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薌劇
漳州薌劇
薌劇又稱歌仔戲,用閩南語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福建省九龍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薌江流域。,曲調優美,長於抒情,音樂極具特色,民歌色彩濃郁,說唱特點明顯,尤其是“哭調”的豐富動用,有極強的感染力,極富閩南鄉土特色。
薌劇是在台灣歌仔戲和閩南改良戲基礎上發展而來。歌仔戲和改良戲的主要聲腔《七字仔》和《雜碎調》又都源自閩南古老的說唱曲藝“漳州錦歌”。
南宋以來,標誌著中國戲曲形式的南戲之一——竹馬戲在漳州盛行。當地民間為酬神演戲的廟會文化風氣極興。至明清時期。漳州流行的戲曲聲腔繁花似錦,有唱官腔的正音戲;唱白字的泉腔;唱潮調的潮腔;唱北音的傀儡戲;唱山歌小曲的採茶;尚有民間樂舞車鼓、漁歌、走唱、歌仔陣,到了清末初,各地戲班更是如雨後春筍。抗日戰爭暴發后,台灣歌仔戲在閩南遭禁宣。為了生活和延續閩南傳統戲曲的命脈,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在“漳州錦歌”的基礎上創立了“雜碎調”,這些用新腔“雜碎調”演唱的戲又被泛稱“改良戲”。抗日勝利后,歌仔戲與改良戲同流匯合,在閩南形成一股新的戲曲潮流。 1948 年底,改良戲班赴台演出,給台灣歌仔戲注入新鮮的血液,“雜碎調”易名“都碼調”成為台灣歌仔戲聲腔一個重要的新腔。新中國成立后,重新整合歌仔戲與改良戲的隊伍,因該劇種主要流行在漳州平原的薌江流域,定名為“薌劇”。
薌劇是全國 360 多個地方戲劇中唯一橫跨海峽兩岸,為兩岸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對於增強台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感,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挫敗“台獨”分子的台灣文化本土化圖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開展對台文化交流和聯絡海外僑胞親情鄉情中,起著其它劇種無可替代的作用。
薌劇是福建主要地方劇種中較為年青的一個。它的前身是台灣歌仔戲,而歌仔戲又是由漳州一帶的錦歌、車鼓、採茶和以後傳入台灣的四平戲、白字戲、京劇等各種民間藝術形式,經過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個新興劇種。因此,閩南薌劇與台灣歌仔戲,可說是同根同源、同一劇種的兩個不同名稱,兩者之間有很密切的血緣關係。
薌劇的傳統劇目大約有五百多個。最初多用歌仔戲的唱本,進入城市后,增加了歷史題材的劇目,多是從其他劇種或小說改編來的連台本戲。當時多是幕表戲,沒有固定台詞和唱詞。1939年後,藝人邵江海首先廢除幕表制,編定本劇種的第一個文學劇本《六月飛霜》(又名《六月雪》),以後又編演了《白蛇傳》、《白扇記》、《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安安尋母》等三十多齣戲,初步奠定了薌劇傳統劇目的基礎。
薌劇的行當,早期只有生、旦、丑幾個角色,後來吸收京劇的分行,角色增加。薌劇音樂的特點是唱多白少,曲調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鄉土情調。薌劇的傳統曲調有一百多處。歌仔戲時期以錦歌、台灣調和民歌為主,改良戲時期則以內地雜碎調和若干改良調為主,適當吸收京劇、潮劇、漢調等部分曲牌,夾雜些電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現複雜狀態。
薌劇樂器
薌劇的主要樂器有殼仔弦(用椰殼製成)、大廣弦(用龍舌莖作共鳴箱,以梧桐木為箱板,紫竹為琴柱)、台灣笛(又名梆子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鳴箱為六角形,定弦殼仔相同)、三弦、蘇笛(即橫笛)、鴨母笛(又名豎管,簧嘴似鴨嘴巴)、京胡、蘆管等。
薌劇唱腔豐富,鄉土氣息濃郁。主要曲調有雜碎調、七字調、雜念調、各種哭調以及民間山歌、褒歌和“採茶調”、“十二送哥調”、“扭扭動”、“草蜢弄雞公”、“十二文人鬧”等小調。主要伴奏樂器有殼子弦(椰殼制,近似板胡)、大廣弦(龍舌蘭木製大筒胡琴)、台灣笛、三弦、月琴、鴨母笛等。傳統劇目有500餘本,有的來自“錦歌”唱本,有的由小說改編,有的移自其他劇種,如《鄭元和》、《陳三五娘》、《千里送京娘》、《雙巡按》等。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傳統戲《三家福》,現代戲《碧水贊》等。著名演員有台灣籍藝人李少樓、陳瑪玲和葉桂蓮、姚九嬰等。
所謂“鹹水腔”薌劇,是因泉港區山腰地處莆仙方言與閩南方言相互交融地帶,而形成域內不純的閩南語,自成為山腰腔(即鹹水腔)。有專家認為,一來山腰的歌仔戲確有自己特別的腔調;二來山腰大鹽場確是足夠“咸”的,把這裡的歌仔戲叫做“鹹水腔”歌仔戲,既標明了地域特徵,又強調了腔調的獨特性,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稱呼。
“鹹水腔”薌劇的起源可追塑到1948年,漳州薌劇大師邵江海老先生,隨“金瑞興”戲班一行十多人,來到前黃村(原薌劇山腰鎮轄區內),一邊演戲一邊養病,由於邵先生為人隨和,又是教戲師傅,他與當地群眾十分融合,因此當地有十幾個小青年跟他學戲,後來在邵江海先生的幫助下,前黃村也辦起了自己的薌劇團(當時稱歌仔戲)。解放初,邵江海師傅先後在前黃村住了三年,1950年才回漳州,不久福建省歌仔戲統稱為“薌劇”。1951年後山腰地區相續組建了鳶峰、錦塔、古縣薌劇團。1978年後,薌劇又在山腰、前黃興起,率先由荷池村、前黃村組建薌劇團,演出《十五貫》等劇目。1979年鍾厝村創辦鍾厝薌劇團(后改名為玉麒麟薌劇團),自編自演《狸貓換太子》等劇目。1981年山腰鎮文化站舉辦首期戲劇培訓班,招收30多名優秀學員組建“山腰實驗薌劇團”,先後演出《鴛鴦劍》、《三打萬花洞》、《三闖堂》等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