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鑄幣

銅鑄幣

布幣的形制也在逐漸演變,最原始的空首布據說西周時就已產生,春秋末期晉國遺址中也曾發現。後來,由空首布變為首不空,再進而演變為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又進而出現了圓肩圓足的,說明貨幣形式逐漸向圓的方向發展。

銅幣形式類別


銅鑄幣
銅鑄幣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存在著各種貨幣,然而銅鑄幣卻日益普遍流行,成為民間商業來往中的主要貨幣。各國流行的銅鑄幣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銅貝:殷商、西周時長期使用天然貝作貨幣,春秋戰國仍流通。由於天然貝來源不多,為適應流通的需要,所以西周晚期以後出現了骨制和銅製的貝。戰國時,貝大都用銅製。這種銅貝,稱之為蟻鼻錢。這種銅貝多為楚國製造,主要也流行於楚國。至秦廢貝行錢。在考古發掘中,"骨制之貝,一部分在山東滕縣出土,一部分在河南出土"①,另外,在磁州曾分別得骨制之貝和銅製之貝②。
刀幣
刀幣
刀幣,形狀似刀,最初可能以慣用的工具--刀,作交換媒介。後來用銅仿製作貨幣用,西周時就有仿製的刀。春秋戰國時又加改進成為通貨流通。而後為攜帶方便,減輕其重量,縮小其體積,而又襲用其形制,就成為刀幣。刀幣主要流行在齊、燕、趙三國。齊國刀幣形制較大,尖頭。燕、趙形制較小,為方頭或圓頭。
布幣
布幣
布幣,形似農具中的鎛,即所謂鏟幣,由鎛、鏟一類農具逐漸演化
① 《戰國策·趙策一》。
②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
陳完后改為田氏,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陳完食采邑于田;一說陳、田古音相同。見《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的《集解》及《索隱》。
② 《左傳》庄公二十二年。
而來。布幣的主要流行區在三晉,即韓、趙、魏三國。此外,周王畿和燕也有流行。春秋戰國時,布幣逐漸廣泛流行,重要性遠在刀幣之上。
圓錢
圓錢
圓錢,即圓形錢,內有方孔、圓孔的出現較晚。這種貨幣始於周,流通範圍最初也在周王畿內。《國語·周語 下》所載的春秋後期周景王鑄大錢,鑄的就是這種圓錢。《漢書·食貨志》云:"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錢圜函方,輕重以銖。"師古曰:"圜,謂均而通也"。所以,錢為圓形,取圓轉均通之義,如泉水暢流,所以又稱錢為泉。圓錢是一種後期的貨幣,史載西周初年太公為周朝制定,甚不可信,春秋末年出現了圓錢是可能的。戰國時,圓錢主要流行於東周、西周、秦和韓、魏兩國沿黃河地區。後世銅貝、刀幣、布幣等皆廢,惟圓周方孔之圓錢流行。

銅幣流通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戰國時一國境內經常出土它國貨幣。如空首布是春秋末戰國初晉、周、鄭、宋等國的貨幣,但乾隆年間浙江"餘杭山中人偶然掘地得數十枚。。空首布"①,北京和河北保定也發現過空首布②,四川江油也出土過晉空首布③。北京朝陽門外呼家樓出土的貨幣中有布幣992 枚。其中方足布所記鑄地有:平陽、安陽、宅陽、陽邑、大陰、壤陰、乘邑、邾、彘、鄔、郎、王氏、茲氏、皮氏等等。尖足布所記鑄地有:武平、武安、晉陽、中陽、陽人、大陰、平周、平州、茲氏、茲金化郛、邪山、商丘、西部。上述城邑均分佈在戰國韓、越、魏地區④。遼陽下麥窩村發現布幣4000 枚,面文表明鑄造地址為:"壤平、陶陽、平陽、鄏氏、安陽、平陰、皮氏。"這些地名,分佈在今山西、河南、河北、內蒙、遼寧等省區,為趙、魏、韓、燕等國所造①。在秦國咸陽市長陵車站發現魏安邑二釿布1枚。。齊法化刀3 枚,古刀1 枚,燕尖刀1 枚,楚蟻鼻錢124 枚②。四川瀘縣出土過燕明刀,安縣出土過安陽、平陽布,青川出土有楚金③。這種一國內發現別國鑄幣的情況說明,戰國時期的經濟已不再是孤立的國別經濟,而是形成了區域性的經濟,各區之間的經濟也發生了聯繫,說明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
在現實生活中,銅幣在民間逐漸廣泛使用。戰國初年,農民所生產的主要農產品粟的價格已用銅幣計算。《漢書·食貨志》載李悝語,1
① 《左傳》昭公三年。
② 《左傳》昭公二十年。
③ 張善熙:《四川歷代鑄幣情況概論》。
④ 《北京朝陽門外出土的戰國貨幣》,《考古》1962 年第5 期。
① 《左傳》昭公三年。
② 《秦都咸陽遺址發現窯址和銅器》,《考古》1974 年第1 期。
③ 張善熙:《四川歷代鑄幣情況概論》。
石粟價30 錢,農民每年的衣服費用為300 錢。根據秦律條文可知:禾(小米)價每石30 錢。枲(大麻雄株可作纖維用),每斤3 分2 三分之一錢,18 斤值60 錢。布1 幅,長8 尺,寬2 尺5 寸,值11 錢。官奴發放衣服費用,冬衣成年人110 錢,夏衣55 錢,總共165 錢。按秦律的規定,借官府的債未及時償還,贖罪而無現錢的,可到官府服勞役抵債,服役一天摺合8 錢。封建政府通緝罪犯的賞格也用錢計算,《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 年)長信侯嫪毐作亂,秦王下令"有生得毐者,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上述事實說明了銅幣的廣泛流通,作為流通手段發揮了作用,已成為民間使用的主要貨幣。
戰國時期,銅幣已作為貯藏手段而出現,新中國建立后不斷發現了戰國晚期貯放貨幣的窖藏。1956 年在山西芮城發現的窖藏出土了460 余枚布幣,鑄造地名有魏、韓、趙、燕等國的20 多處。1957 年北京呼家樓窖藏出土的布幣的鑄地達50 多處,並有大量刀幣①。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在晉北的陽高原平和晉中的祁縣、交城、太原等地發現了戰國時趙國轄境內的窖藏貨幣。陽高縣天橋村發現布幣的數量最多,重量達102公斤,計一萬二、三千枚。原平縣武彥村發現的戰國錢幣,重量達64 公斤。七十年代發現了洛陽附近兩處空首布的窖藏,一處是伊川縣富留店村出土了753 枚空首布,整齊地放在一個陶瓮之中,以大型平肩的空首布為主,計604 枚,長9.3-10.1 厘米,足寬4.9-5.5 厘米,重30 克左右。發現的斜肩空首布149 枚,長8.5-8.8 厘 米,足寬4.8-5.1厘米,重一般為19.3 克。另一處在新安縣牛丈村出土的401 枚空首布,除一枚外,其他都是小型平肩的"安臧布",重量多為15.3 克左右,相當於大型平肩空首布重量的一半②。這類窖藏貨幣的發現,說明銅幣已作為貯藏手段使用。

各國所鑄的銅幣

戰國時各國都在一些工商業城市鑄造銅幣,通過鑄幣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在鑄幣過程中,銅幣的形體向小的方向發展,重量也日趨減輕。銅幣標明了幣值單位,這表明貨幣已從商品貨幣變為符號貨幣。在鄭州崗杜戰國晚期第139 號韓墓"出土一種形體更小的平首布。這種布幣鑄造和流通十分廣泛,已知的鑄造地名即達九十六處。鑄幣的不斷減重。。說明統治者通過貨幣貶值來加強剝削"③。由於鑄幣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對統治階級有利,所以各國都紛紛鑄幣。各國鑄幣的情況如下:魏國:魏國流行的布主要為圓肩、方足、圓跨。鑄造這種銅幣的主要城市有國都大梁、安邑、蒲阪、晉陽(山西省永濟縣西南)、共、山陽、虞等等。另外還方肩、方足、圓跨的布,鑄造的城市有垣、平周、皮氏、高都、宅陽等。魏國在沿黃河地區還有無郭圓錢流通,鑄造的城市有共、垣、長垣等。共所鑄圓錢有"共"、"共半釿"、"共屯赤金"。垣所鑄有"垣"。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睘一釿"。此外,魏國還有無文銅貝流通。
魏國鑄的布大小輕重不一。重量單位有的以釿計,有的以寽計。大
① 《左傳》昭公十年。
②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③ 《新中國的考古收穫》,第67-68 頁。
梁鑄的布,有以下四種:"梁正尚(當)百尚(當)寽"、"梁誇釿百尚(當)寽","梁半尚(當)二百尚(當)寽"、"梁誇釿五十尚(當)寽"。在重量上100 釿等於1 寽。所以,上述四種布,前兩種百枚當一寽,三種是300 枚當1 寽,四種是50 枚當1 寽。1 寽約在1400 克至1600克之間。其他城市所鑄的銅布也輕重不一,幣上記有鑄造地名和幣值單位。
西周和東周:西周、東周都鑄有郭圓錢,上有"西周"、"東周"
字樣。另鑄有方孔圓錢,上有"東周"、"大信"字樣。東周還鑄有空首布,上有東周字樣。
趙國:趙國所鑄布幣,以方肩、尖足、圓跨為主。鑄造的地點為:邯鄲、晉陽(山西省太原市)、藺、離石、武安、中陽、武平、安平、中都。所鑄布也有圓肩圓足的,系晉陽、藺、離石所鑄。另有一種安陽方足布,為西安陽(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公廟溝口)所鑄。趙國還鑄造體形較小的刀幣,從刀幣上鑄有地名看,可知為邯鄲(甘丹)、藺(焛)、柏人(白人或白)所鑄,重量多在10 克以上。還有更小刀幣,重量為7克左右,為晉陽鑄造。趙國西部沿黃河地區也有有郭圓錢,當藺、離石鑄造。這一地區與秦為鄰,秦也用圓錢,所以這一帶鑄造圓錢,顯然是與秦國通商的需要。
韓國:韓國所鑄造的布為方肩、方足、方跨,鑄造地為平陽、高都、屯留、長子、涅、盧氏、鄧。韓也鑄空首布,鑄地為盧氏。
齊國:齊國通行刀幣。齊都臨淄鑄"齊夻化(貨)"、"齊建邦造夻化(貨)"兩種幣。即墨鑄"節墨之夻化(貨)"。安陽(山東曹縣東)鑄有"安陽之夻化(貨)"。這幾種刀幣重量均在50 克左右。受燕國影響,齊國還有一種明刀錢。此外,戰國晚期,齊國也鑄有郭方孔圓錢,計有"賹六化"、"賹四化"、"賹二化"、"賹化"四種。
燕國:燕國流行的銅幣為明刀,有弧背與折背兩種。由於受三晉布幣的影響,戰國晚期燕國也鑄有一種平肩方足半釿布。燕國後來也流行圓錢,有郭方孔的有"一化"一種。方孔無郭的有"匽四"、"匽化"
兩種。
秦國: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 年),秦國初行錢。秦國的無郭圓錢有"一銖重一兩"、"半兩"等,重量單位以兩計。
楚國:楚國流行的銅幣有貝與布。銅貝流通量大,出土多,是常用貨幣。銅貝的重量為2 克半到3 克半。宋以後人們稱為"蟻鼻錢"。布有兩種,一種為"殊布當釿",背文有"十貨"二字,重31-37 克。另一種叫"四布當釿",重7 克。大約一個"殊布當釿"約合4 個"四布當釿"和10 個銅貝。①各國的鑄幣權都為統治者所把持。楊寬先生說,戰國時"三晉和齊的錢幣鑄造權是屬於中央政權和各大商業城市的地方政權的,秦楚等國是統一由中央政權鑄造的。"②所以從鑄造銅幣中所獲取的經濟利益都歸了有關的國家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
從上述各國流通的貨幣中可以看出:韓、趙、魏三國流通的主要是
① 《韓非子·二柄》。
②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布幣;齊、燕兩國流通的主要是刀幣;西周、東周和秦國流通的主要是圓錢;楚國流通的主要是銅貝和布幣。這種流通的主要貨幣的差異,說明全國客觀上存在著幾個經濟區。但是,各國在流通的主要貨幣之外,也受鄰國影響,流通與鄰國貨幣相似的貨幣,正說明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