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最初成立於1977年,后經調整,重組為新的文學院。現有教師43名,200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開始招收國外留學生。

學院概況


文學院是長江師範學院辦學歷史最久、綜合實力最強的院(部)之一。1977年成立涪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2001年由原涪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和涪陵教育學院中文系組成涪陵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系,2007更名為長江師範學院中文系,2009年改為長江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2014年經學校院系調整重組新的文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3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博士15人(含在讀4人)、碩士23人。他們中有知名的語言文學研究學者,也有知名的詩人和作家。
學院200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開始招收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泰國等國留學生。現有漢語言文學(師範、非師範)和小學教育(全科教師)兩個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學生約1900人。學生活動豐富多彩,有“採石”文學社、“繁星”戲劇社、“博學”經典傳承讀書會和“我愛我”心理社團等學生社團以及《採石》《紫鵑花》等學生刊物。
現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市級重點建設學科和“漢語言文學”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漢語”2個重慶市級優秀教學團隊,《中國現代文學》《中外文學名著導讀》2門市級精品視頻課程。

師資團隊


戴偉

戴偉,男,漢族,1950年5月生,重慶江津人,中共黨員,教授,四川外語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傳統文化。長江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教學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重慶市社科聯委員,重慶市高校職稱評審委員會漢語言文學學科組成員,重慶市高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語言學會副會長,重慶市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全國高師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2000年獲重慶市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重慶市社科聯委員,重慶市語言學會副會長,多次獲得教育部評選的曾憲梓教師獎。曾主持完成重慶市教委立項的科研項目《四川方言影視作品研究》、《大足石刻的歷史美學價值研究》等3項課題。作為主研人完成重慶市教委立項的科研項目3項。現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發表專業論文40多篇,出版多部專著,其中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婚姻性愛史稿》達37萬字,《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2期發表書評,影響較大。主編和參編各類教材7種。擔任《古代漢語》、《語言學》、《國學原典導讀》等課程教學工作。

湛玉書

湛玉書,男,1955年12月生,重慶墊江人,中共黨員,教授。1994年2月至今,先後擔任長江師範學院中文系副主任、主任,長江師範學院教務處處長,人事處長。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現為重慶市語言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理事。
1981年7月畢業於涪陵師專中文專業,同時留校任教。1987年7月至1987年8月,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高級講習班學習漢語史;1988年10月至1990年7月,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漢語史碩士研究生班攻讀漢語史;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進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作訪問學者,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從教以來,主要擔任古代漢語、訓詁學、文字學等課程教學,也曾擔任過形式邏輯課程的教學任務。1994年2月至今,先後擔任長江師範學院(原涪陵師範學院)中文系副主任、主任,長江師範學院(原涪陵師範學院)教務處處長,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現為重慶市語言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理事。

楊雅麗

楊雅麗,1956年5月生,陝西省武功縣人,漢族,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為中國語言學學會會員、中國訓詁學會會員、重慶市語言學會會員、長江師範學院第二屆第一批學術帶頭人重慶三峽學院兼職教授。獲得長江師範學院教學名師、學術帶頭人、涪陵區科技拔尖人才、重慶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重慶市優秀女園丁等榮譽稱號。
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擔任古代漢語、現代漢語、陝西方言與普通話、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中國文化概論、訓詁學、現代漢字學綱要、《禮記》研究等課程教學工作。
主持省部級、院級科研立項5項,參加省級、院級科研立項4項。出版專著及教材多部,在《辭書研究》、《學術論壇》、《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理論月刊》、《唐都學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多篇,參與陝西師範大學辭書研究所《十三經辭典》《禮記》卷的編寫。

李勝

李勝,重慶市墊江縣人,1987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傳世文獻與巴渝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講《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研究導論》、《宋代文學研究》等課程,著有《涪陵歷史文化研究》、《涪陵歷代詩文選校注》、《涪陵鄉土知識讀本》(參編),在《文學遺產》、《文獻》、《北京大學學報》、《修辭學習》、《重慶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代表作為《<驕兒詩>“或謔張飛胡”句“胡”字辨義》、《<八瓊室金石補正>石魚朱子詩辨偽》、《詞的段落稱名瑣議》、《馮鎮巒生平著述考》。現任長江師範學院古代文學與古籍文獻研究所所長,重慶市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涪陵區社科聯委員。曾獲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獎勵工程創新成果獎、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集體),是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涪陵區科技拔尖人才。

特色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為重慶市特色專業
(一)專業特色和優勢
1、堅持“以師為師,師從師出”的教師教育理念
2、夯實“雙基”,服務地方基礎教育,培養渝東南地區基礎教育的子弟兵
3、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一二課堂緊密結合,構建立體化育人體系
(二)專業建設理念和思路
1.專業定位:面向基層,立足重慶,輻射全國,培養基於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趨勢、適應時代需求和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語言文學基礎紮實、教師技能過硬,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立志紮根區縣基礎教育的優秀初中語文教師。
2.教育理念:走職前培養、職后培訓一體化的縱向延伸之路,走大學、中小學共同培養師範生的橫向拓展之路,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學術活動緊密結合的立體化育人之路,著力構建和優化學生成長的專業課程體系。
3.專業建設思路:(1)加強學科建設力度,促進專業建設;(2)構建立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3)構建“知識+能力+素質”模塊化的課程體系;(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5)加強教學質量工程建設;(5)圍繞專業應用能力培養,構建多樣化見習、實習、實訓平台;(7)強化質量監控,實現科學管理,。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堅持“立德育人,以文化人,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本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將人才培養定位於“學科性”和“職業性”的有機結合,致力於“應用能力型”人才的培養。
堅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導向。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與團學、通識與專業、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深入基礎教育界和企事業單位調研,使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行業需求、人才培養服務面向及人才培養規格高度契合。
人才培養多樣化,促成學生個性發展。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以學生為本,採用“學程分段,分類培養”的培養模式(2+1+1模式),注重學生知識、素質和學習能力以及個性發展。所謂“2+1+1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大學前兩年通過系統學習專業必修課以培養學生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能力和中學語文教師專業崗位能力,第三年選修能力拓展性專業方向課、專業任選課和基於職業選擇意向的任選課,從而達到分類培養的目的,第四年則依據學生職業選擇意向系統開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指導,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核心課程緊扣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從事初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能力。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為: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和中學語文學科教學論。

師資隊伍


核心課程任課教師共41人,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教師7人,35-50歲教師29人,50歲以上教師5人;從職稱結構看,教授9人,副教授21人,講師11人,高級職稱教師佔73.2%;從學歷結構看,博士10人,碩士21人,具有碩士學位及以上者佔75.6%。

科研成果


核心課程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強。從科研看,近5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項目2項、高校古委會資助項目1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4項、重慶市教委項目9項、涪陵區社科規劃項目3項、校級科研項目36項。
出版專著4部,發表核心期刊及其以上論文137篇;獲重慶市市級政府獎1次,涪陵區政府獎4次。就教研而言,近5年主持重慶市教改項目7項、校級教改項目36項,出版教材5部,發表教改論文37篇,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3項。
核心課程教師教學評價好。從學生評教結果看,教師的教學優良率為100%;從社會評價看,教師中,有市級優秀教師1名,市級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校級教學名師1名、校級教學帶頭人3名、校級優秀主講教師名人。

現任領導


書記:周紹東
院長:丁世忠(主持工作)
張紅兵
李金榮
辦公室主任:張羽華

歷任領導


原涪陵師專歷任系主任:曾祥俊、楊圭言、吳志群、余抗生、林心治、馬培汶、湛玉書
歷任黨支部書記:馬培汶(兼)、楊順民、楊季東
原涪陵教育學院歷任副主任:宋道基、陽廣生、楊欣
涪陵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系主任:楊欣;黨支部書記:姚坤
長江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楊欣;黨支部書記:姚坤
長江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韋濟木;黨支部書記:肖雲久

烏江作家群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席捲中國大陸的“文化熱”所推涌,渝東南烏江中下游)的涪陵黔江地區崛起一批有創作實力的中青年作家。他們熱情關注獨特的烏江地域文化,並將其置放於其時中國大文化語境下審視及反思。深厚而神秘的地域文化經由現代文明之光的燭照,成為得天獨厚的文學資源。這批作家觀念新進,實力雄厚,且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深厚的藝術修養,其創作出手不凡,從整體上顯示出鄉土經驗與地域寓言相結合,傳統形式與現代手法相雜糅的鮮明特徵,形成一個在川渝地區產生較大影響的文學流派和作家群落。
長江師範學院中文系教師及校友朱亞寧、楊愛平、冉冉、冉易光、陳川、譚明、梁平等是這個流派的重要代表。他們的文學創作,體現了烏江文學的基本品格,他們又以穩定的群體優勢和一批在區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優秀作品,使我校成為烏江流域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