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對話

中德文化對話

《中德文化對話》是2008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印芝虹等。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德文化對話》第一卷,全書分主題論文、學科與方法、閱讀與討論三個欄目。主要內容涉及李文潮:儒家四書的拉丁文翻譯及其德國影響;欽文:德國報章中的中國形象;希·卡斯珀赫勒:德中跨文化德語語言文學研究的方案、發展及前景;克·康茨:不盡相同的男性特徵——從性別理論的視角看卡夫卡的《判決》;德語篇章理論研究與作用——《篇章句法》的啟示等。

目錄


卷首語
主題論文
李文潮:儒家四書的拉丁文翻譯及其德國影響
李雪濤: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認識
麥勁生:德國文化與傅斯年追尋國史之路
單世聯:在國家建構與個人自由之間:梁啟超的困惑劉士林:作為人自身再生產內在觀念的倫理圖式——以康德為資源對中國倫理觀念與文化的一個分析孫立新 王薴萱:中國學者衛禮賢研究綜述
葉雋: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義:以馮至的《歌德論述》為中心[德]史婀迷:多種現代性方案的形成
[德]米·奧斯特海姆:食人之狂——從互文性和接受史角度看魯迅的《狂人日記
欽文:德國報章中的中國形象
學科與方法
[德]希·卡斯珀赫勒:德中跨文化德語語言文學研究的方案、發展及前景[德]蒂·迪芬巴赫:德國漢學發展與它的社會背景印芝虹:“反者道之動”——關於後現代、禪及日耳曼學[德]克·康茨:不盡相同的男性特徵——從性別理論的視角看卡夫卡的《判決》
閱讀與討論
主題:余凱思《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
孫立新 於曉華:跨文化相互作用:殖民地歷史編纂的新範式——《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讀後葉雋:研究範式的意義與限度——讀《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
余凱思:應答
[加]夏瑞春:永遠的陌生者——克拉拉·布魯姆和她的中國遺作王維江:自由與恐怖:寫在海因里希·伯爾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劉玲玉:德語篇章理論研究與作用——《篇章句法》的啟示毛亞斌劉丹 常晅:《跨文化日耳曼學手冊》簡評
常晅 張莉芬:讀《禮貌》
胡裕:《魏瑪文化:一則短暫而璀璨的文化傳奇》評述編後記

部分章節


主題論文
儒家四書的拉丁文翻譯及其德國影響
李文潮
[內容提要]本文以耶穌會士對儒家四書的拉丁文翻譯為例,探討三位德國思想家對儒家學說的接受與詮釋,闡述中國哲學在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傳播與影響,探索儒家學說18世紀初在歐洲的興衰。
[關鍵詞]儒家四書 萊布尼茨 沃爾夫 畢爾封格 基督教哲學 歐洲啟蒙運動[作者簡介]李文潮,現任柏林一布蘭登堡科學院(原普魯士科學院)《萊布尼茨全集》編輯部主任,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17、18世紀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可以被看作是雙向的文化交流,因為在把基督宗教以及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西方其他文化介紹到中國的同時,耶穌會士們亦把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文化帶到了歐洲;在試圖使中國人皈依天主信仰的同時,通過他們介紹到歐洲的中國文化亦對歐洲產生了難以低估的影響。
在下面的論述中,作者意在以四書的兩種拉丁文譯本為例,探討三位德國思想家對儒家學說的接受與詮釋,進而闡述中國哲學在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傳播與影響,探索儒家學說l8世紀初在歐洲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