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山

小說演義人物

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說演義人物,其歷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

母親柳金花。薛丁山曾參與征討西涼,先後娶竇仙童陳金定樊梨花為妻,之間曾三休三請樊梨花,薛仁貴去世,樊梨花掛帥,小姑薛金蓮不服,違反軍令,樊梨花重責薛金蓮八十軍棍,薛丁山和竇一虎(薛金蓮夫君)秉公調和,才使姑嫂和睦如此,最終平定西涼,后薛丁山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薛丁山的兒子一共有四個:分別是薛剛、薛強、薛勇、薛猛。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征西

薛丁山征西 3張
薛丁山征西
薛丁山征西,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唐貞觀年間,薛丁山請纓,以無敵之勢奪得帥印,與母親及妹妹出發西征。途中遇竇家兄妹攔路,薛丁山為求脫身,假意答允竇仙童的婚約,並招攬旗下,同往解救父親之危。薛丁山殺死蘇寶同,救出了父親薛仁貴。但薛仁貴卻不滿於薛丁山陣上招親,於是將之鎖入天牢,以示懲戒。蘇寶同的死訊傳至哈迷國,群臣為之震驚,寒江關關主樊洪悲憤不絕。樊洪有女樊梨花,貌美絕倫、智勇雙全、武藝高強。臨下山前,其師告知她與白袍薛丁山有一段前世姻緣。樊梨花與薛丁山陣前交鋒,一見鍾情。樊梨花裝敗退走,薛丁山欲乘勝追擊,被樊梨花所擒,薛丁山遂娶樊梨花為妻。在樊梨花相助下,薛丁山征西成功。

衍生形象


丁山出世

薛丁山和妹妹薛金蓮為孿生兄妹,其父薛仁貴在薛丁山小時候就投軍去了,薛丁山兄妹和母親柳金花相依為命,后薛仁貴功成返鄉,父子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薛仁貴就為了射一頭白虎,不小心射中了丁山,白虎背負丁山不翼而飛。

丁山掛帥

白虎背負丁山來到雲夢山王鰲老祖處,老祖收丁山為徒,薛仁貴因征東有功,被封為平遼王。由於與皇叔李道宗結怨,薛仁貴被陷下獄。危急之際,西涼哈迷國犯境,徐茂公力薦薛仁貴掛帥征戰,從而逃過此劫。薛仁貴徵西,誤中圈套,被困鎖陽城,為蘇寶同飛鏢所傷。當他傷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際,得知兒子薛丁山尚在人間,並知自己與兒子有一段難解死結。唐高宗見出征不利,徵召能人掛二路元帥。王鰲老祖讓薛丁山下山救父,薛丁山請纓,以無敵之勢奪得二路帥印。

丁山娶妻

薛丁山出發西征。途中遇竇家兄妹攔路,薛丁山為求脫身,假意答允竇仙童的婚約,並招攬旗下,而其妹薛金蓮女扮男裝來相助途中,巧遇丑姑娘陳金定,薛金蓮冒名丁山,與陳金定訂婚,后陳金定來到薛仁貴處認親,薛丁山不知,在城頭怒罵陳金定,直到薛金蓮承認,才知道真相,最後薛仁貴做主,讓薛丁山同時娶了竇仙童和陳金定,但又以臨陣收妻罪名免去了薛丁山二路帥職務。

三休梨花

西涼寒江關總兵樊洪有女樊梨花,得悉薛丁山西征而至,遂出關欲會之,途中卻遇上另一位青年武士薛應龍。薛應龍欲納梨花為妻,但因比武輸給梨花而被收為義子。
梨花繼續赴會,仁貴上陣,亦非梨花對手。丁山與之交鋒,梨花一見鍾情,唯有裝敗。丁山欲乘勝追擊,再次挑戰樊梨花,梨花顯出真功夫,丁山被擒。梨花要丁山娶之為妻,丁山假意應承,引出三休樊梨花故事,這一段姻緣反反覆覆紛雜纏繞,愛恨交織,其間夾雜不少恩怨情仇,情節緊湊,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誤射父帥

薛仁貴在白虎廟誤入敵人陷阱,薛丁山趕過去,卻看到一頭白虎突然向薛仁貴撲過去,薛丁山本想射白虎,卻在白虎廟當中誤射死了自己的父親。薛仁貴去世,樊梨花掛帥,終於平定了西涼。

勸和姑嫂

戲曲《樊梨花征西》講述西涼大將楊膽因其兄楊藩被唐所殺,再次起兵復仇,修書薛丁山,逼其殺妻(樊梨花)獻頭。樊梨花掛帥,薛金蓮則不服梨花掛帥,多次不服梨花將令,梨花為整頓軍紀,將薛金蓮重責八十軍棍,薛丁山和竇一虎(薛金蓮夫君)秉公調和,后樊梨花利用親自為薛金蓮上藥之機,誠懇開導薛金蓮,終於使得薛金蓮認識了自己錯誤,姑嫂同心擊敗了楊膽。戲曲《三上關》此段姑嫂失和則有不同描寫,其開始為丁山與妹金蓮為先行西征。金蓮至鎖陽關與其夫竇一虎商議欲謀害梨花,獻梨花頭與楊膽。薛金蓮一開始被塑造為負面形象,之後則與《樊梨花征西》大同小異。

丁山之死

薛丁山之子薛剛在大街上暴打右班丞相張天佐,在家關禁閉一百天。偏偏快到一百天時趕上元宵節,薛剛按捺不住寂寞,偷偷溜出去,巧遇張天佐之子張寶強搶民女,薛剛追打張寶,誤遇二太子,太子袒護張寶,不讓薛剛再追,薛剛不認識太子,結果打死太子、驚崩聖駕,闖下大禍。薛丁山一家受連累被武則天滅門。

影視

電視劇
時間影視作品扮演者
1986年薛剛反唐謝賢
1986年薛丁山征西黃日華
2002年移山倒海樊梨花馬景濤
2004年烽火奇遇結良緣馬德鍾
2011年大唐女將樊梨花劉愷威
2011年薛丁山遲帥
2014年隋唐英雄3葉祖新
2014年隋唐英雄4葉祖新
2015年隋唐英雄5黃海冰
電視歌仔戲
時間影視作品扮演者
1982年三請樊梨花楊麗花
1983年薛仁貴徵東青蓉
1986年薛剛林明正
1988年薛丁山與樊梨花楊麗花
2012年薛丁山與樊梨花(舞台)楊麗花

評書

單田芳:薛丁山征西,薛家將
劉蘭芳:西唐演義
張震佐:薛家將
張少佐:薛家將

書籍

陳鳳芸:薛家將
郝艷霞:薛丁山征西
劉林仙: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
陳青遠,陳麗君,陳麗傑,王泉:樊梨花招親
由黃佩珠口述,李少岩和范繼偉所整理:少西唐演義

相關詩詞

《贊丁山梨花》詩十首
銀盔冠頂飄紅纓,素袍披身裹戎裝,
玉面如粉風流將,英氣逼人眉宇間,
白袍少將俏兒男,銀戟光閃震敵寒,
百戰沙場神勇將,所向披糜逞英豪。
少年自傲凌雲志,豈肯低眉拜裙衩,
縱然枷鎖赴刑台,寧死不折男兒腰,
罪衣甩髮陷囹圄,壯志未酬身遭難,
戰死沙場馬裹屍,誰人能解英雄愁。
英姿颯爽俏佳人,巾幗何需讓鬚眉,
縱使梨花勝丁山,美女情傾盡歸唐,
夢裡尋他淚滿襟,靈前痛訴情與愛,
歷盡波瀾齊眉處,英雄終抱美人歸。
少年氣盛血方剛,颯爽英姿傲氣狂,
自恃無敵不容人,豈肯蒙羞娶嬌娘,
梨花情深慕俊雅,丁山薄情三休妻,
三請悔悟痛陳情,患難終鑄佳偶成。
少女痴情慕英豪,帥男豈解女兒情,
丁山遭貶罪加身,身陷囹圄難自拔,
梨花傷情淚染巾,怎知少將受磨難,
勞燕若能成雙對,郎貌女才鸞鳳和。
梨花聰穎俏佳人,貌美嬌艷愛英雄,
心慕白袍少帥哥,將軍卻負少女情,
身懷絕技難酬志,薄情冷對淚傷襟,
他日有情終悔悟,不教嬌娘空歡顏。
白馬翩翩少年郎,風流倜儻儒雅將,
銀盔素袍逞英豪,沙場馳騁舞長戟,
一表人材名門后,驍勇虎將敵膽寒,
美女傾情盡歸唐,只為俊俏帥丁山。
丁山自恃武功高,豈肯認輸服裙衩,
乃父盛怒斬親生,英雄驚魄苦凄慘,
頭盔打掉甩髮露,枷鎖披身罪衣穿,
號令一聲綁刑台,虎將魂飛嘆天命。
少帥三請拜寒江,英雄悔悟自陳罪,
忽聞賢妻香玉損,甩髮捶胸痛悲慟,
痛失愛妻悔恨交,聲聲喚妻難離舍,
一怒衝冠拔劍刎,卻是小姐試真心。
寒江會陣初交戰,回眸一見萬千情,
丁山傲骨英氣盛,梨花柔情才藝高,
歷盡波瀾破磨難,恩怨情恨化干戈,
恩愛歸心結連理,夫妻征西成偉業。
《贊薛樊之情》
自古美男多自傲,紅妝偏偏愛白袍。
丁山將門虎兒郎,英俊瀟灑自風流
銀裝素裹俏嬌男,怎使姑娘不傾心。
長槍舞動寒光閃,盡使群芳慕英賢。
梨花嬌艷美無比,運籌帷幄兵法精。
欲擒故縱三下馬,為試男兒真本領。
含情如火遇冰霜,芳心怒放遭雨打,
英雄枷鎖陷囹圄,巾幗含悲痛傷情。
苦盡甘來終悔悟,身遭磨難思嬌妻。
天若有情定相逢,冰雪融化梨花綻。
虎將美女會寒江,郎貌女才世無雙。
梨花帶雨沐矯男,英雄終得美人歸。
共赴國難踏征程,夫妻雙帥建奇功。
《詠薛樊》
薛丁山與樊梨花,有緣沙場喜相逢。
臨陣交鋒遇紅妝,三擒三縱配鸞鳳。
燭映花容更不同,賢淑之美勝嬌容。
天長地久甘苦共,海枯石爛情意長。
《丁山梨花詩兩首》
梨花篇
奉命下天山,得娶如意郎。
功名朝露事,恩愛歲月長。
青龍罹難日,未敢抗高上。
人言神仙樂,日月增哀傷。
我入囚鳳庭,他隕鐵丘墳。
薛剛脫險境,舉幟反武唐,
刀兵交戰時,生靈死無常。
昔年遭滅門,不能同法場。
妻主竟如此,每日淚沾裳。
生肖重來過,梨花願共亡。
天譴何所懼,仙道何樂康。
丁山童子時,此愛入骨芒。
青龍青如水,月夜永迷茫。
轉世有來生,思凡下界往。
不求永遇樂,但願小鴛鴦。
丁山在身側,我心何揚揚。
丁山篇
生年不滿百,樂嫁樊梨花。
英烈叱方遒,柔情滿庭華。
《沁園春·少帥梨花美良緣》
沙場硝煙,英俊少將,勇冠三軍。嘆玉面素袍,鐵石斷腸;柔情似火,冰霜冷對。甩髮披枷,英雄赴難,鐵鏈豈鎖凌雲志。憶往昔,疆場舞銀戟,酣暢淋漓。少帥如此神勇,引巾幗女傑盡傾情。惜白袍俊雅,風流倜儻;紅妝美艷,文韜武略。情恨綿長,蕩氣迴腸,美人終歸英雄懷。歷艱險,紅顏伴虎將,奇功偉業。

史書記載

影視中的薛丁山
影視中的薛丁山
1、《舊唐書》:薛訥,絳州萬泉人也,左武衛大將軍仁貴子也。為藍田令,有富商倪氏於御史台理其私債,中丞來俊臣受其貨財,斷出義倉米數千石以給之。訥曰:“義倉本備水旱,以為儲蓄,安敢絕眾人之命,以資一家之產?”竟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後突厥入寇河北,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臨行,於同明殿召見與語,訥因奏曰:“醜虜恁凌,以盧陵為辭。今雖有制升儲,外議猶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則狂賊自然款伏。”則天深然其言。尋拜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轉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大將軍。久當邊鎮之任,累有戰功。
知諸部玄宗即位,於新豐講武,訥為左軍節度。時元帥與禮官得罪,諸部頗亦失序。唯訥及解琬之軍不動。玄宗令輕騎召訥等,至軍門,皆不得入。禮畢,上甚加慰勞。主胱蠹時契丹及奚與突厥連和,屢為邊患,訥建議請出師討之。開元二年夏,詔與左監門將軍杜賓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眾二萬,出檀州道以討契丹等。杜賓客以為時屬炎暑,將土負戈甲,齎資糧,深入寇境,恐難為制勝。中書令姚元崇亦以為然。
訥獨曰:“夏月草茂,羔犢生息之際,不費糧儲,亦可漸進。一舉振國威靈,不可失也。”時議咸以為不便。玄宗方欲威服四夷,特令訥同紫微黃門三品,總兵擊奚、契丹,議者乃息。六月,師至灤河,遇賊,時既蒸暑,諸將失計會,盡為契丹等所覆。訥脫身走免,歸罪於崔宣道及蕃將李思敬等八人,詔盡令斬之,特免杜賓客之罪。下制曰:“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大將軍、和戎大武等諸軍州節度
大使、同紫微黃門三品薛訥,總戎御邊,建議為首。暗於料敵,輕於接戰,,張我王師,衄之虜境。觀其疇昔,頗常輸罄,每欲資忠報主,見義忘身。特緩嚴刑,俾期來效,宜赦其罪,所有官爵等並從除削。”齋攏其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眾十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州及渭州之渭源縣,掠群牧而去。
詔訥白衣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與大僕少卿王晙等率兵邀擊之。十月,訥領眾至渭源,遇賊戰於武階驛,與王晙掎角夾攻之,大破賊眾。追奔至洮水,又戰於長城堡,豐安軍使王海賓先鋒力戰死之。將士乘勢進擊,又敗之,殺獲萬人,擒其將六指鄉彌洪,盡收其所掠羊馬,並獲其器械,不可勝數。時有詔將以十二月親征吐蕃,及聞訥等克捷,玄宗大悅,乃停親征。追贈王海賓左金吾衛大將軍,賜物三百段、粟三百石,名其稚子為忠嗣,拜朝散大夫。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往,即便敘錄功狀,拜訥為左羽林軍大將軍,復封平陽郡公,仍拜子暢朝散大夫。俄又充涼州鎮軍大總管。尋以年老,特聽致仕。八年卒,年七十餘,贈太常卿,謚曰昭定。訥沉勇寡言,臨大敵而益壯。訥弟楚玉,開元中,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以不稱職見代而卒。
2、《新唐書》:訥性沉勇寡言,其用兵,臨大敵益壯。

人物原型


畫作:《薛丁山與樊梨花》
畫作:《薛丁山與樊梨花》
名薛訥,字慎言,薛仁貴之子。在擔任藍田縣令之時,就敢拒絕當朝酷吏來俊臣的不義之舉。后突厥犯邊,武則天因薛訥為將門之後,將他調往幽州前線。薛訥久駐邊關,立有戰功。玄宗曾於新豐操練唐軍,獨薛訥和解琬部進退有序。
突厥、契丹、奚聯合寇邊,薛訥力主出擊,得到唐玄宗許可,但因其餘諸將逡巡不前,唐軍大敗,薛訥被撤職。不久吐蕃軍十萬犯境,薛訥被重新啟用,擔任隴右節度使。他連敗吐蕃於武階驛、長城堡,斬獲無數。之後薛訥一直鎮守西涼,年七十二而亡。評論:歷史上的薛訥確實在西面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