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良戰役
奧爾良戰役
奧爾良戰役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著名戰役。被困多年的法蘭西南部重鎮奧爾良,在聖女貞德的領導下得以解圍,從而為法國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奧爾良戰役的勝利,在英法百年戰爭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一舉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進而轉敗為勝,使百年戰爭從此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
奧爾良戰役
1412年1月6日,貞德降生在法國香檳和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裡。貞德的家庭無力提供她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從幼年起,貞德便開始了牧童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貞德經受了各種鍛煉,使其逐漸成長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於鬥爭的少女。
由於杜列米村地處交通要道,因此南來北往的文人、學士、商人以及士兵非常多,這些過客們說東道西,給這個村子經常帶來各種各樣的信息,使小小的貞德感到饒有趣味。這個沒有上過一天學的小牧童,逐漸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產生了廣泛、濃厚的興趣,同時,把自己對大自然的關注延伸到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思索。
1425年夏,貞德剛剛十三歲那一年,英國侵略軍的鐵蹄已經踐踏過她的家鄉。英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慘狀目不忍睹,村農紛紛外出逃亡。這一切,貞德看在眼裡,銘記心中,並十分注視著戰局的發展。後來,戰火愈燒愈烈,美麗的法蘭西被摧殘得不成樣子。這些,都更加激發了貞德保家衛國的熱忱。“解放蘭斯,擁立太子”的強烈願望,象火一樣在貞德胸中燃燒。此時此刻,大敵當前,國難當頭,貞德腦海里早已萌發的棄牧從戎的念頭更加強烈了。
1428年初的一天,貞德的父親從沃古勒爾城歸來,告訴大家一個消息:沃古勒爾城防司令依然忠於王太子,並同其保持直接聯繫。貞德喜上眉梢,決定設法通過這位城防司令去見王太子。
五月的一天,貞德來到沃古勒爾,受到城防司令波德黎庫爾的接見,她說明來意,請求司令官派人把她送去見太子。司令官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爾後又感到此事太荒唐了,因此匆匆結束了會見,沒有答應貞德的要求。希望落空了,但貞德沒有灰心喪氣,報國的堅強決心,使她精神煥發,意志如一。
1428年10月,英軍開始圍攻奧爾良城。貞德再也不能平靜下去了。她於第二年一月再度來到沃古勒爾城,求見城防司令波德黎庫爾。司令官還是無法理解這位愛國少女之心,再次拒絕了她。幾天之後,貞德再一次來到波德黎庫爾面前,鄭重表示希望儘快趕到希農,謁見太子,並陳述救國大計。此時,波德黎庫爾也動開了腦筋,首先,他從未遇見過象貞德這樣堅決要求報國的熱血青年;其次,貞德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貞德果然能夠成氣候,無疑司令官本人也有推薦之功勞。所以,他一面派人向太子報告此事,一面傳令貞德靜候旨意。
期望已久的迴音終於盼到了,太子歡迎貞德前往。1429年2月22日,貞德一行七人,踏上了去希農的征途。
從沃古勒爾到希農,一共有十二天的路程。一路上,貞德向陪同她的官兵學習了許多有關戰爭的知識,對於軍隊的編製以及如何制定作戰計劃等具體問題,也都仔細地作了探討。
當時,法國朝廷的官員們對貞德的到來持兩種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認為,應當充分利用貞德對國家和民族的熱忱,用以提高法軍的士氣;另一部分人則極力反對,認為去求救於一個農家少女,以解國家之危,實在不成體統。
法國王太子當時處境也非常困難,因為時值奧爾良城萬分危急之際,一旦失守,法蘭西的前途將不堪設想。他已經作好了逃亡國外的準備,因此,來自任何方面的援助都是迫切需要的,所以,貞德的到來,使他如魚得水,深感及時。
正是迫於形勢上的需要,3月8日晚,王太子接見了這位不尋常的來客,親自詢問了貞德的來意。貞德斬釘截鐵地回答,請給我軍隊,我要立即去解救奧爾良城!這氣壯山河的聲音,使王太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重新看到了一線希望。接著,太子的顧問機構--皇家會議委託一些議員和神學教授,組成審查委員會,對貞德進行了嚴格的“審查”。三個星期後,審查委員會做出鑒定,大意是認識沒有必要推開和拋棄貞德。
1429年4月27日,法國王太子查理授予貞德“戰爭總指揮”的頭銜,貞德報國之心如願了。她手持王太子贈給的寶劍,騎著白色戰馬,統率七千名法軍,開始向奧爾良城逼進。
奧爾良城被英軍重重包圍已有半年之久,城內守軍糧盡援絕,天天都在盼望著南來的援軍。然而,除去密密麻麻的圍英軍以外,只剩下沮喪和失望。英軍則一面日益緊縮包圍圈,一面投入相當的兵力來挖掘通往城內的地道。他們想方設法,逼迫奧爾良獻城投降。
奧爾良之圍
1429年的法蘭西大地
在前線的奧爾良公爵路易
起初,勃艮第人指控奧爾良公爵,試圖引誘勃艮第公爵夫人。他們還宣稱路易公爵實際上是王后的情人,王太子查理的生父。雙方的戰爭爆發后,勃艮第公爵乾脆下令刺殺了奧爾良公爵路易。
被勃艮第派刺殺的路易
這場災難不但消滅了法蘭西的騎士之花,更令王國的權力基礎陷入了巨大的不平衡。多謀善斷的英王亨利五世,有效利用了法蘭西人的內部傾軋,成功將勃艮第公爵拉攏,阿爾瑪尼亞克黨則與王太子查理越發靠近。
出於報復 阿爾瑪尼亞黨人又在和談時刺殺了勃艮第公爵約翰
後來的查理七世 此時成為了廢太子
新任勃艮第公爵 好人菲利普
此時的查理一窮二白,聲名狼藉。況且,因為未曾按照中世紀傳統,在蘭斯加冕,傳統意義上的王國菁英們顯然並不看好查理。西北方的布列塔尼公爵,出於自身利益,在英格蘭-勃艮第人與瓦盧瓦的查理之間首鼠兩端。查理的統治基礎似乎就是那些爭吵不休的阿爾瑪尼亞克餘黨,外加來自各國的雇傭部隊。
阿金庫爾戰役中的亨利五世 他一直巧妙的利用法國人的內鬥
在亨利五世去世后,瓦盧瓦-蘇格蘭聯軍,就在博熱戰役中陣斬王儲克拉倫斯公爵。貝德福德與諾曼底總督索爾茲伯里伯爵緊密合作,穩固了勃艮第的同盟后。隨後又分別在1423年和1424年,通過克拉旺戰役與維爾納伊戰役(韋爾訥伊會戰),擊敗了試圖進軍蘭斯的瓦盧瓦-蘇格蘭大軍。勝利的英軍,殺死了蘇格蘭人的統帥道格拉斯伯爵與巴肯伯爵,俘虜了查理的部下阿朗松公爵和拉法耶特元帥,避免了蘭開斯特王朝的霸業中衰。
貝德福德公爵
英軍在亨利五世死後 依然保持著高昂的士氣
於是,大約4000餘名英軍自沙特爾出陣,氣勢如虹地攻破了盧瓦爾谷地的墨恩、博讓西和雅爾若城堡。10月12日,索爾茲伯里佔領奧爾良南面的盧瓦爾左岸。南侵諸軍統帥知名者包括:索爾茲伯里伯爵(托馬斯·蒙塔古)、薩福克伯爵(威廉·德·拉·波爾)、塔爾波特勛爵、羅斯勛爵、斯卡里斯勛爵、萊斯利爵士和格拉斯戴爵士。
出發前往法國的英軍
百年戰爭後期 雙方軍隊中的貴族比例不斷下降
可以看出,百年戰爭時期英格蘭軍中高級貴族的比例已經大幅降低。而他們的敵人在這方面則算得上一落千丈。
按照法蘭西標準,查理麾下將領團只能用寒磣來形容。此時的瓦盧瓦軍隊,不再是那支阿金庫爾的王公之師。根據王室財務官員赫門拉吉耶的記錄,1429年奧爾良戰事期間得到王室支付的65名指揮官中,只有28名騎士。其餘要麼屬於侍從階層,要麼屬於更低的階層。整個王室軍隊中,真正擁有騎士身份的只有大約40人!
阿金庫爾戰役后的法軍 也開始大量依賴雇傭兵作戰
從兵種方面看,這支軍隊倒沒有與阿金庫爾時代的王室大軍有太大的差別。軍隊的中堅一般是全身披甲的重甲武士,大部分都是騎兵,也可以下馬作戰。步兵主力是專業的弩手和長弓手,還有一些使用長柄武器或弓弩的城鎮民兵。
雙方軍隊的組建方式也大不相同。英格蘭人使用的仍然是愛德華三世以來的契約制。王室與軍隊組織者簽訂契約,規定後者應該提供的兵力和裝備,在檢查合格后支付相應的費用。這和過去的封建采邑徵召相比,真正改變的往往只是服役條件。貴族們不必再擔心因為服役收錢而失去地位。而參加戰爭的人員往往依然主要來自貴族的封臣和扈從。
根據1428年6月30日,亨利六世與索爾茲伯里伯爵的契約,後者應該提供來自英格蘭的600名重甲武士和1800名長弓手。不過他可以將部分重甲武士換成三倍的長弓手,所以索爾茲伯里最終帶到法蘭西的一共是450名重甲武士和2250名長弓手。抵達法蘭西后,他又從當地聚集了200名重甲武士和600名長弓手。由於駐軍兵力緊缺,這個數字遠低於他的期望,其中諾曼底的12支駐軍一共只向他提供了39名重甲武士和104名弓弩手。
隨著戰役規模的縮小 小規模部隊的比例不斷增加
這種迷你軍隊更適合這一階段的大量小規模衝突,然而這種方式造成了王室對軍隊控制的困難。尤其在前者財政極度緊張的時候,軍事領袖們不但可能劫掠敵占區,也會對瓦盧瓦領地進行同樣的掃蕩。
奧爾良戰役期間 法軍大量依靠步兵和民兵作戰
激烈的戰鬥時刻消耗著不多的能戰之士。12月,隨著60名蘇格蘭援軍入城,城中有權獲得王室薪餉的戰力才恢復到685人。1429年1月5日,200名援軍抵達。月底時,查理又向奧爾良派出一批援軍。1429年3-4月期間,守軍主力撤出部分,城內大約2000戰鬥力量已經大部分由民兵組成。
這個階段內 來自法國等地的雇傭兵才是瓦盧瓦軍隊的中堅
1429年的奧爾良要塞
在戰爭的這一階段,法蘭西境內各城鎮已經不再將為防禦繳納的稅收當成一種壞事。事實上,城牆的堅固決定了一座城鎮的聲望和力量。
奧爾良則是盧瓦爾谷地最強大的要塞,居住著3萬人口。城鎮為四邊形,西面、北面、東北和東面都有堅固的城牆和護城河。南面則靠著400碼寬的盧瓦爾河,一座橋樑使該城與波特魯的近郊連成一片。在橋的遠端,有一個雙塔式的磚質建築物,叫做圖雷爾塔堡。再向外就是奧古斯丁教堂,也已加固成要塞。在圖雷爾與奧古斯丁之間的河岸,奧爾良人還在修建一座小型塔堡,與圖雷爾塔堡以弔橋連接。
瓦魯爾河出土的中世紀火炮子銃
英格蘭人雖然火炮數量略低於此,卻擁有更專業化的炮兵。此時的英格蘭軍中,火炮總監享有極高的地位。在奧爾良之圍中負責指揮炮兵的威廉阿普爾比,甚至享有高級重甲騎士的地位。其部下炮兵也是享有國王支付薪餉的專業人員,並配有單獨的法蘭西僧侶翻譯官。軍隊還會有專門人員負責檢查各炮位,若不合格將會在一個月後又經歷過一次嚴格檢查。
正在圍攻奧爾良的英軍長弓射手與炮兵
中世紀手抄本上的英軍攻打奧爾良
進行長期圍困與坑道作業的英軍
此後的戰事以輸送和攔截物資、修建和破壞工事為主要形式。在查理的許可下,奧爾良郊區的13座教堂被夷平,以免為敵人提供冬季庇護和要塞基礎。難以徹底圍困奧爾良的英軍在12月7日嘗試進攻奧爾良斷橋上的聖十字塔堡,然而攻勢再度失利。12月23日,守軍炮兵指揮官紀堯姆杜伊西利,用新到達的攻城炮向圖雷爾塔堡發射26磅炮彈。至此,炮擊已經成為奧爾良之圍的重要戰鬥形式。
15世紀的西歐攻城戰 火器得到了大量運用
瓦盧爾河上要塞
聖誕后的六天是雙方休戰期。12月29日,瓦盧瓦軍隊又破壞了城外的剩餘六座教堂。12月30日,兩軍回防工事。次日,圍城軍隊和守軍舉辦了一次比武大賽,以慶祝節日。
新年第二日,英軍在列那港進攻受阻。同日,大約400頭羊和954頭豬運進城市。為了封鎖道路,薩福克率軍北渡盧瓦爾河,在北岸修建了七座堡壘,監視主要運輸線。此時,南岸已經建好了四座主堡和大約六十座小型工事,然而奧爾良東部仍然未被封鎖。
英軍圍困奧爾良的要塞分佈
鯡魚之戰 法軍打破封鎖的希望破滅
1429年3月,奧爾良守軍大部撤離,局勢基本無望。王太子查理龜縮於金雀花王朝夕日的大本營--希農要塞,被迫面對瓦盧瓦統治瀕臨總崩潰的危局。
奧爾良之圍已經吞噬了查理的大部分戰略資源。他的宮廷甚至發不出軍隊薪餉,戰事足令各方失望。自盧瓦爾河至神聖羅馬帝國邊境的疆土,即將完全暴露在入侵者眼前。此時,麾下的吉訥伯爵和布列塔尼的里奇蒙,仍然在內鬥。查理則開始考慮逃亡多菲內、卡斯蒂利亞還是蘇格蘭。
貞德即將登場
她的原名是做讓娜德阿克,後世的我們通譯為貞德。法蘭西與英格蘭的歷史,乃至整個歐洲與世界的未來,將因她的出現而改變。
真實歷史上的貞德顏值頗高
貞德的侍從讓德奧隆則提到:自己經常負責處理貞德的傷口,並給他穿戴盔甲,他經常見到她的胸和腿,它們非常美麗。
根據奧爾良公爵後來的一份為貞德準備上好布魯塞爾衣物的命令,後人推測貞德的身高,大約在158厘米左右。在同時代的記錄中,這個裝甲少女的性格天真單純,然而極具軍事天賦。尤其擅長使用火炮,在炮位選擇方面不輸於最專業的人員。
廢太子查理是一個會造勢的主
這段旅程或許還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財源枯竭的王太子,通過貞德,獲得了岳母安茹公爵夫人尤蘭德德阿拉貢的財力支持。公爵夫人或許是出於宗教熱忱,答應支付貞德麾下的軍隊開支。查理終於可以再次向奧爾良派出援軍了。
村姑貞德向王太子提出了隨軍出征的要求。查理立即同意,並為她訂製了一套白色盔甲、一面綉著基督和天使圖案的旗幟。在為她安排了五匹戰馬和七匹快馬後,還給她添配了兩名侍從:奧爾良總管拉奧德高古特的部下路易德科特,以及最終死於巴黎之圍的雷蒙德。
貞德穿著皇室打造的鎧甲進入戰場
鯡魚之戰後,英軍又修建了一座叫做聖盧普的堡壘,這是奧爾良東線的惟一一座英軍工事,薩福克顯然打算徹底圍住整座城市,逼迫奧爾良投降。
法軍總指揮貞德對於打好這一戰役,做了通盤考慮。她認為,擺在法軍面前的是一場極為嚴峻的考驗。要想扭轉戰爭局面,首先,必須把握戰機,爭取首戰取勝;其次,她分析了奧爾良城當前的情況,了解到圍城的勃艮第大門守備力量不足,是英軍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決定集中全部兵力攻擊圍城英軍這個弱點,突破包圍圈,沖入奧爾良城。
貞德伴隨著一支護送輜重的大隊於4月26日離開布洛瓦,跟隨部隊的還有大批教士。他們在謝西附近的渡口越過了盧瓦爾河,輜重則通過船運,繞開聖盧普后逆流進入奧爾良。當日法軍的行動總體上還是頗為順利。
貞德一馬當先,以萬死不辭之勇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兵向勃艮第大門實施猛烈的突擊。法軍排山倒海而來,銳不可擋。貞德挺矛揮劍沖入英軍陣地,經過一場激戰,終於殺開一條通往奧爾良城的血路。圍城的英軍見法軍來勢兇猛,難以抵擋,便放棄陣地四散逃竄。這時,城內守軍也趁勢殺出城來接應,並與援軍會師城外。
4月29日晚上8點,貞德在眾將領與200名重甲武士的陪伴下進入奧爾良城。整座城市瞬間沸騰了,奧爾良內到處都是迎接“洛林聖女”的火炬光芒。
法軍攻入奧爾良,並不意味著這座城市的解放,因為它仍然處於英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但是,援軍的入城,給予奧爾良的人民以極大鼓舞,奧爾良之圍的最後時刻也終於到來了。
威廉·格拉斯戴爵士辱罵勸降的貞德
貞德率法軍入城以後,英軍立即再次縮小了包圍圈,並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了圍城的工事。
5月2日,貞德親臨前沿陣地視察,並調整部署,準備迎接新的戰鬥。在細緻的勘察中,貞德發現了英軍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各個圍城部隊都在各自的堡壘或要塞中閉關自守,相互間聯繫不多,難於迅速集中兵力。
5月4日,城中士氣已經空前高漲。當天的正午時分,貞德正在午睡,奧爾良守軍忽然攻擊了聖盧普。貞德醒來后,立即讓侍衛備馬,加入了前方攻勢。追隨在後的部隊越來越多,戰鬥最終變成了1500人對聖盧普的強攻。
狡猾的英軍看到桑魯要塞已經難以守備,便立即抽調奪西堡壘的部分兵力前去援助。這支援軍企圖攻打法軍的側后,迫使法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以解桑魯要塞之危。貞德鎮定自若,命令一部分兵力組成一道牢固的防線,死死頂住西邊來的敵軍,她自己則率兵以更猛的攻勢,繼續對付桑魯要塞。
受到貞德的鼓舞,聖盧普被法軍血戰攻克,140名英軍被殺,40人被俘,塔爾波特逃亡。當晚,奧爾良鐘聲齊鳴,慶祝這場圍困以來的首次大勝。
奪取桑魯要塞的勝利,意義十分重大:法軍從此控制了盧瓦河上游地區,為解除奧爾良之圍開闢了通路;同時,首戰的勝利大大提高了法軍的士氣,使全體軍民增強了戰勝英軍的信心。
5月5日升天節時,法軍將領舉行軍事會議,決定了反攻的部署。貞德致信圖雷爾塔堡,要求以聖盧普的俘虜交換此前的信使,並敦促英軍遵從天主旨意投降,英軍繼續以“阿爾瑪尼亞克的婊子”辱罵貞德。
此時的法軍有兩種戰術選擇,首先進攻北岸兵力薄弱的敵人堡壘,或者首先進攻斷橋對面重兵把守的圖雷爾。最終,法蘭西人決定攻打圖雷爾。於是,法軍以小船向圖雷爾東面的聖白讓堡壘運輸了部分軍隊,聖白讓守軍卻提前撤向了奧古斯丁和圖雷爾塔堡。來自布洛涅的情報顯示,鯡魚之戰的勝利者福斯托夫,率領著一支英格蘭援軍即將從巴黎出陣,留給法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法軍的反攻
意識到軍隊已經被裹挾,攻勢無法避免,許多法軍將領還是加入進來。英軍或許見到渡河的法軍有機可乘,便從圖雷爾出擊,以兇猛勢頭猛攻過來。貞德與拉海爾等人奮勇迎戰,高古特總管則堅持守衛在河面的浮橋附近,保證法軍撤退的道路。
此戰中,英法雙方皆表現出可觀的英勇。貞德的侍從讓德奧隆提到一名西班牙重甲武士阿方索與另一名重甲武士比賽衝鋒速度,被一名體型巨大的英格蘭板甲武士攔截。德奧隆便叫洛林的炮術大師轟擊對方,率先入陣的西班牙人和那個無名武士趁機擁眾破入,英軍最終潰散。
敵人逃向圖雷爾後,貞德繼續催促大家進攻,法軍又迅速佔領了奧古斯丁塔堡。
鼓舞士氣的貞德
圖雷爾大約有700-800名守軍,自1428年開始便不斷加固,並配置了大量火炮。貞德則親自帶隊向城牆發起攻擊,接下來的戰鬥血腥無比,比起阿金庫爾和維爾納伊也不遑多讓。
上午7點,在火炮聲中,法軍越過深溝,試圖自雲梯攀上塔堡的稜角。貞德擁軍旗至壕前觀戰。雙方激戰中,一支箭矢從天而降,自板甲的一處連接關節洞入貞德的脖頸和肩頭之間,深入六英寸。撤離戰場的貞德起初拒絕使用醫藥或者巫術處理傷口,認為這都是黑魔法之流。最後卻忽然開始抽泣,但只同意用橄欖油清理傷口。傍晚8點,軍隊仍然未能突破,貞德卻要求再堅持片刻。
她騎上馬背,到一座附近的葡萄園中祈禱起來。七分鐘后,貞德再度出現於眾人面前,接過白色旗幟,再次將其插到壕溝一側。英軍見到貞德的“死而復生”,紛紛驚慌失措,放棄抵抗,法軍趁機突破了要塞。
陣前中箭的貞德
奧爾良之戰以法國人的勝利告終
一些法軍違命出擊,繳獲了部分火炮和其他武器。持續整整210天的奧爾良之圍至此結束,鐘聲和讚美詩響徹奧爾良全城。
英軍焚毀了盧瓦爾河北岸的所有營房和設施,遺棄了陣地和所有裝備,狼狽逃跑了。
1429年5月8日,是個難忘的日子。被英軍重重圍困長達二百零九天的奧爾良,終於重新回到了法蘭西人民的懷抱。奧爾良城內的鐘聲又一次敲響了,人民載歌載舞,迎接法蘭西軍隊及其總指揮貞德的凱旋。
奧爾良大捷,有如春風一樣迅速傳遍法蘭西大地。它是加速法蘭西民族意識覺醒的一副有力的催化劑,它給法蘭西民族帶來了新的希望,它進一步增強了法國人民必勝的信念。
奧爾良戰役勝利以後,貞德並沒有停止戰鬥,她繼續揮師北上,連續收復了許多英軍佔領的城市,其中包括重鎮蘭斯。並於1429年7月7日親自陪同王太子查理來到蘭斯大教堂,舉行了傳統的加冕典禮,使查理正式繼承法國王位,成為法國國王。
奧爾良戰役已過五百餘年。法國人民,尤其是奧爾良人民珍重地把貞德的光輝形象和偉大業績銘記在心,稱之為“奧爾良的女兒”和“奧爾良的英雄”,特別是每年的5月8日,奧爾良人民都要以隆重的方式紀念自己偉大的女兒——法蘭西傑出的女英雄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