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街
白族傳統盛大節日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

三月街民族節

三月街活動
人們更喜歡的是另一個傳說:洱海邊有一個打魚的小夥子,妻子是龍王的三公主。有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別皎潔。三公主抬頭望月,想起那是嫦娥在月宮舉辦一年一度的月街。她就叫來了一條龍,夫妻雙雙騎著去趕月街。月亮上的街市貨物繁多,看得人心花怒放,可所有的貨物只能參觀不能買。空手而歸的夫婦倆在回家的路上商量定了一個主意:也要在蒼山腳下舉辦一個月街,而且要讓大家想買什麼就能買到什麼。於是,他們就來到蒼山中和峰東麓的緩坡上,種了一棵大青樹,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起在樹下做買賣七天。於是,有了這樣的一個熱鬧的集市,而人們習慣將這個節慶稱為“月街”。

大理白族人民歡度三月街
一說在南沼細奴邏時(公元649年一902年),觀音於夏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傳授佛經。清代的《白國因由》載:“善男信女朔望會集,於三月十五日在榆城(即大理城)西搭篷禮拜方廣經……年年三月十五日皆以蔬菜祭之,名曰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觀音街,即今三月街也。”又說古代白族婦女隨丈夫到天宮趕“月亮會”回來后,仿照舉辦起三月街。關於三月銜的情景,明清時期的典籍中多有記載。明李元陽的《雲南通志》載‘“三月三日至十五日,在蒼山腳下貿易各省市之貸,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楊瓊《滇中瑣記》曰:“大理三月街,古稱為觀音市,在西門點蒼山下,…。按此市實昉於唐永徽年間。”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徐霞客遊記》記述了當時三月街的盛況:“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彝物亦無不至”,“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而馳於外,更隊以覘高下焉。時男女雜沓,交臂不辨,乃通行場市。”《大理縣誌稿》亦載:“盛時百貨生易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漸、湘、桂、秦、黔、藏、緬等地,及本省各州縣雲集者殆十萬計,馬騾、藥材、茶市、絲棉、毛料、木植、磁、銅、錫器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亦值數萬。”

大理三月街民族節盛況
當時的三月街實為滇西的民族市場。由於大理自古以來就是滇西的物資交流、集散中心,故而隨著白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三月街由原來的佛事活動發展成為進行物資交流和群眾性文娛活動的盛會。每逢三月街時,街上人山人海,商貿雲集,貨物琳琅滿目。
人們按照傳統習慣,白天進行貿易,晚上在宿營地唱歌跳舞,熱鬧非凡。三月街在政府的關懷下,更加繁盛,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漢、彝、納西、藏、僳僳、回等族群眾,紛紛身著節日盛裝,趕著牲畜,手攜肩挑著山貨藥材和農副產品,聚集在蒼山腳下的廣場上,除進行物資交流外,還舉行對歌、跳舞、射箭、賽馬、球類比賽等,還要演出白劇、花燈戲。

大理

三月街賽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