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性尿失禁

壓力性尿失禁

徠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指噴嚏或咳嗽等腹壓增高時出現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滲漏。癥狀表現為咳嗽、噴嚏、大笑等腹壓增加時不自主溢尿。體征是腹壓增加時,能觀測到尿液不自主地從尿道流出。尿動力學檢查表現為充盈性膀胱測壓時,在腹壓增加而無逼尿肌收縮的情況下出現不隨意漏尿。

流行病學


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7%左右有明顯的尿失禁癥狀,其中約50%為壓力性尿失禁。

病因


壓力性尿失禁的相關因素: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漸增高,高發年齡為45~55歲。年齡與尿失禁的相關性可能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盆底鬆弛、雌激素減少和尿道括約肌退行性變等有關。一些老年常見疾病,如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等,也可促進尿失禁進展。

生育

生育的胎次與尿失禁的發生呈正相關性。年齡過大生育者,尿失禁的發生可能性較大,經陰道分娩的女性比剖宮產的女性更易發生尿失禁,行剖腹產的女性比未生育的女性發生尿失禁危險性要大,使用助產鉗、吸胎器、催產素等加速產程的助產技術同樣有增加尿失禁的可能性,大體重胎兒的母親發生尿失禁危險性也大。

盆腔臟器脫垂

壓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臟器脫垂緊密相關,二者常伴隨存在。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盆底支持組織平滑肌纖維變細、排列紊亂、結締組織纖維化和肌纖維萎縮可能與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有關。

肥胖

肥胖女性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機率顯著增高,減肥可降低尿失禁的發生率。

種族和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與壓力性尿失禁有較明確的相關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患病率與其直系親屬患病率顯著相關。

病理生理機制


壓力性尿失禁的病理生理機制並沒有完全搞清楚,根據目前的研究,與下列因素有關:膀胱頸及近端尿道下移,尿道粘膜的封閉功能減退,尿道固有括約肌功能下降,盆底肌肉及結締組織功能下降,支配控尿組織結構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診斷


根據典型的壓力性尿失禁癥狀,即大笑、咳嗽、噴嚏或行走等各種程度腹壓增加時尿液溢出,停止加壓動作時尿流是否隨即終止即可明確診斷。
專業的診斷還應包括必要的體格檢查、化驗室檢查和器械檢查,壓力誘發試驗,尿墊試驗和尿失禁問卷等。還應注意與急迫性尿失禁和充溢性尿失禁等常見尿失禁相鑒別。
根據臨床癥狀,可將壓力性尿失禁分為三度:
輕度:一般活動及夜間無尿失禁,腹壓增加時偶發尿失禁,不需佩戴尿墊。
中度:腹壓增加及起立活動時,有頻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墊生活。
重度:起立活動或卧位體位變化時即有尿失禁,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動。

疾病治療


良好生活方式

減肥,戒煙,改變飲食習慣等。

盆底肌訓練

目前尚無統一的訓練方法,較共同的認識是必須要使盆底肌達到相當的訓練量才可能有效。可參照如下方法實施:持續收縮盆底肌(提肛運動)2~6秒,鬆弛休息2~6秒,如此反覆10~15次,每天訓練3~8次,持續8周以上或更長。此法方便易行,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壓力性尿失禁。停止訓練后療效的持續時間尚不明確。

藥物治療

主要為選擇性α1-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可刺激尿道平滑肌α1受體,以及刺激軀體運動神經元,增加尿道阻力。副作用為高血壓、心悸、頭痛、肢端發冷,嚴重者可發作腦中風。常用藥物:米多君、甲氧明。米多君的副反應較甲氧明更小。此類藥物已被證明有效,尤其合併使用雌激素或盆底肌訓練等方法時療效較好。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主要適應徵包括:
(1)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或不能堅持,不能耐受,預期效果不佳的患者。
(2)中重度壓力性尿失禁,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
徠(3)生活質量要求較高的患者。
(4)伴有盆腔臟器脫垂等盆底功能病變需行盆底重建者,應同時行抗壓力性尿失禁手術。
目前經陰道尿道中段弔帶術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開放手術,具有損傷小、療效好等優點,主要的方式有TVT,TVT-O,TOT等。合併症主要有尿瀦留,膀胱損傷,弔帶侵蝕等,但發生率很低。

男性壓力性尿失禁


男性下尿路解剖結構與女性不同,自然發生壓力性尿失禁極其罕見,一般見於良性前列腺增生術后(發生率<1%)和前列腺癌根治術后(發生率8-40%)。大部分患者經正確的盆底肌訓練后可明顯緩解,嚴重者可行尿道粘膜下注射藥物或男性弔帶手術治療,但療效不太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