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動型腦癱
徐動型腦癱
徐動型腦癱是指由於腦基地區損傷引起的運動障礙或運動失調,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徐動型腦癱約佔所有腦癱的15%,病變部位在大腦深部基底核錐體外系統,上肢損害一般會重於下肢。在病兒活動時,常發現某些動作夾雜著許多多餘的動作,四肢及頭部在不停地晃動,而自己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且徐動型腦癱的癥狀常伴有語言障礙,吐詞不清,而智力多無明顯異常。由於上肢和語言障礙,故屬於獨立生活能力最難病型。
徐動型腦癱癥狀表現為,在靜止時常出現緩慢的、蠕動樣、無規律、不能自控的、無目的、不協調的動作。
一、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
小兒腦癱癥狀中,運動發育落後表現在粗大運動和(或)精細運動兩方面。判斷運動發育是否落後的指標很多,每個動作在不同年(月)齡中表現又不一樣,但一些主要指標在臨床應用時應熟練掌握。
正常小兒3個月時能抬頭,4~5個月時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靜時能在眼前玩弄雙手。 6~ 7個月時會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個月時會爬,爬時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動。1歲時能獨自站立,1歲~1歲半時能行走。腦癱小兒在上述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平。
腦癱小兒在新生兒時期常表現為動作減少,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均差。正常 3個月小兒仰卧位時常有踢腿、蹬踏樣動作,而且為交替的蹬踢。腦癱小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正常 4~5個月的小兒上肢活動很靈活,腦癱小兒上肢活動也減少。正常小兒在 l歲以內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痙攣型腦癱偏癱型則表現為經常只利用一隻手持物或觸物,另一側手的活動減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狀。
二、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後肢體,了解其肌張力。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根據手的活動範圍了解上肢肌張力。測下肢肌張力還可握住小腿搖擺其足,根據足活動的範圍判斷其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範圍大,張力高時活動範圍小。
檢查肌張力時還可以通過“牽拉試驗”來了解,此項檢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兒雙手,將其從仰卧位拉成坐位,觀察頭后垂的情況可了解頸背部肌肉張力。
腦癱科專家需要提醒的是,檢查肌張力時要注意,一些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患兒,由於關節攣縮,以致關節活動受限,不要誤認是肌張力增高。
三、姿勢異常
腦癱患兒異常姿勢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手足徐動型及共濟失調型表現與痙攣型不同,在第一年內,常安靜躺著,幾乎沒有自主運動,仰卧位時其姿勢與痙攣型相反,表現為下肢屈曲,髖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時,能控制頭在正中位。
四、反射異常
腦癱的癥狀有運動障礙、姿勢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生長發育障礙、牙齒髮育障礙、口面功能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癲癇等。
(1)運動障礙:腦癱兒童的運動能力低於同年齡的正常孩子,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礙程度輕的只是手、腳動作稍顯得不靈活或笨拙,嚴重的則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出現尖足(腳後跟不著地)剪刀布(雙腿走路有交叉),有的甚至不會翻身,不會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腦癱兒童身體的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在運動時或靜止時姿勢彆扭,左右兩側不對稱,有些嚴重的病例頭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處於豎直正中位置,而是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
(3)智力障礙:在所有的腦癱兒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約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有一席之地/4。
(4)語言障礙:大多數的腦癱兒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的表現為語言表達困難或構語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有的還表現為失語症,即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但自己無法講話,這種情況尤其以手中徐動型的腦癱佔比例為大。
(5)視、聽覺障礙:不少腦癱兒童伴有近視或斜視,其中以內斜視為多見,聽力減退以徐動型腦癱較為多見。腦癱兒童往往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存在困難。
(6)生長發育障礙:一部分輕型腦癱兒童生長發育可以基本或接近正常,但大多數的腦癱兒童都比同年齡的正常孩子個子長得矮小,生長發育顯得落後。
(7)牙齒髮育障礙:腦癱兒童牙齒多數發育不良,牙齒質地疏鬆、易蛀,各種牙病的發生率較正常孩子為高。
(8)口、面功能障礙:一部分腦癱兒童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現明顯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從而導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
(9)情緒和行為障礙:不少腦癱兒童特別是手足徐動型和孩子性格比較固執、任性,情緒波動變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異常行為表現為
1)強迫行為:自己強制自己作某一動作;
2)自傷行為:自己打自己或用頭不停地撞牆;
3)侵襲行為:毆打他人,但較少見。
(10)癲癇:約有39%---50%的腦癱兒童由於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而誘發癲癇,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癲癇的發生率尤其突出。
1、開創法:完成多肢體、多部位的手術,使患肢的多個畸形部位得到矯正。增加術後肢體功能的協調性、整體性、靈活性。
2、非手術療法:非手術部位也可得到矯正。肢體畸形消失后,其他部位的痙攣肌肉如眼肌、舌肌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能夠解決運動上的障礙,但無法治療智力損傷。
3、交錯糾正法:糾正相反神經支配造成的紊亂,建立正確支配途徑,改善神經支配功能,使神經、肌肉、關節活動協調。
4、藥物療法:腦神經營養葯、肌肉鬆弛葯、活血葯等。包括構築和修復腦組織(細胞)的藥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醯膽鹼、腦磷脂、鞘磷脂等),能修復因外傷、出血、缺氧造成的腦細胞膜損害,保護神經細胞,加快神經興奮傳導,改善學習與記憶功能。
5、綜合康復醫療:如運動(體育)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鼻、耳等)、訓練抓物、持物、起坐、搖擺、扶行(背靠牆、面朝牆)、原地運動(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行、跑 ;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 ;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
腦癱是一種非進展性疾病,一旦患病,已經受損傷的腦組織是不可能通過治療而被修復的。腦癱分為很多類型,手足徐動型是其中一種。隨著生活條件的日益提高,兒童一般都有較好的飲食營養,然而好多家長卻對手足徐動型腦癱的飲食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飲食也是很重要的。
一、如患兒有胃熱,二便不通,消化吸收差,應推陳而致新,以瀉中求補。指導家長用清補食物。如蘿蔔、冬瓜、西瓜、小米、蘋果、梨、黃花菜等。
二、陰虛、血虛的患兒,表現為:腹脹、納呆、腹瀉、倦怠消瘦等,應指導家長施以滋陰、補血的食物。如蛋類、百合、海參、桂圓、甲魚、蚌肉等。
五、一般情況可食不熱不寒、性質平和的食物,如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鵪鶉、鶉蛋、豬肉、牛奶等,既能補氣,又能補陰;或既能補陽,又能補陰的食物,如山藥、蜂蜜既補脾肺之氣,又補脾肺之陰,枸杞子既補腎陰,又補腎陽。
劉洪峰教授指出小兒腦癱的康復訓練對治療是一個極好的補充方式和輔助方法,良好的康復訓練活動,可以更好的幫助腦癱兒恢復健康,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嬰幼兒發育期學會抬頭是學會其它活動的主要前提。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時可扶住患兒頭部兩側,使頭部能穩定地保持在直立的正中位。在坐位的大部分時間,頭部習慣於保持正確的姿勢時,可使患兒軀幹前傾,兩側傾斜,讓他學會頭部的控制,保持頭部穩定起到良好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效果。
〈二〉軀幹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翻,坐,爬,站,走是嬰幼兒正常運動發育的各個階段,學習和掌握各項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方法。可綜合利用家用型肢體康復治療儀來恢復肢體運動及肌張力,訓練翻身時,先叫患兒全身放鬆,以臀部為支點,協助一側肢體抬離床面,從一邊翻到另一邊。
〈三〉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過程中最好在一個穩定的姿勢下進行,著重是糾正腦癱患兒上肢的痙攣模式。可一手抓住患兒肘的外側,一手握住患兒的手,將他的手臂上舉和外展。使肩外旋和肘伸直,掌心向上。鼓勵患兒將他的雙手拿到胸前,玩耍手指,抓握各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