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通
佛教術語之一
宿命通:佛教語。梵文的意譯。謂佛﹑菩薩﹑阿羅漢等通過修持禪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
類
詞佛,例《楞嚴經》,指的是“通達事理的能力”。主要涵蓋有六種:
◎:極,透視障礙(例:牆);源暗影響。
◎天耳通:能聽極遠方音聲,包括言語等;或能跨過障礙物聽到音聲(例如:密室對談)。
◎他心通:能知眾生心念造作。參見心靈感應。
◎神足通:能隨心遊歷極遠處,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受時空限制。
◎宿命通:能知眾生的過去宿業,知道現時或未來受報的來由。
◎漏盡通:“漏”即煩惱;能破除執著煩惱,脫離輪迴,意指修行證阿羅漢果。
六道眾生如天、人、鬼神等,因世間禪定或者與生俱有,或多或少有前五通,然而能力亦有淺深小大之別;天魔也具有五種神通,得以變現種種奇境。然而第六通──漏盡通,唯有依經教原理破除煩惱者方能證得。
《楞嚴經》中提到在修定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奇境,或許是隨禪定功夫(定功)深入而漸得的神通,但若執著求神通或歡喜於得神通,則容易受魔引誘而入魔道。
這些能力和現代研究所描述的超感官知覺有相應之處。
神通還有幾種情況可以獲得1 前世果報成熟 天生;2 通過某種手段獲得 比如符咒 3 你被附體 等等!
報通----鬼神所具備的神通,自然而有,並非修持所得。每個人死後,立刻就可恢復這種鬼通。
依通----依靠其他鬼神的神通,附在自己肉體上。自己的深層意識已被鬼神操縱,然後向世人展現一些神通,但這些神通的水平或能力相當有限。
修通----由禪定所得。這一部分的神通較為真實。但由於禪定的功夫深淺不一,所體現的神通也就千差萬別。這一部分人層次較高者,只是利用神通來指導自己下一步的修行方法和措施,很少會向世人顯露。
在世間上各種的力量之中,最大的力量並不是神通,而是行為的力量,也就是業的力量。在中國的故事演義之中描寫黃巢作亂,殺人無數時,曾有一句諺語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數在劫命難逃。」傳說黃巢興兵造反,要殺滿八百萬人,兵亂才能平定下來。在小說家的曲折描寫之下,黃巢果然殺了八百萬人,才被剿平。這件事的真實與否,留待歷史去考證,我們要談的是所謂「在數在劫」的問題。什麼叫「在數在劫」呢?就是業報難逃的意思。當時的老百姓由於共業所感,因此才招致如此悲慘的殺身之禍,即使神通也救不了有業障的人。自己所造的業,一定要自己去受報,絲毫也逃避不了。
有一次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大舉興兵來攻打佛陀的祖國迦毗羅城,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自告奮勇地向佛陀稟報說:
『佛陀!讓我以神通救出釋迦種族吧!』
『目犍連!釋迦種族宿世業障,不知懺悔,今日要受到此報,雖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是救度不了的呀!』佛陀慈祥的臉上帶著無限的傷感回答說。
目犍連不信佛陀的話,以神通飛入被軍隊圍得水泄不通的城內,挑選了五百位優秀的釋迦種族,把他們一一盛放在缽內,飛出了城牆,滿心歡喜地來到了佛陀的面前說:
『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份的釋迦種族。』說完打開缽一看,大驚失色,原來五百位釋迦種族變成了一灘血水。雖然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無法扭轉業報的力量,而目犍連尊者本身雖然神通廣大,飛行自在,曾經深入到地獄拯救母親,但是自己最後卻被外道用石頭擊斃。這麼一位具足大神通力的長者,如此容易地被外道用一塊石頭就打死了,弟子們百思不解之餘,更感到憤憤不平。佛陀告訴弟子們說:
『神通敵不過業力,目犍連的業報註定要被外道打死,大家不要懷疑神通的無用,而應該用心於三業的凈化工夫。』
俗話說:「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不要以為神通是萬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萬事無恐。在業力之前,神通也派不上用場,一味依賴神通,弄巧成拙,反而會喪身斃命。
南傳佛教《巴利三藏。中部。色古巫大夷大經》中記載佛陀所說:“當依之行道時,我的弟子們體驗各種神通種類:有了一個后變成多個,有了多個后變成一個;現身、隱身;無阻礙地穿牆......當依之行道時,我的弟子們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那位在那裡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生於那裡,而在那裡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那位從那裡死後生於這裡。』像這樣,他們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當依之行道時,我的弟子們以清凈、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尊師們!確實,這些眾生具備身惡行、具備語惡行、具備意惡行,是對聖者斥責者、邪見者、邪見行為的受持者,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已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尊師們!或者,這些眾生具備身善行、具備語善行、具備意善行,是對聖者不斥責者、正見者、正見行為的受持者,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已往生到善趣、天界。』......當依之行道時,我的弟子們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后,在當生中進入后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