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
岳飛的典故
岳飛的英雄事迹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
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云:“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實岳母刺的字是盡忠報國。
雕塑“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岳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後人評書將“盡忠報國”稱為“精忠報國”。並編成一支曲在民間流傳。
宋元帥宗澤病重,以印信交岳飛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飛心情鬱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終身報效祖國。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但“國”字沒有一點,象徵國內無首。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岳母刺字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 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岳母刺字”始見元人所編《宋史》
宋代因高宗殺岳飛,加之秦檜為相,故而關於岳飛的史料很少,即便有,也是篡改歷史真相者居多。《金陀粹編》這部研究岳飛最重要的史籍是岳飛被害21年後,宋孝宗給岳飛平反后,其子岳霖開始搜集資料,整理其父的歷史而形成的一個草稿,岳飛之孫岳珂所著,書中無岳飛背上刺字的記載。在宋朝,不論是筆記還是野史都沒有任何記載。
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卷三百八十 《何鑄傳》中。何鑄在審問岳飛時看到“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書云:“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宋岳鄂王年譜》卷一引《唐門岳氏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靖康初姚氏所刺。但是《唐門岳氏宗譜》出現很晚,史家評判“訛謬甚多”,姚氏是普通農婦,沒有文化,應當不會自己刺字。但姚氏勉勵兒子“從戎報國”一事,在《金陀粹編》卷九《遺事》中有記載。
明代《精忠記》所記為“赤心救國”
明成化年間的話本《精忠記》,提到了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出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可見,在元明兩代,已經出現了刺字的說法,但卻和岳飛的母親並沒有聯繫起來。
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的《精忠說岳》中,最先出現了“岳母刺字”之說。該書第二十二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岳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之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述,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創造的。
宋代“刺字”是一項專門技藝
史料中有過兩次關於“岳母”的記載,雖與刺字無關,卻可看出真實的岳飛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其一:史載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曹成擁眾10餘萬,佔道州、賀州,楊再興為曹成部將,隨曹成南下,劫掠嶺南。紹興二年,岳飛權知潭州兼權荊湖南中安撫使,進討曹成。曹成令楊再興集三萬之眾抗拒。楊再興一出手就斬殺岳飛將部韓順夫及岳飛胞弟岳翻。然而楊再興最終沒能敵過岳飛,最後兵敗,楊再興匹馬躍入深澗,陷於絕境。追兵張弩欲發,楊再興急呼:“願執我見岳飛!”乃出山澗,由張憲領見岳飛。岳飛以抗金為重,將才難得,不計個人恩怨,慨然為之鬆綁,勸其“以忠義報國”。楊再興大為感動,從此追隨岳飛南征北戰,遂成抗金名將。當時岳飛手下弟兄很重情義,都想殺楊再興,岳母更是恨之入骨,幾次都在兒子面前勸說他殺楊再興,岳飛沒聽,遂為岳家軍增加一員驍將。其二:岳飛精忠報國,對自己要求甚嚴,可他舅舅與之恰恰相反,竟干起強搶民女的勾當,被地方官府抓了起來。岳飛母親不願自己弟弟受罪,要岳飛想辦法救救他舅舅。岳飛當時官做得很大,節制北方諸事。岳飛對母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母親聽不進去,岳飛沒辦法,只好暗地命令下面的官員殺了他舅舅。如上兩則史料,看得出岳飛的母親應該是普通的母親,具有尋常人一樣的樸素情感,她的愛恨很難超越家庭而上升到國家的高度。
另外,在宋代刺字並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做到的,而是一項專門的技藝。《水滸傳》第八回說,林沖被“刺配遠惡軍州”,“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第十二回說,楊志被判刑,也“喚個文墨匠人,刺了兩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表明宋時並非是任何人都具備隨便給人刺字的手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