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

抗元名將

陳文龍(1232~1276),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龍,字剛中。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號如心,陳俊卿五世從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狀元。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個重要職位,頗有成就。元軍南下,在各地守將紛紛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兩次至興化勸降文龍,均被其焚書斬殺。

被捕,押送杭州途中開始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

人物生平


淳祐十一年(1251)入鄉學。
寶祐四年(1256)入太學。
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進士,龍飛射策第一,宋度宗賜名文龍。
明永樂六年(1409年)皇帝詔封文龍為福州府城隍,又以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
度宗三年(1267年)元軍長驅直下,圍攻南宋國防重鎮襄陽、樊城。因觸怒了賈似道,被貶職到撫州。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亦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
宋朝端宗景英年間出任福建、廣東宣撫使兼興化縣指揮官。
咸淳七年(1271)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後來,陳文龍的正直敢言,漸漸忤怒了賈似道。襄陽失守,陳文龍上疏痛責賈似道用人不當,並請罷黃五石、范文虎、趙潛。賈似道大怒,將陳文龍貶官撫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書彈劾陳文龍。不久,范文虎降敵,賈似道兵敗魯港時,趙潛最先逃跑,導致其餘守將棄城而逃。賈似道後悔不聽陳文龍所言,又起用陳文龍為左司諫,遷侍御史,再遷為參知政事。由於朝內議和,乞請回鄉養老,獲准。
陳文龍墓葬
陳文龍墓葬
景炎元年(1276)益王稱帝福州,再次出任參知政事,一上任就輕而易舉地平定了漳浦、興化叛亂。
德佑二年2月元軍攻陷了南宋首都臨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員被俘北去。5月益王趙正在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的擁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陳文龍再次被起用為參知政事(左相)。9月元軍向閩粵進軍,兵鋒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戰而降。張、陸等保護端宗從海上逃亡避難於泉州。朝廷任命陳文龍依前職充閩廣宣撫使,並於興化(莆田)開設衙門。
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要求拜謁岳飛廟。當他以孱弱之軀蹣跚進入岳廟時,不禁失聲痛哭,哀慟悲絕,當晚死於廟中,年僅46歲,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園裡。

後世紀念


墓葬

明初,朝廷下令訪求民間應祀神祇,“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在上報的名單中,朱元璋特別重視南宋隆名並峙的兩狀元文天祥和陳文龍。於是,在福建境內建有“歷代奉旨祀典”陳廟十餘座,我市中山公園北門原有的陳文龍祠就是其中之一。在祭祀陳文龍的寺廟中,以福州陽岐的尚書祖廟時間最早。相傳當年陽岐村民在烏龍江邊拾到陳文龍遺落的官袍,便自發集資在興化古道邊建廟。
明天啟七年(1627年)當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賈,出於對陳文龍的敬仰,將原廟宇移至陽岐村鳳鳴山下。廟建成后,歷經滄桑,幾度重修。廟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幾方古代殘碑,分別記載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豐九年(1859年)和光緒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況。其中乾隆碑刻載:“祖殿水部尚書三次敕封,加封鎮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稱陳文龍廟為“尚書廟”,陳文龍為“尚書公”。福州市區的其他4座廟均由此分香,陽岐尚書廟也被稱作“尚書祖廟”。
1919年陽岐人、大思想家嚴復發起又一次重修。他親自撰寫《重建尚書祖廟募緣啟事》,福建督軍李厚基、省長薩鎮冰、前清福州知府葉大庄等都有善捐。嚴復為祖廟題寫鐫刻了3副石柱聯,其中大殿正門的草書聯為“十萬家飯美魚香,惟神之助;百餘鄉風清魔伏,為民所依。”他還賦詩“天水亡來六百年,精靈猶得接前賢。而今廟貌重新了,帳里英風總肅然。”表達了對陳文龍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的景仰之情。
歷代史傳、詩文、戲曲等都對陳文龍備加褒揚。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明清時期,每三年科舉后,歷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今沖繩)、台灣冊封當地官員。冊封團在海上行船為祈求平安,將陳文龍立於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之說。閩台及東南亞等地,都將陳文龍比作“海上保護神”。,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僅在台灣和馬祖,保存完好的陳文龍廟就有16座之多。

史籍記載


宋史》《八閩通志》《陳忠肅公年譜》《安石倉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