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軒
民國企業家
陳濟軒(1878—1969年),廣東梅縣程江鄉古塘坪人。幼時先後從宿儒陳五琴、陳應三學。經師長之陶冶,學有所成,曾參加縣試。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后,他在鄉設帳授徒。后因其父喪,乃繼承父業,去教從商。因梅縣是華僑之鄉,20年代至30年代,梅城金融匯兌業崛起,陳濟軒在梅城中山街開設陳富源匯兌庄,兼營洋紗、布疋等業。經過多年的銳意經營,信譽日隆,業務得到很大的發展。先後在星洲、雅加達、香港以及汕頭、興寧等地開設匯兌分支機構,抗日戰爭前夕和初期,每年都延攬大批僑匯,成為當時梅縣之富商、金融界巨子。
陳濟軒生平樂善好施,對家鄉各項公益事業樂以支持贊助。1931年春,梅縣地方人士倡建梅江橋,他任建橋董事會幹事,陳富源商號與陳翼南、侯秀蘭、吳增壽等人帶頭捐資共3100元(毫洋)建南岸首堆。他還參與倡建程江橋和扶大鐵爐潭橋,獨資興建程江鄉西山小學和大竹鄉道。抗日戰爭爆發后,尤其在1939年潮汕淪陷之後,潮汕地區大批難民涌人梅縣,亟需賑濟,加上當時梅縣又遇嚴重糧荒,陳濟軒多次派人赴粵北的曲江和湖南衡陽等地運購米糧回鄉銷售,緩解市場糧食緊張狀況。同時還捐助施粥款“國幣”1000元用於賑濟災民。此一善舉至今仍為人所稱道。
1947年秋,陳濟軒移居香港。1969年4月24日在香港寓所病逝,終年92歲。前民國政府高級將領張發奎為其遺像題寫像贊:“其人敦厚,其貌雍容。儒林之彥,寰閨之雄。聲華久著,所業興隆。瞻茲遺像,群仰高風。”
清光緒年間曾參加鄉試,清末廢科舉制后在鄉中設帳授徒。后因在汕頭經營旅店業的父親去世后,繼承父業,棄教從商。后在梅州市區的梅城中山街開設“梅城(今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陳富源匯兌庄”專營廣州、上海、汕頭、香港以及南洋各埠匯兌,兼營面紗、布匹業,擁有固定資金20萬元,流動資金40萬元,是當時梅州市區的梅城匯兌庄中資本最雄厚的一家。至1934年間已先後在汕頭設有陳富通總庄,在興寧、香港和印尼巴城(今印尼首都雅加達)設有陳富源分庄和陳富通分庄。國內通匯地區有南京、天津、杭州、北平(今北京)、廈門、潮安等地。國外通匯地區已涉及到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
梅縣客家博覽中心“濟濟樓”
1947年陳濟軒移民香港,1969年4月24日陳濟軒在香港病逝,終年92歲。前明國高級將領張發奎為其遺像題寫像贊寫到“其人敦厚,其貌雍容。儒林之彥,圜圓之雄。聲華久著,所業興隆。瞻茲遺像,群仰高風。其生平事迹刊載於1992年10月由梅州市梅縣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編的《梅縣區文史資料》第二十四輯程江鄉專輯。並已錄入新編的《梅縣區志·人物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