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金融

人文色彩金融學

具有人文色彩的金融現象和理論研究。指的是在遵循金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人為本,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和幸福的體驗。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也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

基本介紹


含義介紹

人文體現的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主張以人為本,注重實現自我價值、興趣和人格的體現,是衡量一切的核心,體現人本位的特徵。
金融是貨幣資金融通的總稱。主要指與貨幣流通銀行信用相關的各種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貨幣的發行、投放、流通和回籠;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項貸款的發放和收回;銀行會計、出納、轉賬、結算、保險、投資、信託、租賃、匯兌貼現、抵押、證券買賣以及國際間的貿易和非貿易的結算、黃金白銀買賣、輸出、輸入等。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金融講究客觀規律,更具有規律性,具有物本位的特徵。
一切金融行為的結果都是以人的感知和需求為最終目的,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很多金融現象和金融行為並不會完全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以達到最優去進行,而會呈現很多的人文色彩。將金融賦予了哲學和人格屬性,通過人文於金融,讓金融活動和結果達到主體的愉悅和幸福。

包括內容

人文金融的人文將從理性、個性和價值以至於幸福層面去體現其核心內容。

人文發展

人文金融以人為本。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於《周易》“賁(bì)”(六十四卦之一)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作為一種社會潮流,規範和價值觀始於我國春秋時代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其在西方經歷了西塞羅時期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和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及後來的馬克思時期,而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則是現代人文思想的代表之一。
但是對於人文的真正內涵的集大成者,真正打開人之本,還是在中國,借用莊子的話說,便是:“其於本也,宏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莊子·天下》)。
人文金融
人文金融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
人文金融的影響因素很多,拋開金融所遵循的客觀規律性,主體是人,故最終追求目的還是人的幸福的自我感知。而這種感知又會根據個體差異不同而不同,影響感知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時間上、空間上和認知上的諸多因素來決定。
人文金融學,將會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經濟越發達,金融人文色彩越重。

相關理論


行為金融學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

有效市場假說

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於1970年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化,並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有效市場假說有一個頗受質疑的前提假設,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並且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

凱恩斯選美理論

凱恩斯選美理論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創立的關於金融市場投資的理論。凱恩斯應用人們熟悉的選美活動的規則及現象,研究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解釋股市波動的規律,認為金融投資如同選美,投資人買入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股票並非至關重要,只有正確地預測其他投資者的可能動向,才能在投機市場中穩操勝券,並以類似擊鼓傳花的遊戲來形容股市投資中的風險。

道德哲學

亦稱倫理學,是研究善與惡、對與錯、職權與義務等概念的哲學分支。道德哲學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它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此類處境”,“我們為什麼又依據什麼這樣處理”,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中世紀自然法學體系發展的產物。道德一詞和自然一詞相對。”道德哲學“和”自然哲學“(即自然科學的總和)相對,表示社會科學的總和。

應用領域


財富管理領域、家族辦公室領域、政治經濟學領域、人文經濟學領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