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鎮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轄鎮

白塔鎮,隸屬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地處博山區北部,東與淄川區西河鎮、龍泉鎮崑崙鎮毗鄰,南與城東街道、域城鎮相連,行政區域面積31.92平方千米。

1962年3月,成立博山區海眼公社,1982年12月,更名白塔公社;1983年10月,改為白塔鄉;1984年4月,改為白塔鎮;1994年4月,由域城鎮析出的、趙莊、簸箕掌3個自然村劃歸白塔鎮,白塔鎮共轄20村;2001年5月,大庄村劃歸域城鎮。

2011年,白塔鎮財政總收入1.6億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181萬元,比上年增長19.7%,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956萬元,增值稅5315萬元,企業所得稅3065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293元,比上年增長20%;2018年,有工業企業839個,規模以上企業45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截至2018年末,白塔鎮有戶籍人口39178人;2019年10月,白塔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截至2020年6月,白塔鎮下轄1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白塔社區東側。

建制沿革


博山區白塔鎮
博山區白塔鎮
白塔鎮是由建國前原萬山、飲馬、白塔、大庄等鄉組成,歸淄川縣萬福鄉管轄。建國后,白塔、大庄鄉歸淄川縣崑崙區管轄。1950年3月,淄川縣崑崙區改為第四區,隸屬關係不變。1956年11月萬山鄉、飲馬鄉、白塔鄉合併為飲馬鄉。1958年8月撤銷飲馬鄉、焦庄鄉,飲馬鄉及原大庄鄉管的大庄、小庄、梁家莊3個村共17個村劃歸崑崙人民公社,1962年2月原飲馬鄉、大庄鄉所轄的17個自然村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並成立“海眼人民公社”(以下簡稱海眼公社)。1963年10月海眼公社機關由大海眼村遷至國家村村西,1973年遷至白塔村村北。1982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1982]153號文件批准,將海眼公社更名為白塔人民公社(以下簡稱白塔公社)。1983年10月,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更名為白塔鄉。1984年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以[84]魯政函60號文件批准,更名為“白塔鎮”。
1994年4月,掩的、趙莊、簸箕掌三個村由域城鎮劃歸白塔鎮。是年6月,貫徹博發[1994]36號文件,李家鄉所屬小南峪、銅井、柳溝、平安峪及石門鄉所屬吳家宅、行者峪、下惡石塢等七個村,分別合併到白塔村、小庄村、趙莊村、國家村、小海眼村、飲馬村、掩的村。
1962年3月,成立博山區海眼公社,包括大庄、小庄、小梁庄、白塔、小海眼、大海眼、西阿、羅圈、石佛、因阜、飲馬、國家、小店、北萬山、南萬山、東萬山、北峪17自然村,公社駐大海眼村。
1982年12月,更名白塔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白塔鄉。
1984年4月,改為白塔鎮。
1994年4月,由域城鎮析出的、趙莊、簸箕掌3個自然村劃歸白塔鎮,白塔鎮共轄20村。
2001年5月,大庄村劃歸域城鎮。

大事記

1922年2月12日,大海眼村周仲璜在崑崙兩級小學任教時,經鄧恩銘介紹入黨,成為全鎮第一名中共黨員。
1937年12月30日,國民黨殷啟民率部在大庄村與日軍交戰,日軍傷亡不祥,殷部犧牲10餘人。
1938年6月至1940年春,我八路軍、抗日游擊隊在廖容標司令員的組織領導下,在東萬山、小海眼、白塔等地,根據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集中力量成功地對各道會門進行了爭取改造工作,將道會門整編為抗日自衛團,將罡風道編為博萊抗日自衛團,並建立了黨組織,為創建博山縣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1939年2月12日,國民黨翟超部隊在小海眼伏擊日本巡邏車,擊斃日兵3人,翟部犧牲周紹武1人。
4月,日軍強迫群眾在大海眼村和白塔村修築崗樓,指令偽鄉長、保長派老百姓護路。
1940年6月,“黃砂會”在小海眼村南炸日本火車,戰情不詳。後來日軍報復,放火燒了小海眼“香磨房”,村民孫氏全家四口無一倖免。
博山區 白塔鎮 行政地圖
博山區 白塔鎮 行政地圖
1944年9月,住在“劈山炮樓”里的日本兵,攜槍到東萬山胡作非為,被焦念海領導下的游擊隊員馮八月、馬方柏等人將其打死並得槍而去,三天後,日軍報復,燒毀200餘間房子。
1946年6月,淄川縣龍泉區派牛敬山到東萬山村開展黨的組織發展工作,首先有馬文獻、馬文莆、孫即法加入了黨組織,由馬文獻任書記,馬文莆任宣傳委員,孫即法任組織委員。同時建立了職工會,會長孫即法,農救會會長馬文明,民兵隊長馬天琪,指導員孫即成。
1947年3月24日,我華東野戰軍在萊蕪戰役勝利結束后,由陳毅司令員率領到博山、淄川兩縣暫住,部隊進行整修待命。軍部駐在博山區大海眼村,劉伯承、陳毅、饒淑石都住在該村。5月16日,根據上級指示,全村動員村民參加民夫,隨軍支援孟良崮戰鬥。同日,陳毅司令員在連長以上幹部會議上總結表彰了萊蕪戰役中有功人員,部署傳達了孟良崮戰鬥計劃和任務。
1949年5月23日,支援淮海戰役隨軍南下的白塔小車隊1000餘人勝利歸來。
是年冬天,動工興建張博公路。
1950年3月建立萬山鄉,馬天興任萬山總支書記兼鄉長,丁昌恆任副鄉長;羅圈、石佛、飲馬、因阜、國家等五個自然村建立飲馬鄉,支書張子龍兼鄉長,副鄉長國洪昌;白塔、小海眼、西阿等四個村建立白塔鄉,李金寶任書記兼鄉長,孫維贛任副鄉長;岜山、大庄、小庄、梁家莊等四個自然村建立大庄鄉,支書孫仲聯,鄉長福庭;淄川縣崑崙區改為第四區,龍泉區改為第三區。
1956年11月,撤銷萬山鄉、飲馬鄉,建立飲馬鄉並成立飲馬鄉黨總支,王繼忠任總支書記,劉玉洪、馬天興任副書記;梁柏成任鄉長,孫兆建、馬天獻任副鄉長。
1958年8月24日,原飲馬鄉的14個村及蕉庄鄉的小庄、小梁庄劃歸崑崙人民公社,書記暫缺,副書記程汝祥、劉奉禮,社長劉發旺,副社長喬英貴、宋德福。
1962年2月13日,根據淄博市委指示,把大庄、小庄、小梁庄、白塔、小海眼、西阿、羅圈、石佛、因阜、飲馬、國家、東萬山、南萬山、北萬山、北峪、小店等十七個自然村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並成立“海眼人民公社”,公社駐地大海眼村。
4月,成立第一家鎮辦企業--海眼公社制修廠。
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繕隊。
4月15日,鎮轄區發生特大冰雹,電話線路全部毀壞。
6月1日,海(大海眼)萬(東萬山)公路及海眼橋建成並通車。
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業辦公室。5月1日,東山煤礦投產。張豐清任礦長。
3月1日,建立海眼公社拖拉機站。
1973年7月,公社機關遷至白塔村。
1976年5月,海眼煤礦投產。
1977年3月,海眼公社工業陶瓷廠建成投產。
1982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海眼人民公社更名為“白塔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改為白塔鄉。
1984年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白塔鄉改為白塔鎮,程欽遠任黨委書記,梁善周任鎮長。
7月,成立博山釀酒廠(博山飲料廠)。9月17日,在羅圈村北建立白塔鎮敬老院,后遷至小海眼村北。
1986年2月4日,東萬山村、石佛村分別與嶺西鄉上虎村、南閆村結成文明姐妹村。
1987年12月20日,合併海眼煤礦和東萬山煤礦,建立白塔鎮煤炭公司。
1988年8月,新修拓寬博(山)--礬(場)公路白塔地段竣工通車。
1990年1月14日,博山西過境路經過四年奮戰勝利竣工,由山東省政府顧問張敬燾、宋一民,淄博市市長韓新民和博山區委書記鄒大民等在白塔鎮入口處為公路通車剪綵。
1992年3月,成立白塔鎮建設委員會。
1994年4月,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准,將掩的、趙莊、簸箕掌三個自然村由域城鎮劃歸白塔鎮。
6月,貫徹博山區博發[1994]36號文件勞動力轉移,將李家鄉所轄的小南峪、銅井、柳溝、平安峪等四個村及石門鄉的吳家宅、行者峪、下惡石塢三個村,整村分別併入白塔、小庄、趙莊、國家、小海眼、飲馬、掩的等7個村。
1995年8月,白塔鎮實施“人才工程”,委託天津大學為白塔鎮招收一個大專班共43人。
1996年6月9月,白塔鎮實施“雙5000畝高產開發”工程,至1999年10月結束,獲淄博市星火計劃二等獎。
9月,整修拓寬后的白(塔)--石(佛)路通車。
1997年3月,白塔鎮在孝婦河以東建立“私營企業工業園”第一期工程,佔地80畝,博山外貿汽車板簧廠、博山化學廠率先入園建廠,翌年投產。
1998年8月4日,白塔鎮與山東農業大學聯合建立“教學科研示範基地”。
是月,掩的耐火材料實驗廠的“複合流動水口磚”列入國家新產品計劃,並獲市級“科技興博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0月,博山耐火材料實驗廠、博山水泵五廠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是年,完成村民住宅樓近3.7萬平方米,開發商品房1227平方米。
1999年7月,白塔鎮被淄博市委表彰為“六好鄉鎮黨委”。年底,白塔鎮被評為博山區第一家市級教育強鎮。
11月,博山鋇鹽化工廠的產品“電子高級碳酸鋇”,首次順利通過了山東省科技鑒定,獲市級名牌稱號。
是月,博山水泵三廠在全市同行業中率先獲得自營進出口權。淄博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設備廠、博山水泵三廠、淄博礦山設備總廠等均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2000年10月,外商投資80萬美元,建成國泰鋼鐵公司。
是月,白塔鎮電視入戶率及電話入戶率均達70%以上,17個村達到了電話村的標準,白塔鎮成為博山區第二家電話鎮。
是年,淄博汽車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山鋇鹽化工廠、博山華獸化工廠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是年底,淄博市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華髮機械廠、淄博大通水泵有限公司、淄博東海電子有限公司等合資企業及博山水泵五廠獲自營出口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白塔鎮地處博山區北部,東與淄川區西河鎮、龍泉鎮、崑崙鎮毗鄰,南與城東街道、域城鎮相連,距博山區政府8千米,行政區域面積31.92平方千米。鎮機關駐地白塔社區距博山區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與淄川區崑崙鎮交界,西與博山區域城鎮接壤,東與淄川區西河鎮毗鄰,南與博山區城東街道相連,205國道橫貫全境。

地形地貌

白塔鎮境內地貌多丘陵,東頂山與興隆山南北縱貫,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
東部大奎山為最高,是與淄川區崑崙鎮的界山,東部萬山一帶,形成一條東西狹長的山谷,中間深陷而高低不平,西部邊緣有鳳凰山、大尖山南北環繞,境內最低點海拔130米。

水文

白塔鎮境內孝婦河由南向北貫穿全境,三條東西向季節性河流分別是;出自域城鎮大峪嶺的石溝河;發源於大尖山以北的東河;出自東萬山的渭陽河,均經本境注入孝婦河。

自然資源


白塔鎮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鋁土、青土、黃土、矽砂、黃頁岩、石灰石等。

行政區劃


白塔社區永安社區小海眼社區北萬山村
小梁庄社區西阿村小庄社區南萬山村
趙莊社區因阜村羅圈社區東萬山村
簸箕掌社區國家村石佛社區北峪村
大海眼社區小店村飲馬社區掩的村
截至2011年末,白塔鎮下轄10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趙莊社區、簸箕掌社區、小庄梁庄社區、羅圈社區、石佛社區、白塔社區、小海眼社區、大海眼社區、飲馬社區,掩的村、西阿村、因阜村、國家村、小店村、北峪村、東萬山村、南萬山村、北萬山村 。
截至2020年6月,白塔鎮下轄1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白塔社區、小梁庄社區、趙莊社區、簸箕掌社區、大海眼社區、小海眼社區、小庄社區、羅圈社區、石佛社區、飲馬社區、永安社區,西阿村、因阜村、國家村、小店村、北萬山村、南萬山村、東萬山村、北峪村、掩的村 ;鎮政府駐白塔社區東側 。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白塔鎮轄區總人口420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750人,城鎮化率70.5%,另有流動人口3250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9%;有6個少數民族24人,佔0.1%;其中回族12人,蒙古族1人,滿族人,苗族1人,白族1人,拉祜族1人,人口出生率6.8‰,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長率0.9‰ 。
截至2018年末,白塔鎮有戶籍人口39178人 。

村落由來


1.白塔社區
位於博山區北部。南距博山城五公里。地處鳳凰山之東南麓。東臨孝婦河,南靠東河,西依張(店)博(山)鐵路。張(店)博(山)公路從村中南北穿過。現為白塔鎮駐地。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白氏世譜》載:“我白氏……宣和七年(1125年)遼亡金興,干戈擾攘,避亂於青郡之右劉家塢。后遷居白灘庄。元泰定四年(1327年)立下祖墳”。又據清同治九年《梁氏家譜》載:“始祖松,於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白塔店。”據此,元泰定四年(1327年)之前,已有此村。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縣誌》、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均載村名為“白塔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載村名為“白塔”。
據該村75歲老人高明寶講:明代以前,有百姓在村東沙灘上開店,故名“白灘店”。后因店房倒塌,行人稱此為“白塌店”。后演變為“白塔店”。以後又簡稱“白塔”。
2.西阿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西北二公里。地處鳳凰山之陰,地勢低洼。《般陽胡氏族譜》載:“我始祖諱克忠公。自洪武二年由直隸棗強遷居於淄邑明水店。長門次支居西阿。”據此,胡氏當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在此定居。據該村60歲村民穆少顏講:因村處鳳凰山之陰,地勢低凹,遂以地形命名為“鳳凰窩”。又因村處大海眼之西,改名為“西窩”。因“窩”與“阿”諧音,后又演變為“西阿”。
3.大海眼社區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北1.8公里。東靠張博鐵路。舊時,所處地勢平坦,水利資源豐富。《孫氏家譜》載:“我先世乃直隸棗強人。遠世祖孫公諱子玉,元代至正年間,因山左居民鮮少,遷發茲地……三世隆祖居大海眼。”清光緒三十四年《楊氏世譜》載:楊氏來此定居時間略晚於孫氏。據此,明初已有此村。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縣誌》已有“城西南三十裏海眼店”的記載。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村名為“海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載村名為“海眼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洪濟橋兼初修石路碑記》載村名為“大海眼”。
該村幹部孫迎昌講:早年有人在此開店,店旁有一旺泉,相傳大禹治水時留下一個海眼,故名“海眼店”。后逐漸形成大村,遂改名為“海眼庄”。為有別於鄰村“小海眼”,定村名為“大海眼”。1938年古歷二月二日,日本侵略軍曾在村東南鐵路旁殘殺我村民二十餘人。
4.小海眼社區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北0.5公里,處張(店)博(山)鐵路以東,孝婦河以西。張(店)博(山)公路由村中南北通過。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孫氏家譜》載:“我先世乃直隸棗強人,遠世祖孫公諱子玉。元至正年間,因山左居民鮮少,遷發茲地(藩六庄)……十一世允稍後人居小海眼。”據此,孫氏當於明萬曆年問(1573~1619)在此定居。據傳,該村原屬“海眼店”之一部分,至清嘉慶年間以後,方獨立為村,初名“坊子”。民國九年《淄川縣誌》始有“小海眼”村名的記載。因該村小於“大海眼”故名“小海眼”。
5.國家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東北兩公里。海(眼)萬(山)公路由村西轉向東南,村東新建村,地處興隆山之陰,西依大奎山。均為瓦房或樓房。設一村民委員會。《國氏族譜》載:“一世祖繼民,明初由棗強遷居東萬山,后入又遷居國家莊。”《國氏支譜》載:“明正統丁卯(1447年)舉人固盛,字永盛,登進士第,累官工科都給事……。”據此,國氏當在明初到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均有“國家莊”村名的記載。據該村71歲老人國洪珍講:明朝時,原村名為“黃家莊”。清初國姓為該村望族,遂改村名為“國家莊”。
6.因阜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一公里,地處孝婦河之東。設一村民委員會。素有“韭菜村”之稱。
《張氏族譜》載:“我祖於康熙年間,由淄川西南郭庄遷居因阜。”據此,該村於清康熙年間已有人在此定居。據該村64歲老人張文鳳講:本村原為“飲馬庄”之一部分,因人丁繁衍,后獨立為村。因村西有一土嶺,故取名“因阜”。
7.飲馬社區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1.3公里,東倚興隆山。新村建於村東東頂山
之西麓。村旁有砂石山,石質堅硬。打制石器是當地的傳統工藝。《閻氏族譜》載:“吾閻氏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縣入也。自明洪武初年,徙居山東省青州府城裡……五世祖壽,居淄川縣飲馬泉。”據此,閻氏當於明咸化年間(1465—1487)在此定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及民國九年(1920年)的《淄川縣誌》均有“飲馬”樹名。據該村79歲老人王化南講:早年村內有一水池,池旁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水池時立的碑碣,載有“飲馬池”三字,故取村名為“飲馬泉”,后演變為“飲馬”。
8.石佛社區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0.8公里。地處孝婦河以東。設一村民委員會,共117戶,442人。耕地l91畝,以種蔬菜為主,是博山區蔬菜基地之一。《張氏族譜》載:“我祖於清康熙年間,由淄川西南郭庄遷居因阜。一世祖建功,子三:新、月、純。純遷居石佛。”據此,清康熙年間(1662~1722)以前已有此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村名為“石婆庄”,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又載村名為“石坡庄”。據該村65歲村民孫即賢講:早年村西面有一閣,內供女佛一尊。故定村名為“石婆庄”。后演變為“石佛庄”,又簡稱“石佛”。
9.小梁庄社區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西南0.8公里。東靠張(店)博(山)鐵路。設一村民委員會,共71戶,269人。耕地182畝,主產小麥、玉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譜》載:“始祖松,於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白塔店,二世祖長支后居梁家莊。”據此,梁氏當於明初在此定居,並以姓氏命名為“梁家莊”。《薛氏世譜》載薛氏在此定居的時間,與梁氏略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義氣碑記》、民國九年(1920年)《淄川縣誌》均載村名為“梁家莊”。后因村小,遂演變為“小梁庄”。
10.小庄社區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西南一公里。東靠張(店)博(山)鐵路。
據《王氏族譜》載:“始祖諱福林,明洪武年間自鹽山遷居淄川大崑崙十二世有祥后居小庄。”又據明萬曆十七年《孫氏家譜》載:“淄城以南三十五里,有庄名曰孫家莊。蓋自國初,我孫氏從章丘縣徙居茲土……自三世三支憲祖遷居小庄。”據此,明永樂年間已有人在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村名為“兩孫家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載村名為“小孫家莊”。據68歲老人孫即津講:因村處於“大孫家莊”東北一里處,人口較少,故以姓氏定村名為“小孫家莊”,后簡稱“小庄”。
11.掩的村
位於鎮政府駐地北域城以東兩公里,東有孝婦河沿村北去,西有張(店)博(山)公路貫境而過。《顏山王氏族譜》載:“始祖諱英,明洪武初由登州府萊陽縣花園頭村遷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即今博山縣掩地庄。”據此,明初即已建村。清康熙九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掩的”。據該村61歲村民胡立萬講:因村處孝婦河之側,當河水泛濫時,常被水淹,故名“淹地村”。明末清初,村民為了吉利,取把村莊掩護起來,防止被水再淹之意,遂改名為“掩地”。后因“地”與“的”系諧音字,亦稱村名為“掩的”。
12.趙莊社區
位於鎮政府駐地北域城東北2.5公里。地處城郊。庄東依張(店)博(山)公路,西北有石臼河。市結核病防治院、勞動局技校坐落村東北處。清同治九年(1870年)《梁氏族譜》載:“一世松祖,明洪武初自棗強遷青州府淄邑白塔店,至二世祖遷居趙莊。”《孫氏家譜》所載定居時間略同。據此,當立村於明初。清康熙九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博山縣誌》,均有“趙莊”的村名記載。據該村61歲村民梁緒瑛講:明代,博山城裡趙家在此有部分土地,雇著佃戶耕種,故名“趙家莊”,后簡稱“趙莊”。
13.羅圈社區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東南1.8公里,東靠東頂山,南北丘陵起伏,溝河環繞。因村靠砂石山,石質堅硬,打制石料、石磨巳成為該村的傳統手工業。
《孫氏家譜》載:“我先世乃直隸之棗強人。遠始祖孫公諱子玉,元朝至正年間,因山左居民鮮少,遷發茲地……九世之後居羅圈溝。”據此,孫氏當於明嘉靖前在此定居。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孫氏祖塋碑》、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關帝廟碑記》,均載有“羅圈溝”村名。因村處於東頂山之下,山溝之間,形如“羅圈”,故名“羅圈溝”。
14.小店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3.5公里。北倚大奎山,南靠東頂山,海(大海眼)萬(東萬山)公路由村中彎曲通過。設一村民委員會。共225戶,793人。《宋氏族譜》載“吾祖於明初由棗強徙居博山香亭……。九世祖之後居小店。”據此,宋氏當於明萬曆前在此定居。民國九年(1920年)《淄川縣誌》載有“東南鄉小店”的村名。據該村75歲老人宋道成講:據傳,早年此處有一家小店房,故得村名為“小店”。
15.北峪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六公里,大奎山之陽,東西兩側丘陵起伏連綿。清同治三年(1864年)《張氏祖塋碑》載:“吾祖明初自棗強遷發山東省…太祖祖來居萬山北峪庄”。據此,張氏於明初在此定居。民國九年(1920年)《淄川縣誌》載有“北峪庄”的村名。因該村處於萬山地區北部的山峪中,故名“北峪”。
16.北萬山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4.5公里。北倚大奎山,南靠海(大海眼)萬(東萬山)公路。除回族六人外,均為漢族。工副業有小煤井、焦寶石礦、耐火材料廠。
本村西南隅曾發現北宋時的古窯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此,宋代之前即已建村。清嘉慶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記》載:“萬山莊金地院,於元至元五年,僧福元創修之。明之成化四年,僧之禪重修之。”據《張氏祖塋碑》、《國氏祖林碑》、《路氏族譜》之記載,以上諸姓氏均於明初到此定居。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縣誌》載村名為“萬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淄界十五里萬山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載:“萬山莊縣南三十里,以群山環繞故名”。因該村位於南萬山之北,故名“北萬山”。
17.南萬山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4.7公里,西靠東頂山。
《胡氏族譜》載:“始祖自元代至元年間由棗強遷來淄川岳陰庄。縉祖自岳
陰遷居南萬山。”本村西及南嶺曾發現宋代古窯址,南北長250米,東西寬l40米,面積3.5萬平方米(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此,北宋年間此處已有村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午)《淄川縣誌》載村名為“萬山”。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萬山在縣南三十里,以群山環繞故名。”因村處北萬山之南,故名“南萬山”。
18.東萬山村
位於白塔鎮政府駐地白塔以東5.5公里,東、北兩面丘陵環繞。是全鎮最大的一個自然村。
《國氏族譜》載:“一世祖繼民,明初由棗強遷至東萬山。”在村西南隅曾發現宋代古窯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此,北宋年間即已建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縣誌》載村名為“萬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淄界十五里萬山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縣誌》載:“萬山在縣南三十里,以群山環繞故名。”因村處北萬山以東,故名“東萬山”。
19.簸箕掌社區
簸箕掌社區位於鎮政府駐地北域城東北三公里。西臨孝婦河,北依白塔鎮羅圈溝村。1984年集資九萬餘元,建起了簸箕掌村孝婦河大橋。《劉氏世譜》載:“吾劉氏之淵源,自明洪武初年由直隸棗強遷移博山縣西河庄。明清之際,吾十世祖由西河遷簸箕掌庄。”《王氏族譜》載:“始祖諱福林,明洪武時自鹽山遷居淄川大崑崙。十二世祖諱有黨,遷居簸箕掌庄。”據此,劉、王兩姓於明末清初已到此定居。該村處朝陽山西麓。勢如簸箕,形如手掌,故名“簸箕掌”。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白石洞《戲台施財碑記》均載村名為“簸箕掌”。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白塔鎮轄區總人口420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750人,城鎮化率70.5%,另有流動人口3250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9%;有6個少數民族24人,佔0.1%;其中回族12人,蒙古族1人,滿族人,苗族1人,白族1人,拉祜族1人,人口出生率6.8‰,人口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長率0.9‰。
截至2018年末,白塔鎮有戶籍人口3917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白塔鎮財政總收入1.6億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181萬元,比上年增長19.7%,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956萬元,增值稅5315萬元,企業所得稅3065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293元,比上年增長20%。

第一產業

2011年,白塔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12921畝,人均0.3畝,是典型的休閑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為主,林業面積10512畝其中用材林4000畝,防護林6000畝,經濟林512畝鎮域,內畜牧業以散養為主,規模以上養殖場1處。

第二產業

2011年,白塔鎮有工業企業65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97家,以汽車板簧
白塔鎮風景
白塔鎮風景
主的汽車部件產業和以粉末冶金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已成為鎮域內的兩大支柱型產業,圍繞這兩個產業發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5億元,比上年增長24.9%,實現規模以上銷售收入140.2億元、利稅25億元、利潤14億上年增長23.1%、15.6%和13.8%。

第三產業

2011年末,白塔鎮有商業網點2700個,職工450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4.5億元,比上年增長9%;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2.9億元,出口總額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

農業

2011年,白塔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12921畝,人均0.3畝,是典型的休閑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為主,林業面積10512畝其中用材林4000畝,防護林6000畝,經濟林512畝鎮域,內畜牧業以散養為主,規模以上養殖場1處 。

工業

2011年,白塔鎮有工業企業65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97家,以汽車板簧為主的汽車部件產業和以粉末冶金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已成為鎮域內的兩大支柱型產業,圍繞這兩個產業發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5億元,比上年增長24.9%,實現規模以上銷售收入140.2億元、利稅25億元、利潤14億上年增長23.1%、15.6%和13.8% 。

商貿

2011年末,白塔鎮有商業網點2700個,職工450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4.5億元,比上年增長9%;城鄉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2.9億元,出口總額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 。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教育2011年末,白塔鎮有幼兒園14所,在園幼兒1080人,專任教師82人,設白塔鎮中心校,包括小學4所,在校生576人,專任教師12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11人,專任教師12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白塔鎮有10餘家企業與高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建立了SMC產品開發實驗基地,簽訂了“863”項目技術轉讓協議;與中國石油大學合作建立了大學生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推動企業上市、上櫃,人和、安博、三豐3家企業已成功實現上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白塔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6個;各類文化專業
白塔鎮風光
白塔鎮風光
戶10個;各類圖書室10個,藏書2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

醫療衛生

201年末,白塔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0處,其中設鄉鎮衛生院1所,衛生室19個,門診部(所)有床位80張,固定資產總值55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07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21人,註冊護士15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3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白塔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7戶,人數140人,支出46.19萬元,比上年增長20.7%,月人均275.0元,比上年增長14.7%;城市醫療救助50人次,共支出2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3戶,人數438人,支出48.5萬元,比上年增長17.9%,月人均92.2比上年增長31.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0人,敬老院1家,床位7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9人,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00萬元,使90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

旅遊


名勝古迹

南萬山古瓷窯址
位於白塔鎮南萬山村西的山嶺坡上,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40米,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斷崖上暴露出3處古窯址殘跡,窯址內散布大量的白釉、黑釉及白地黑花碗、盤、“四系瓶”瓷片和殘破的窯具匣缽等。古窯燒制的陶器多系碗、盤、碟、罐等生活用具,造型及工藝有明顯的元代風格。南萬山古瓷窯址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陽山生態旅遊度假區
太陽山旅遊度假區秉承“山景為體、水景為神、文化為魂、體驗為綱、大力整合、創新包裝”的開發理念,以山水為環境、生態為背景、汽車體驗為吸引力,打造成為江北地區最大的汽車運動與自駕車旅遊基地,爭創國家4A級旅遊景區。該項目的建設可順應旅遊業發展趨勢,從空間、功能上升級完善太陽山基礎設施建設,為遊客提供更專業、貼心的服務,吸引更多的遊客,提高太陽山旅遊區的知名度,不斷培育發展壯大當地旅遊業。
太陽山的文化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越野賽車為代表的賽車文化、極限運動文化;二是以大量寺院、道觀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三是來源於博山文化土壤之中的大文化背景。太陽山旅遊區空間演進過程可以概括成為“兩核引爆、兩軸牽引、六區聯動、梯度發展”,最終形成八個功能區。兩核引爆:以賽車運動項目和聖天湖親水項目作為優先發展片區引爆市場。兩軸牽引:由天地流光軸和山水溢彩軸兩條空間軸線作為旅遊區支撐骨架,來連接協調整個旅遊區空間。六區聯動:綜合服務區、休閑度假區、空中花園區、山地野營區、宗教修學區、歡樂遊園區等六大繼進功能形成聯合功能,實現太陽山旅遊區的游線構建。梯度發展:各片區具備不同的功能,突出不同的特色,在遊覽路線的串聯下形成完整的遊覽情節和旅遊區內部的小業態,最終形成旅遊區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太陽山風景區作為博山城郊重要的生態承載區肩負著保護並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利用生態山林營造生態遊憩空間,發展生態旅遊,帶動周邊居民就業等發展任務。“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生態旅遊開發為手段,以改善民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在規劃、開發、運營過程中尋找太陽山風景區生態保護、旅遊發展、民生改善的平衡點。
金地院
位於白塔村以東4.5公里,距博山城8公里,北萬山村西北,奎山之陽,因院西有地名金盆地”而得名。據考證,金地院始建於元初,后擴建為寺院。據清嘉慶五年《重修金地院碑》記載:“萬山莊金地院,於元至元五年(1268年)僧福元創修之,明成化四年(1468年)僧之禪重修之”。該寺院有前後兩進院落和一個西跨院,寺院內有殿房40餘間,佔地10餘畝。寺內佛像神尊齊全,曾有數百名僧人在此誦經禮佛。1951年寺院改做學校。1982年學校遷走荒廢。2002年重修。
金地院全景金地院內香雪樓金地院主體建築屬明清風格。院牆上鑲嵌四塊功德碑,上刻《重修金地院記》,記重修首事人及捐資者名單。山門為相公帽式,前院右側是門房,紅牆黑瓦。門前有三塊龜馱碑,碑為清嘉慶年間重修寺院時原碑,年久風化,字跡已不清晰。在石碑對面,為五脊六獸殿房,裡面有地藏王塑像,端座在蓮花寶座上。大殿內兩旁塑有四大天王。大雄寶殿雕樑畫棟,前出廈,上覆青瓦,檐下有四根雲龍攀柱,石質優良,工藝精湛,殿內塑有釋迦牟尼金身像,仍保持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時原樣。後院是香雪樓,依山勢而建,層層拔高,氣勢磅礴。底層為方石壘砌,石門、石框、石窗欞俱在。“香雪樓”匾額系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時名士宋懷忍手跡。
金地院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是數百年來善男信女朝奉之地,屬“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塔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交通


白塔鎮境內有國道2條,市區道路3條,鄉鎮路條,硬化村路23條,膠濟鐵路張八支線在白塔鎮域路經大海眼、小海眼、白塔、小梁庄、小庄、趙莊、掩的等村進入博山城。

代表人物


周仲璜

(1893~1949)1893年9月出生,大海眼村人。中共黨員。1920年參加革命工作。
白塔鎮遠景
白塔鎮遠景
先後在淄川區燕東小學崑崙兩級小學從事教育工作,1922年12月任崑崙兩級小學校長,經鄧恩銘(中共一大代表)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地區加入黨組織最早的黨員之一。1927年,他帶領部分進步學生赴延安。1944年,受組織派遣打入國民黨內部,在國民黨政府和閆錫山政府任教育長、縣長等職,1945年調到陝西寶雞任縣長。1949年2月他身份暴露,在寶雞被國民黨秘密殺害。

梁一儒

1936年生,中共黨員,白塔鎮趙莊村人。1955~1959年在山東大學中文系學習,1959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內蒙古語文研究館工作。1972年調入內蒙古師範大學漢文系任教,1991年調入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任教務處長,現任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山大威海分校中文系、藝術系教授。1990年被內蒙古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拔尖人才)稱號。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作論文曾多次獲獎。他先後編寫專著《文藝民族化論稿》《民族審美心理概論》《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第二卷)《蒙古族文學史》(第四卷);先後任《文學理論基礎》《文藝美學辭典》副主編、《蒙古族文學簡史》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撰稿人。

韓其誥

博山區白塔鎮南萬山村人。1941年1月生,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1966年9月參加工作,1967年9月,任淄博潛水電泵廠技術組長、生產組長、革委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廠長(工程師);1981年9月,任博山區經委副主任、區工業公司副經理,黨委委員;1984年2月,任中共博山區委副書記、博山區人民政府區長;1990年2月,任山東省陶瓷公司黨委書記(副廳級);1994年4月,任中共淄博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副廳級待遇);1996年3月至今任淄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曾被選為淄博市五、六、七次黨代會代表,市七、八、九、十屆人大代表。

王翠珍

女,漢族,1945年4月生,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北峪村人。1968年7月參加教育工作,先後在北峪小學、萬山中學、白塔中學(現改為博山八中)任化學教師。於1999年退休。在31年教學工作中,取得了優異成績。1991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1992年被淄博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設淄博三等功。1991年、1992年、1993年被授予全國初中化學競賽園丁獎,1992年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

張聯棻

(1880~1966年),白塔鎮北萬山村人。生於清末秀才之家。1903年考入保定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后歷任馮國璋部第一軍總參謀長,四川軍置總參謀長兼四川省威嚴總司令等職。馮國璋任臨時大總統期間升為中將,任總統府軍事處副處長。1923年卸職后,曾先後任過馮玉祥張宗昌孫傳芳的參贊,交際處長、參議等。新中國成立后加入“民革”,任北京市政府專員。后參加全國政協,從事文史資料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