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1938年創辦的重點高中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是湖北省重點中學,位於長江、清江交匯處的臨江古城宜都陸城,始建於1938年的抗日烽火中,是一所歷史悠久、校風嚴謹、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的湖北省首批辦好的重點高中。
宜市易興建,元整搬遷,校園占積畝,建築積米,擁標準田徑運省流設施,標準裝備校微網路程、校園燈系統、區域廣播系統、訊系統及閉雙控媒網路系統。
宜市注隊伍建設,按“品,富”求,逐步建支尚,素質硬資隊伍。崗職余。
宜速,宜都學子所證明。近幾年來,宜都一中更加彭勃發展,每年都有多人被清華北大錄取。現有學生3000餘人,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各約1000人。
在職特級教師及各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一覽(資料較舊,與事實略有出入)
特級教師:李光林
湖北省骨幹教師:徐振祥
宜昌市學科帶頭人:陳先鳳、白萬鈺、肖振斌、張海德、鄧旭光、吳發平、徐振祥
宜都市學科帶頭人:許地林、程仁新、何陽平、李從鑒、徐振祥、姜宏益、吳家強、陳先鳳、白萬鈺、王斌、楊邦俊、鄧旭光、吳發平、楊平、李德新、艾進、江世海、楊寧
宜都市骨幹教師:陳永華、付士金、胡錦雲、陳雲、王家聖、許文素、劉宜兵、陳長勇、姜宏益、馬勇、楊世清、鄒安桂、孔曉燕、蔡瓊、鄧幫紅、鄭傑、張海德、蘭林、張祥進、王文平、別之青、鄧斌、劉克金、周朴華、倪強、胡必年、肖源、楊常平、劉興惠、李際平、吳瓊、向陽、楊開珍、楊邦宏、郭和平、胡紅兵、聶方美、敖群昌、張萬輝、程仁華(截至2007-04-02)
王素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鄒吉燁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董化
(圖片暫缺) 1952.9~1954.12任校長
馬及風
(圖片暫缺) 1955.1~1957.8任校長
管先潤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明振環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王友榮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劉才雄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馮星輝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張寶璽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汪應雄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周振佩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周朴華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徐振祥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宜都一中上一任領導班子
左起:校工會主席:吳發平
校黨委副書記:陳雲
學校副校長:楊寧
校黨委書記、校長:周朴華
學校副校長:徐振祥
學校副校長:何陽平
宜都一中現任領導班子
左起: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吳發平
黨委委員、副校長:何陽平
黨委委員、副校長:陳雲
黨委書記、校長:徐振祥
黨委委員、副校長:程光新
黨委副書記:程仁新
黨委委員:楊邦俊
成長階段(1949-1965)
一、沐浴春風獲新生
1949年7月,宜都解放,該校由人民政府接管。8月,全校教職員工參加了人民政府主辦的“暑期教師講習會”。結業后,原教職員工基本留用。隨後,縣委委派解放前曾在宜都一帶搞黨的地下工作的王素任該校校長。又經縣委決定,將湖北省私立宜都清江中學(由曹子龍兄弟在抗戰勝利後於私立宜都清江中學原址辦的,不是該校之前身)併入該校。仍用“宜都縣立初級中學”校名,暫用舊學制,教材是新編的臨時課本。當年9月如期開學,當年錄取新生238名,分甲、乙、丙、丁、戊五個班 每班40餘人,乙班為女生班,戊班全是城關鎮的學生,其他三個班為各鄉鎮的學生。當時全校在籍學生16個班759人,教職員工63人。1949年12月20日,縣政府授予學校“宜都縣立初級中學”的校印,從此,這一天也被定為該校的校慶日。
一經解放,該校即著手破除舊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學秩序,遵照並貫徹執行黨和政府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計劃、指示等,積極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切實向工農開門,肅清封建教育思想,組織全體教職員工投身革命運動,學習時事政治,學習蘇聯教育經驗,致力改革教學。廢除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學校領導體制,建立以校長為首的有教職員工和學生代表參加的校務會議,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廢除訓育處,設教務處(后改為教導處)、總務處兩處。取消公民課,開設政治課,講授《共同綱領》、社會發展史和時事政策。提倡勞動教育,開展艱苦建校等活動,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輪流勞動,拆舊樓,平場地。1950年冬,我縣普遍展開了土改、鎮反和抗美援朝三大運動。全校師生組成三個宣傳隊,帶了腰鼓、秧歌、快板、歌詠等文藝節目,分赴農村慰問演出,還參與鬥地主,丈量土地,既配合運動開展宣傳,又直接經受鍛煉。1949年下學期和1950年冬季,不少學生響應黨的號召,踴躍參軍參干。1951年,全校師生慷慨解囊捐獻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1952年春,增辦一年制短師和三年制初師各一個班。從這年起 改為秋季始業,秋季新招的一年級實行新學制,採用全國統編教材。此時,學校已有較大發展,在籍學生已發展到20個班1093人。由於切實向工農開門,招生時優先錄取工農子女,對其確有困難者評發人民助學金和臨時困難補助費等,學生中工農子女的入學率得以逐年增加。此時,董化接任了該校的校長。
1952年寒假,全校教職員除幾位老病者外,均赴省(武昌)參加思想改造運動。全省3000多名中學教師參加,時任湖北省的省委書記、省長李先念專程到會作了《人民教師必須進行思想改造》的重要報告;省政府副主席程坦親自主持,省委宣傳部長、教育廳長等負責日常工作。會議歷時100天,共分三個階段:一是大張旗鼓地進行正面宣傳,打破對思想改造的顧慮,端正學習態度;二是痛下決心,大膽揭露自己的舊思想(重點是封建思想、奴化思想和法西斯思想),亮出病患,以備治療;三是用工人階級思想自我檢討、分析批判。這些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都有與時俱進、改造自己的強烈願望,加之感受到了黨和人民政府的溫暖,便自覺“敞開心扉給人看”,“競掃穢瑕換新天”,“金丹換骨脫凡身”。1953年4月,思想改造運動結束,教師返校,開學上課。
學校各種組織也相繼建立起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自1950年在校建團以來,到1953年時,已發展團員104人,而且建立了團總支部。在校少先隊員人數也較1950年建隊時大有增加。學生會1953年建立,在配合學校行政組織學生學習和開展各項活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時,廣大學生勤奮向學,蔚成風氣;全校教師通過解放以來的各項政治運動,提高了思想覺悟,擁護黨的領導,自覺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為了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上級除了繼續委派共產黨員來校擔任校長、副校長外,而且開始在教職工中發展黨員。此時,在校內,最高決策機構是由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負責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執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計劃、規定,制定學校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學校把教學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重視了教學的計劃性,加強了基礎知識的教學,試行了新的教學方法,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當時,教育部所規定的課程均已開齊,一律使用全國統編教材。同時,學校也堅持五育並重,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校長、主任既領導教學,也抓德育。該校從1953年開始試行並在1955年推行“勞動衛國制”標準,組織學生參加建校和種菜等勞動;在學生中,以英雄人物命名的體育鍛煉組紛紛建立,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衛生保健工作也抓得卓有成效,學生體質明顯增強;課外文娛活動也頗為活躍。
從1953年起,加強了以集體主義為中心的道德品質教育和勞動教育,至1954年又加強了對學生的升學和參加生產勞動的思想教育。1955年教育部頒發《中學生守則》,該校據以向學生進行德智體諸方面的規範教育。由於正確地貫徹執行了黨的教育方針和知識分子政策,經過幾年的努力,至1956年,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政治空氣濃厚,學習環境適宜,學生勤奮於學,教師潛心於教,形成了良好校風,教育質量也頗高,在宜昌專區已經小有名氣。
二、躋身完中受挫折
1955年2月22日,根據國務院[1955]國政常字第13號文件,將枝江縣併入宜都縣。這樣,該校的招生範圍也要擴大,加之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宜昌專署教育局決定,從1956年起,該校開始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校名也自此改為“湖北省宜都縣第一中學”,各學科都用全國統編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語文課試分漢語、文學兩科教學。新中國成立7年來,在黨的領導下該校已初步摸索到了辦社會主義中學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即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以教學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質量逐年穩步提高。
1957年6月,黨在該校開始建立黨支部,趙文科為第一任支部書記。在黨支部具體領導下,全體教師認真學習黨的整風文獻,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學校各項工作井然有序,穩步推進。
1957年10月,上級任命管先潤接任校長。1958年元月,新任黨支部書記明振環到任。明振環,山東高密人,抗日時打過游擊,49年的南下幹部先在武漢水電學院當組織部長。管先潤,沙市人,原在宜昌地區公安處偵察科任職,因年輕有為調任姊歸縣公安局副局長,58年政法支援文教才調來宜都一中任正校長。兩人一到任,即均被任命為縣委委員,這在一中校史上,是空前的。僅此令不少一中人至今談起來仍興奮不已。1971年3月,管先潤調到宜昌師範(即後來的宜昌師專)任書記,直至退休。明振環則在該校一直工作到離休,1993年5月18日病逝。
從1957年12月開始的全縣教師集中開展的整風反右運動至此也已結束,4月開學上課。為了貫徹黨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進行教育大革命。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辦起了工廠、農場、把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但是,由於當時對黨的這一方針領會不夠,理解片面,加之“左”的思潮的影響,以至在這年秋季,學校將高中部師生投入大辦鋼鐵運動,分期分批拉到江家灣去挖煤洞、採礦石、建土爐煉鐵;先後兩次將初中部師生派到百里洲去幫助生產隊撿棉花、搞冬播;留校的師生也辦起了各種小工廠(場),建起了小土高爐,還種試驗田,放衛星,奪高產,搞大躍進。
這半年通過參加煉鐵、辦廠(場)、支農等活動,廣大師生雖經受了勞動鍛煉,所辦的小煉油廠還煉出了人造石油和機用潤滑油,受到縣委的精神和物資獎勵,但是在整個1958年下期,勞動時間多,讀書時間少,教學受到了衝擊。三年困難時期,根據國務院和教育部的有關“保證師生身體健康、勞逸結合”的通知精神,該校也作了一些具體調整。但是,由於急躁情緒和“左”的思潮影響,某些調整措施則是不適當的。如停開體育課,把體育課時間用來搞開荒種地;在遭受自然災害生活極為困難的1959—1960年,還在搞大兵團作戰,拖出高中一、二年級師生到江北安福寺附近開荒種糧;調初中部師生到窯灣築堤建水庫養魚等等。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也相對地減少了教學時間,不利於師生勞逸結合,影響了教育質量。而且從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來,批了當時蘇聯的一套所謂“修正主義的教育教學模式”。自己的教育教學模式又還在摸索之中;原用的統編教材被擱置起來,而採用本省暫編的試用教材;有的學科即使還在使用統編教材,也搞“砍換刪補”,上躍進課。這些也都影響了教育質量。再者,由於接踵而至的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該校錯劃了一部分人。不少老師竟在一夜之間,或被批判,或被遣送回鄉,更有甚者被送去勞教了。1958——1959年,開展反右傾運動,學校開始批“白專道路”、“拔白旗”,有的教師被清理出校,校長管先潤也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革職下放到農村勞動,又挫傷了一些教師的積極性。
儘管有如此種種困難,但廣大教師還是自覺接受黨的教育,努力培養自己愛國愛黨的感情,擁護社會主義,兢兢業業地鑽研業務,致力教學。從解放後到1960年止,學校湧現了一批名師。語文組先後有楊子健、廖致亭、鄭應時、喻信、向震、艾壽彭、張壽彝、陳瑋、張念親、陳克銘、鄒繼賢、張朝正、彭琳、劉武揚、陳少元、李明炎、李光縣、餘子光、鄭啟春、黃昌恆、譚范甫、蒲元、胡敦禹、韋啟良、龔萬樹、朱萃玉、張文斌、張家恭、劉枝榮等。數學組先後有李蔭青、張澤湘、黃在華、劉華民、劉百臻、周邦憲、向子玖、黃世熾、張紀、劉克作、鄧希賢、余良幸、李先澤、廖蓋亞、覃秀瀑、淡懋田、杜代耕、李承勛、曾幼安、田學孟、唐厚炎、王曙亞、向從榜、王行聖、鄭蘭彬、閻友法等。理化組先後有卞嘉樂、向榮楚、李緒述、李全楚、杜集注、吳特生、周永年、鄢子明、王伯歐、王繼倫、劉行偉等。外語組先後有敖燮遠、余伯常、王和甫、劉鈞、楊振曄、汪宗甲、楊勇豪、汪紹珍、喻仁安、鄧承海等。歷史組先後有凌鳳翔、馬正英、廖明衡、胡萃華、胡懷民、李致和、梁承茂、胡保田、高科興等。地理組先後有鄭大珍、李遜之、張璞臣、曹建安、譚陛階、楊先全等。美術組先後有曹月初、程光哲、吳章彩(也教語文)、張廉光、黃桂滔等。體育組先後有龔昌佐、張楚、陳福會等。宜都一中當年的學子對這些先賢師尊們的道德文章,至今仍念念不忘;尤其敬佩鄒吉燁校長的雲水風範。
鄒吉燁先生19世紀40年代畢業於武漢大學外語和歷史系,抗戰勝利後來該校任教英語和歷史,並任教導主任。解放后歷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他處世為人,儒雅可親;學識淵博,治校有方。1952年就被調到宜昌師範(即後來的宜昌師專,現在的三峽大學)任副校長,1958年又上調到省屬重點高中水果湖中學任副校長、校長,直至退休。1988年,該校舉行50年校慶,鄒吉燁先生特填詞《調寄沁園春-敬賀枝城市第一中學建校五十周年》一首,憶昔望遠,情深意長,茲錄於下:
猶記當年,短巷書聲,遜閣燈光。有清江逶迤,瀅瀅灧灧,大江東去,浩浩蕩蕩。涇渭分明,文質互見,蒼翠青蔥看宋梁。人未老,既有滋蘭樹惠,四有流香。憶昔若菊相將,共指點山水話高長。賴鐵肩妙手,開宗立論;校慶五秩,天和文章。本固干強,百年大計,萬國衣冠囑炎黃。重寄語:學書且學劍,志在興邦。
發展階段(1977-1997)
一、撥亂反正抓教學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幫”,該校也因之在政治上重獲解放。特別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整頓恢復,該校各項工作都有了明顯可喜的進展。
1976年10月以後,在揭批“四人幫”的同時,該校即著手重建和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其時,學校只有高中部11個班,學生617人。1977年伊始,即採取補救措施,對高二年級已經分定的各專業班,適當增加文化課的課時和內容,使這部分學生在畢業前能盡量多學點文化科學知識。6月,縣委派來工作組,由彭義全任組長,宋光明任副組長,領導抓綱治校。同時,對學校領導班子作了一些調整,彭玉全兼任學校黨支部副書記,主持學校黨支部的工作;宋光明兼任學校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楊萬忠主持教導處工作。9月,該校經縣確定為重點中學,校內也在各年級辦起了重點班,畢業班還按文、理分科。至此,停止分專業班,開始注重智育,抓書本知識,抓課堂教學。
1978年5月,根據縣文教科通知,廢除校革委會之名,劉才雄由校革委會第一主任改任校長;教導處增加了周心順、汪應雄兩位副主任,由周心順主持教導處工作。學校認真貫徹“全教會”精神,試行重新修訂的“中教五十條”,執行部訂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教學工作被提到重要位置。廢止了教師按連排編製,恢復按學科分別組成的教研組、備課組,開始注意發揮骨幹教師的作用,以老帶新開展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學習全國統編教材與大綱。
1978年秋季招生,廢除了推薦制,仍實行通過考試擇優錄取的招生制度,並從這年秋季高中一年級開始,各科使用統編新教材,並要求各科教學均須依據全國統編的大綱和教材,從實際出發,注重“雙基”,注意查缺補漏,努力提高質量。
德育工作擺在了重要位置。從1977年以來,開展“學雷鋒、樹新風、創三好”活動,用正面典型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勤奮學習,遵守紀律,力爭好成績,以挽回“四人幫”所造成的損失。體育衛生工作和勤工儉學活動,都逐步得到正常開展。
這兩年,學校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極“左”的影響還存在,教學的中心地位還沒有確立起來,學校幹部或多或少還心存餘悸,教師的積極性也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二、抓綱務本邁新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校的局面就煥然更新了。
從1979年起,該校開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上來。根據“調整、整頓、改革、提高”的方針和“中教五十條”精神,宜昌地區和宜都縣都確定該校為重點中學,對該校領導班子作了進一步調整。1979年2月,調來馮星輝任校長,10月調來王德茂同志任黨支部書記。1980年下期,新任命的教導主任張文海和前一年任用的兩位副教導主任周心順、汪應雄,都是從該校教師中提拔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年富力強。1981年秋,馮星輝同志調到夷陵中學任校長,9月,上級又調回劉才雄同志繼任校長。經過幾年調整,該校領導班子得到充實和加強。按“中教五十條”的規定,該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又設有校務委員會,校務委員會由校長主持、各部門負責人及教師代表組成。學校定期召開校務委員會,廣泛徵集意見,共商學校大計。同時,學校重新確立了全面貫徹方針,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抓綱務本”,把學校中心工作轉移到教學上來。尤其是校長劉才雄同志不僅一身正氣,治校有方,而且以身作則,作風紮實,雷厲風行,學校的局面迅速改觀。不少的教師開始在政治上積極爭取進步,業務上紮實鑽研教學藝術,潛心教書育人,有的教師,如已經平反且又重返教壇的張文斌老師已在衝破舊的框框,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廣大教師已經成為該校全面貫徹方針、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開創新局面的堅強依靠和中堅力量。
隨著撥亂反正工作的進展,該校原有冤假錯案得到了清理、改正,所有被錯划的“右派”都得到平反,並得到恰當地安置,另外還解決了7名教師的夫妻分居問題,安排了11名家屬及子女就業,先後解決了63名教職工的住房問題。廣大教師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經濟待遇、生活條件也得到了不斷改善,積極性大大地調動起來了。
在注重智育的同時,學校也加強了德育工作。1979年先在學生中進行民主與法制的教育,接著開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宣傳貫徹《中學生守則》;繼1977年以來持續開展“學雷鋒、創三好”的活動,並自1981年以後,持續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教育活動,從1982年起,將每年三月定為“文明禮貌月”,開展爭創“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學生”的活動。通過表彰先進,引導和激勵學生蓬勃向上,健康成長。平時注意加強政治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特點,開展了辯論賽、“模擬法庭”等活潑多樣的活動,大力表彰先進,宣傳好人好事。1986年,學校召開了首屆團代會、學生會,選舉產生了新的團委會、學生會。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出了一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較之前幾年有了明顯的提高。1986年7月,根據省教育廳文件(016號),該校王晨、余麗華兩同學分別獲得省“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稱號。
1980年下半年起,學校開始貫徹上級有關辦好重點中學會議的精神,進一步端正了辦學思想,明確了重點中學之“重”,在於教學質量高,在於模範地全面正確地貫徹方針。因而確立了“抓綱務本,重法求實”的教學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不再按成績分班,不搞重點班與普通班;建立健全了教學管理制度,狠抓教學環節的落實;控制考試次數,不搞考分排隊;嚴格控制作業量,不搞題海戰術。同時,要求教師教學必須緊扣大綱和教材,認真紮實備課,狠抓“雙基”,改進教法,培養能力,發展智育,提高45分鐘的教學效率;並要求各教研組加強教學研究活動,不斷總結經驗,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這樣,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從1980年高考起,該校每年都有畢業生考上清華和北大之類的全國著名重點大學。而在“文革”前的十七年裡,只有一個考生考取北大。1984年起,學校進一步加強了教學和教研工作,確立了“以教帶研,以研促教,教研結合”的工作思路,要求各教研組每學期制定詳細的教研計劃,並由教導處負責督促實施。對高三年級的教學,學校予以了高度重視,加強了高三教師的配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複習備考計劃,成立了以校長劉才雄為組長的複習備考領導小組。1984年高考,該校大中專上線人數達到189人。這是該校歷史上上線人數最多的一年。1985年高考,該校榮獲宜昌地區第二名,理科上線人數居九縣一市之首,尤其是文科考生王仲秋以567分的優異成績奪得全省文科狀元稱號,被北大錄取。
在體育衛生工作方面,1979年下期重新開始貫徹《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80年又貫徹教育部、衛生部、國家體委等幾個單位聯合發出的《加強學校體保衛生工作的意見》,學校逐步健全對體育衛生工作的領導,把它納入學校重點議事內容,並加強督促檢查,切實開展工作,學生的體質明顯增強。1984年2月,學校接受並通過了宜昌地區行署教育局對該校貫徹落實兩個“暫行規定”的檢查驗收,學生的體育達標率超過了70%,名列驗收合格的7所學校之首。學校的勤工儉學也取得了出色成績,1985年和1986年,該校連續被評為宜昌地區“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總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校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撥亂反正,整頓恢復,沿著黨的教育方針指引的正確軌道前進,領導班子對辦學指導思想日益明確;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廣大教師勤懇負責,教書育人;莘莘學子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尤其是學校的環境面貌、教學設備和師生的生活條件等改善之大,即使是在興旺的十七年也是無法比擬的。
三、內部改革皺春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改革浪潮滾滾而來,為增添辦學活力,1989年,該校邁開了改革的步伐。元月,學校召開了第六屆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宜都一中教師課時補助方案》、《教學質量獎方案》、《文明禮貌考勤獎的規定》等規章制度,率先打破了“大鍋飯”,對於革除“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績”的積弊起到了積極作用,讓教職工認識到干多干少,干好乾壞就是不一樣,激發了工作熱情,有效地促進了教育教學工作。
1990年秋季,上級對學校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任命周振佩同志接任校長,劉才雄同志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又任命李光林為教務處主任。1992年春季,劉才雄同志調到市教育局任巡視員,上級調來鄭蘭斌同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連同原有的兩位副校長喻可昶、王宏遠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新組建的領導班子有魄力,有能力。緊跟形勢,大刀闊斧改革內部運行機制;順應民心,竭盡全力修建教工宿舍。
1993年,學校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在全市率先試行以“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和崗位責任制”為內容的“四制”改革。首先是制定並實行了校長負責制。校長具有學校的決策權、指揮權、人事權、財經權。校長對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學校的全面改革、保證辦學方向和培養“四有”新人,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和行政管理,對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的福利待遇等方面負有全面責任。
其次是進行雙向選擇,實行教師聘任制。其基本做法是:一是公布聘任條件、原則以及各個崗位編製數,同時成立聘任領導小組;二是由校長提名並按幹部管理許可權上報、任命中層幹部;三是個人申報崗位,各處室年級組負責人按編製數在應聘人員內舉薦本單位的聘任名單;四是經過聘任領導小組充分協商,確定受聘人員。五是校長頒發聘書,並簽定聘任合同。實行聘任制后,聘者和被聘者都有解聘和辭聘的權利。對於落聘者,學校安排做其他工作,也鼓勵另找單位;對於拒聘者,按編外人員處理。
三是根據不同的工作種類制定了崗位責任。以職定責、定權、定目標,嚴格考核,獎懲分明。
四是實行結構工資制,學校大膽改革內部管理,將工作量、工作績效與經濟效益掛鉤,多勞多得,優勞多得,同時,考慮到崗位有別、年齡有異,適當注意平衡。形成了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良好運行機制。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清江清 長江長
梁山何峨峨 宋山何蒼蒼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勖勉 我輩宜自強
術德兼修 蹈勵發揚
如山嶽之磊落 如波濤之汪洋
銜天接地 大風泱泱
為我民族爭榮光
品高學富
厚德求進 格物求真
勤學篤實 慎思創新
70餘年的風雨歷程,幾代人的苦苦探索,宜都市一中已形成“厚德求進 格物求真”的優良校風和“勤學篤實 慎思創新”的良好學風,為國家培養了無數人才。例如在2010年高考中,劉超逸(686分)、陳浩宇(620分)分獲宜昌市理科和文科狀元,6人達到北大清華錄取線,上一本線人數突破400大關。宜都一中還是多所知名大學(如武漢大學)的生源基地。多次獲得各種獎勵。
學校主要榮譽:工人先鋒號、湖北省示範學校、湖北省A級食堂、先進實驗學校、先進考點、宜昌名牌學校(見宜都一中網站)。
宜都一中以楊守敬文化為底蘊,構建校本文化,把楊守敬先生終身追求的學術人生境界“品高學富”作為校訓,打造主體精神,確立了文化立校,質量強校,科研興校,和諧發展的治校方略,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1998年被命名為“宜昌市示範學校”,2000年被授予“宜昌市名牌學校”稱號,2002年被評為“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強學校,2003年被評定為“湖北省示範高中”。現有40多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餘人。先後培養了三名湖北省高考狀元,多名宜昌市高考狀元,教育教學質量穩步上升。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學校形成了以研究性學習和德育目標層次遞進系列操練為特點的鮮明的辦學特色。2003年10月,承辦了國家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的首屆年會,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70多位專家、學者來校考察和觀摩教學,引起強烈反響。2006年學校承擔的國家和省級研究課題“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農村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和管理研究”相繼結題,課題研究專著《課程式、學科式、拓展式——三式遞進研究性學習》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學校被中央教科所評為教育科研先進實驗基地,獲教育部課題實驗基地學校稱號。
學校積極倡導“品高學富”的學人精神,已建成一支師德高尚、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學校專職教師183人,中學高級教師57人,中學一級教師83人,分別占專任教師的37 %和45.3 %。其中,特級教師和湖北省骨幹教師3人,宜昌市學科帶頭人 12人,宜都市學科帶頭人20人,宜都市骨幹教師共41人。
學校重視學科建設,已經形成一批在省內有名的優勢學科,尤其是文科。
學校成立了校園電視台、廣播站,組建了各種興趣活動小組和學生社團,常年開展豐富多彩課外活動,培養大批特長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屢獲大獎。2006年,三(9)班學生肖顯設計製作的科技創新作品“隨機存儲器在拐杖中的應用”榮獲湖北省第十一屆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三等獎。在同年進行的全國數學、物理奧賽中,宜都一中共有17人次獲全國大獎。在宜昌市第五屆青少年科技節競賽活動中,共有24人次在不同項目中獲獎,其中一等獎7人次,二等獎9人次。
該校產生的宜昌市以上高考狀元
畢業年份 | 姓 名 | 錄取學校 | 狀元類別 |
1996 | 方坤 | 清華大學 | 湖北省理科狀元 |
1999 | 黎孔靜 | 北京大學 | 湖北省文科英語類狀元 |
2004 | 江潔 | 北京大學 | 宜昌市文科狀元 |
2005 | 張秀嫻 | 北京大學 | 宜昌市文科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