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華法師

震華法師

震華法師(1908~1947)江蘇興化人。幼年出家於鄉里之圓通庵。年十九,入鎮江超岸寺玉山佛學社親炙守培法師。年二十一,於寶華山受具足戒,復入竹林佛學院深造。越三年,於竹林寺受法,為靄亭法師之門人,並主持竹林佛學院。二十九年(1940),任上海玉佛寺住持,二年後於玉佛寺創辦上海佛學院。三十二年(1943),發行“妙法輪”月刊。法師長於詩,擅畫竹蘭,頗有才藝。又精研佛史,嘗編佛教人名大辭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壽三十九。

簡介


震華法師
震華法師
釋震華,俗家姓唐,名全心,出家后法名乘實,字震華。江蘇省興化縣人,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出生於興化縣唐港村。幼年時家庭貧困,父母相繼雙亡,震華依兄嫂以活。他哥哥耕作維生,是興化城內金善庵的佃戶。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震華十一歲時,金善庵一位帶髮修行的雲慧師姑,以收田租到了唐港,無意間遇見了震華。
雲慧向震華問話,見這個農村中的窮家孩子,應對進退,落落大方,根器不差,心中大加嘆賞。他不忍心這個孩子在鄉下埋沒,與震華的兄嫂商談,要帶震華到城中培育。震華兄嫂以家中減輕了一個人的生活負擔,弟弟到城中也許還有出頭之日,也就欣然同意。於是震華在這種意外的因緣下,隨著雲慧師姑到了興化城中。

貴人


這位改變震華一生命運的雲慧師姑,有加以詳細介紹的必要,他是江蘇鹽城人,姓房,法名杲峰,字雲慧。他的父親房啟明,在興化城內經營米店,樂善好施,一生愛惜字紙,見有字紙棄於地者,必拾取火化。雲慧自幼隨著父親到興化,寄居在西門三聖庵,且從師走讀,通曉文理。因自幼住在庵中,受到佛法的薰習,蓄意修行,不願適人。年長之後,到城內的金善庵修行,並為庵中的沙彌尼講解古文、佛典。住了數年,見庵中房舊漏雨,請他父親捐財修繕,並增建了三間中廳。

讀書


雲慧和震華見面之時,年已六十三歲。他帶著震華到興化,送震華到城南有名的寺院圓通庵,依懷蓮和尚落髮出家。懷蓮和尚慈悲,送震華進入私塾讀書。震華天資穎悟,又知用功,由啟蒙書至四書五經,循序盡讀。學文囑對,以至作詩,都能下筆成文。性嗜史書,旁及軼聞逸事。讀誦之餘,兼學丹青,善畫蘭竹。初依懷蓮和尚,和尚示他以「沙彌三慎」∶一者口慎,不妄發言;二者手慎,不妄取財;三者足慎,不妄行動。告誡他依此三慎,可以入道。他銘記於心,時時不忘。
震華出家後兩年,雲慧師姑生病,日益沈重,自知不起,乃削髮受戒,現比丘尼身,於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辛酉歲三月三十日往生。震華趕到靈前哀痛不已,如失慈母。金善庵庵主智明尼師勸勉他說∶「你也不必這麼悲哀,你若能立志做人,將來成為法器,那才不負峰公的期望。」雲慧和智明兩位尼師,都是震華終身感戴的人。

佛學社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震華年十七歲,他的師祖金山江天寺住持霜亭老和尚,見他穎悟過人,召他到鎮江,送他入鎮江玉山超岸寺的佛學社,依守培法師學習經教。守培法師見震華聰明努力,是可造之才,刻意栽培,震華也埋頭苦讀,辛勤不輟,學問日新月異。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春,震華二十二歲,到句容寶華山具足戒。圓戒后回到鎮江,時鎮江夾山竹林寺設有佛學院,是出身於華嚴大學時任竹林寺住持的靄亭和尚所創辦。震華十一歲開始受學,十年苦讀,世學內典基礎深厚,靄亭老和尚聞他才學過人,聘他為竹山佛學院主講。震師到佛學院后,改革學制,分班授課,認真教學,使竹林佛學院聲譽日隆。二十一年,靄亭老和尚為震華傳法授記,收他為法子,並命他出任竹林寺監院,及竹林佛學院院長。
震華性嗜文史,他於任事授課之餘,閱讀進修,不稍懈怠。他對佛教史方面資料特別愛好,檢閱編著,十餘年如一日。每年於佛學院寒璁假期間,他行腳各方,去搜集採訪資料,歸來后抄寫整理,積稿盈架。由二十二年開始,他著手編輯《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搜羅採訪,剪貼抄寫,皆親自動手,不假他人。如此日以繼夜,不知辛勞,數年下來,終於因此影響到健康,而留下了病根。

救護隊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對華侵略戰爭爆發,中國八年抗戰開始,震華在鎮江發動各大寺院,組織佛教僧伽救護隊。他親自率領隊員,參加戰地救護工作,出入於槍林彈雨之中,直到蘇州淪陷時,救護隊亦解散。而竹林寺佛學院亦以戰事影響,學生星散,學院停辦。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震華繼任竹林寺住持,時鎮江已淪陷於日寇,鎮江淪陷之時,竹林寺為日寇燒毀過半,他晉山後整修殘垣斷壁,煞費苦心。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秋,他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使已停辦年餘的竹林佛學院恢復上課。是時為戰爭期間,報到的學生不多,但在戰亂時代能夠弦歌不輟,已經十分不容易了。

著作


在竹林寺十年歲月中,震華法師撰著了《入華求法高僧傳》、《東渡弘法高僧傳》、《續比丘尼傳》、《興化佛教通?》等書。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二月,他東渡日本,考察日本佛教。曾經到過長崎、京都、東京、奈良鎌倉名古屋、大阪等地參訪。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上海名剎玉佛寺聘請他出任住持,這樣他由鎮江到了上海。
玉佛寺是清季光緒年間,由一位慧根和尚所創建的,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玉佛寺在上海麥根路,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可成和尚繼任住持,以麥根路土地狹小,不敷使用,乃在當時的檳榔路募化得基地十餘畝,予以遷建。玉佛寺遷建之時,是依照鎮江金山寺規模,仿宋建築,其主體有三進,第一進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慈氏彌勒菩薩和韋陀尊者;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供三尊金身大佛和諸天及海島觀音像;第三進是玉佛樓,樓上供玉佛座像,高一公尺九,系以整塊白玉雕刻而成,玉質晶瑩潔潤,造型美觀,栩栩如生。頭部和身上以金帶裝飾,金帶上鑲著各色寶石、瑪瑙、翡翠等,光彩耀目。兩側靠壁是藏經櫥,藏著第二代住持本照和尚由北京所請的《龍藏》。寺內兩廡的建築,東西配建有卧佛堂、彌陀堂、觀音堂等禪堂、功德堂及僧寮,全寺殿堂樓宇共二百餘間,具備十方叢林的規模。

住持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可成老和尚示寂后,他的法子遠塵繼任住持。遠塵能力平庸,任住持十年,寺務廢弛,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以莊嚴寺證蓮老和尚(原常州天寧寺方丈)為首的諸山長老出面,選出震華法師繼任玉佛寺住持,遠塵退居。當時正在抗戰中期,上海是日寇佔領的地區,但以有租界保護,社會尚稱安定。不過有許多僧侶,以為時局如此,多持消極態度,對國事、對佛教,都漠不關心,有許多人沈醉於物質享受中,甚至於有些僧侶以博弈之戲及食鴉片來消磨歲月,佛門清凈之地,成了五趣雜居世界。唯獨震華仍然嚴謹積極,他晉山之後,修繕殿堂,創設「玉佛寺佛學院」,發行《妙法輪》雜?,弘揚佛教理論,呼籲佛教僧侶覺醒振作,發揚佛教積極救世的精神。後來他以超塵法師為監院,超塵有膽識,他整頓寺規,把不守清規者一一予以遷單,使玉佛寺風氣一新。
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師在福建泉州的溫陵養老院示寂,震華為紀念弘一大師,成立了「弘一大師紀念會」,還附設了一所圖書館。他為便於佛學院師生進修及參考,特從日本請購得《大正新修大藏經》一部。同時也募款為鎮江竹林寺請得《大明藏經》、《頻伽藏經》及《續藏經》各一部。他於住持寺務及教授學生之暇,繼續搜集資料,編纂他未編完的《佛教人名大辭典》。

講經


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震華法師應信眾之請,在玉佛寺請《地藏菩薩本願經》。後來應松江西禪寺之請,又去講了一遍。抗戰勝利後,他被推舉擔任太虛大師領導的「中國佛學會」上海分會理事長。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五月,太虛大師由重慶複員抵南京,繼之到上海,駐錫玉佛寺。時大師領導「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在鎮江焦山設立「僧材訓練班」,集全國九省市一百二十餘位優秀僧青年,施以兩個月的訓練,作為整理佛教的幹部。震華法師受主持人芝峰法師邀請,到訓練班授課,終因往返奔走,積勞成疾,以至卧病。
震華胸襟恢宏,不囿於門戶之見,他的師祖金山寺霜亭和尚,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是反對仁山、太虛改金山寺興辦僧侶學堂的主要人物。但震華對於太虛大師改革佛教的主張則極力支持。他為金山前途及佛教和諧,建議霜亭老和尚要面對現實,打破成見。他為調合雙方意見,特把太虛大師的門人葦舫介紹給金山寺,做霜亭老和尚的法子;他又徵得太虛大師的同意,以太虛的弟子福善,做為自己的法脈繼承人。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福善以感染痘疹,於二月二十日在上海玉佛寺逝世,而震華也以病情日益沈重,延至三月十二日以四十歲英年而病逝。

逝世


是時太虛大師以抗戰勝利複員,自重慶回到上海,駐錫玉佛寺。而震華、福善,都是支持他佛教改革最有力的人,一月之間,二人雙雙辭世,大師內心至為傷感。當大師為震華封棺說法時,以傷感過度,中風複發,延至是月十七日示寂。一個月之中,老中青三代龍象,都在玉佛寺逝世,這是玉佛寺的大事,也是佛教的重大損失。

傳世之作


震華法師生平勤奮好學,尤其對於佛教史籍用功獨多。他著述甚富,散見於各種佛教雜。已結集行世者,有《僧伽護國史》、《續比丘尼傳》、《興化佛教通》、《夾山奕葉集》、《興化方外詩徵》等。未印行者尚有《清代佛教年鑒》、《佛教綱要》、《鎮江佛教隅》、《泰縣佛教統》、《夾山》、《回龍山》、《碧岩吟稿》、《東渡弘法高僧傳》、《入華求法高僧傳》等二十餘種。
有的已在戰亂中散佚。而最為可惜者,他耗費多年心血編纂的《佛教人名大辭典》,生前未及出版,他死之後,原稿竟在戰亂中遺失了,這真是學術上無可彌補的損失。(注∶震華法師的《佛教人名大辭典》舊稿,後來由巨贊法師及周叔迦居士尋獲,復得凈慧法師、王新居士等補充,及真禪法師之支持,已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