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李菁的結果 展開
李菁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
李菁,1981年8月生,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浙江大學哲學博士。
李菁,1981年8月生,2008年6月在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3年7月作為蘭州大學“萃英計劃”四級教授引進,現為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曾任同濟大學歐洲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暨助理研究員。
A.1 研究方向
純粹哲學:是之學(Ontologie/Lehre vom Sein),是之思(Denken des Seins),“分別”側重於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形而上學、現象學、分析哲學、語言哲學和比較哲學等。
A.2 思考興趣
純粹哲學的“‘非-全息’地球儀”:……非純粹哲學-當代中文哲學-先秦哲學-儒學-道學-佛學-中外哲學比較-西方哲學-政治哲學-倫理學-實踐哲學-神學-詩學-美學-知識學-意識哲學-心靈哲學-身體哲學-語言哲學-邏輯哲學-形而上學-德國古典哲學-近代哲學-中世紀哲學-古希臘羅馬哲學-現代哲學-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分析哲學-未來哲學-非純粹哲學……。思考興趣聚焦於“Sein”(是/在)問題,尤其關注從“舊是學”到“新是思”的轉渡問題,主要交道的哲學家是維特根斯坦、康德、胡塞爾、馬克思、黑格爾和海德格爾等。期待能在“任何一種‘后-是學之是思’(Meta-ontologisches Denken des Seins)如何可能?”這個當代世界哲學之問上開展深入思考,並堅信如是的工作將最終有助於當代中文哲學的建構。
1.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哲學系本科生),“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哲學系碩士生)與“西方哲學通論”(萃英學院人文班)等。
2. 今後擬新開設“形而上學”、“現象學”、“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等專題課程。
中國維特根斯坦學會(國家二級學會)理事會理事。
1. “上海市晨光學者”(上海高校青年科研骨幹培養計劃,2011CG2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與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筆者系2011年度同濟大學人文社科類唯一入選者。
2. “同濟大學文科卓越青年學者”培養計劃(全校共遴選了10位40歲以下的人文社科類青年學者,筆者系最年輕的一位入選者,也是哲學類唯一入選者)。
3. 同濟大學優秀青年教師。
4.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09045148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
5. 浙江省博士后2009年度擇優資助,浙江省人事廳。
6. 浙江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
1. 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存在思想比較:翻譯與研究”(12CZX045)。
2. 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克思主義、現象學和分析哲學比較研究的一種新視域——后存在學的存在之思”(11YJCZH083)。
(獨立作者)
1. 論文:《蟲洞?——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旅》(刪節版),《世界哲學》(編輯部約稿),2009年第2期“青年哲學家論壇”;后全文收入《走近哲學》(第三輯),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編:2012年。
2. 論文:《<邏輯哲學論>思想結構之謎——從“語言的球(囚)籠”到“諸對象的邏輯建築學”》(刪節版),《哲學研究》,2012年第1期。
3. 論文:《任何一種后-存在學的存在之思是如何可能的?——勘探維特根斯坦的存在歷史位置》(刪節版),趙敦華主編《外國哲學》第23輯“北京大學紀念熊偉誕辰100周年現象學專號”(編輯部約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4. 論文:《什麼是真理?——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不同應答》(刪節版),《世界哲學》,2011年第3期。
5. 論文:《維特根斯坦存在之思——<邏輯哲學論>的一種現象學素描》(刪節版),《世界哲學》,2008年第2期。
6. 論文:《維特根斯坦的“千高原”——<哲學研究>的一種現象學素描》,《現代哲學》,2011年第4期。
7. 論文:《掃帚與講台——語言的和現象學的分析》,《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8. 論文:《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比較研究述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5期。
9. 論文:《維特根斯坦與梅洛-龐蒂“語言觀”的一種嘗試比較》,《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1期。
10. 論文:《怪圈:“它是”之思》,《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6期。
11. 論文:《論馬克思對古典存在論的二重超越》,《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2. 論文:《哲學與科學的可能性之閑的循環證明——從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視域看》,《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后全文收入孫周興,陳家琪主編《德意志思想評論》(第5卷)“德國古典哲學”專欄,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年。
13. 論文:《略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之“真理”的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改革的一種黑格爾式方案》(刪節版),《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2期。
14. 專著:《任何一種后-是學之是思是如何可能的?——在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之閑》(即出)。
(獨立譯者)
1. 譯文:Jacques Taminiaux:《列維納斯與海德格爾:接近現象學諸論題的一條后海德格爾式道路》(英譯漢),載於《列維納斯的世紀或他者的命運》,楊大春,Nicholas Bunning,Simon Critchley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2. 譯文:Mohammad El-Sayed Selim:《不同文明閑對話的模式:一種有效對話的先決條件》(英譯漢),載於《文明和諧與創新》,龐學銓,陳村富主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3. 譯著:海德格爾:《興有》(Heidegger, GA71: Das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2009)(德譯漢),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