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婺州窯的結果 展開

婺州窯

婺州窯

婺州窯,唐代制瓷名窯。位於今浙江金華地區,在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衢州、江山等地均發現遺址。婺州窯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

介紹


婺州窯瓷器
婺州窯瓷器
婺州窯,位於今浙江金華地區,在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衢州、江山等地均發現遺址。唐代屬婺州,故名婺州窯。婺州窯瓷器以青瓷為主,還燒黑、褐、花釉、乳濁釉和采繪瓷。婺州窯始燒於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於唐、宋,終於元代。

出土


標本

婺州窯
婺州窯
婺州窯位於今浙江金華地區,在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衢州、江山等地均發現遺址。唐代屬婺州,故名婺州窯。婺州窯瓷器以青瓷為主,還燒黑、褐、花釉、乳濁釉和采繪瓷。始燒於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於唐、宋,終於元代。唐、宋時窯場遍布今金華、衢州兩市所屬各縣,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完整的婺州窯系。唐代婺州窯以出產茶碗出名,陸羽《茶經》把婺州生產的青瓷碗列為第三位。唐代窯址現已發現4處,有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壺、雙耳罐、黑褐釉及青釉褐斑蟠龍紋瓶。褐斑裝飾始於東晉,五朱堂著錄有東晉青釉褐斑瓷標本。宋代有青釉雙系瓶、堆塑瓶、四柄瓶、枕等。

種類

婺州窯
婺州窯
所產瓷器以青瓷為主,兼燒黑、褐、花釉、乳濁釉瓷和彩繪瓷。婺州窯自西晉晚期開始使用紅色粘土做坯料,燒成后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由於使用了白色化妝土,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微泛褐色。但釉面開裂,開裂處往往有奶黃色或奶白色的結晶體析出,是婺州窯青瓷的特殊現象。至宋代,在它的精緻產品中,還出現過色澤青翠,豆青、草青,粉綠等色調。並有光澤感。

主要產品


主要產品有盤口壺、碗、盆、碟、水盂盞托、瓶、穀倉、雞籠、水井等。製作較為粗糙,產量不高,屬民間用瓷,胎質不大堅緻,色澤呈深紫或深灰色,使用白色化妝土,釉層滋潤柔和,釉色青黃帶灰或泛紫。唐代時創燒乳濁釉瓷,釉中有星星點點的奶白色,也出現在釉層開裂處,這是婺州青瓷最獨特引人入勝之處,因而一直盛燒不衰,延續到宋、元。婺州窯瓷器裝飾簡樸,均為刻劃花紋,風格文雅大方。
產品造型上與越窯類似,但婺州窯有自己獨特的造型。如三國時的人形互聯,三圓柱形足水盂,西晉時雕貽龍紋盤口瓶,唐代的黑褐釉及青釉褐斑蟠龍紋瓶、多角瓶,五代至宋代有雕塑紋瓶、四柄瓶、糧罌瓶等。

特徵


(1)三國時期的胎普遍呈淺灰色,斷面較粗,沒有完全燒結。西晉以後,一部分產品改用含鐵量較高的紅色粘土作坯,胎色較深,多呈深灰或紫色。唐至宋胎色呈深灰或紫色。
(2)三國時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釉層厚薄不勻,常凝聚成芝麻點狀,釉面開冰裂紋,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往往有奶白色的結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西晉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黃中泛一點褐色,釉面開裂和晶體析出更多。南朝時釉色普遍呈青黃色,易剝落。唐至宋釉色青黃,帶灰或泛紫,釉面開裂處仍可見星星點點的奶白色晶體析出。宋代的精緻產品中,也出現過色澤青翠的色調,並具有較強光澤感。
(3)婺州窯的歷代製品均屬一般民間用瓷,品種比越窯少,主要生產盤口壺、罐、碗、盆、碟、水盂、盞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雞籠、穀倉、水井等明器。產品的種類和造型多數與越窯、甌窯類似,獨特的造型有三國時的人形五聯罐、三圓柱形足水盂,西晉時堆貼龍紋盤口瓶,唐代的蟠龍瓶、多角瓶,五代至宋的堆紋蓋瓶、糧罌瓶等。其中多角瓶為直口圓腹,腹部一般呈三級葫蘆形,上小下大,每級裝圓錐形角個,至宋代演變成堆紋瓶,肩腹部堆塑人物、飛鳥及禽獸等,均為明器。

發展


婺州窯源流
婺州窯在今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秦漢時屬會稽郡,孫吳寶鼎元年分置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設在金華山之陽,激水之東,故名東陽。隋平陳,結束南北分裂,將會稽、東陽改置吳州,開皇九年又分吳州置婺州。煬帝初改婺州為東陽郡,直至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東陽郡為婺州,隸越州。
五十年代以來,在金華地區各縣三國至隋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批青瓷器,同時在武義縣發現西晉瓷窯遺址。墓葬和瓷窯遺址中所出的瓷器,既與越窯不同,又和甌窯有別,而與唐宋時期的婺州窯瓷器,在胎釉質地,成型和裝飾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淵源關係,應該是婺州窯早期的產品。
三國時期的婺州窯青瓷,胎普遍呈淺灰色,斷面比較粗糙,瓷土處理不細,而且沒全燒結,玻化程度較差。釉層厚薄不勻,常常凝結成芝麻點狀,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裂紋密布,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往往有奶黃色的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這一地區的土層為粉砂岩地帶,瓷土散,而且礦層很小很薄,不易開採。因此在西晉晚期,婺州窯的手工業者就創造性地用當地遍地皆是、開採和粉碎都比較容易、並具有很好可塑性的紅色粘土做坯料。但粘土中氧化鐵和氧化鈦的含量都較高,燒成后胎呈深紫色,影響青釉的呈色,所以就在胎的外表上一層質地細膩的白色化妝上,以掩胎色。由於胎外有化妝土襯托,所以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泛出點褐色,但釉面開裂和析晶的情況較用瓷土做胎的瓷器更為嚴重。南朝時,婺州窯瓷器釉層遍呈青黃色,胎釉結合較差,容易剝落。
婺州窯所出瓷器種類比越窯瓷少。三國、西晉時以生產盤口壺、罐、盆、碗、碟、簋、筆筒、水盂、唾壺和虎子等日用器皿為主,此外還燒豬圈、雞籠、鐎斗、穀倉、水井等明器。東晉以後則主要生產罐、壺、碗、碟、水孟和雞頭壺等,明器已經不見。南朝時碗、盞的數量增多,同時出現了盞托。
婺州窯自三國創燒以來,制瓷工藝不斷改進提高,產品銷售到江蘇、福建等地。到唐宋時期婺州窯瓷場廣布東陽、金華、蘭溪、武義、永康、江山等縣,成為我國青瓷較有名的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