兼任申新九廠廠長。合營前後,上海申新、永安兩系統出資出人與安徽省合作在合肥市創辦公私合營安徽第一棉紡織廠。公私合營后,1957年2月,上海棉紡織工業公司成立,實行行業統一管理。中華第一棉紡針織廠劃歸上海市針織工業公司,申新五、六廠在1958年10月與榮豐紡織印染廠合併組成楊浦棉紡織印染廠。申新二廠於1960年劃歸上海市儀錶電訊工業局,后改為上海無線電二廠。1966年10月,上海申新紡織總管理處撤銷。同年,申新一廠、申新九廠、楊浦和鴻豐紗廠分別改為上海第二十一、二十二、三十一棉紡織廠和第二十七棉紡廠;無錫申新三廠改為無錫第一棉紡織廠,漢口申新四廠改為武漢第三棉紡織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香港偉倫紗廠、南洋紗廠先後將全部設備轉入內地,投資於上海建設。
1986年6月18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接見榮氏親屬回國觀光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長彭真說:“榮氏家族,在發展我國民族工業中是有功勞的。在舊中國從事民族工業是很困難的。幾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裡有榮氏家族的成績。榮氏家族對於發展我國民族工業的貢獻,歷史將會大書特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