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存法師
義存法師
雪峰義存和尚,福建省泉州人,俗姓曾。十二歲出家,十七歲受具,嗣德山法。經過「三到投子,九至洞山」的苦修以後,結庵於福州象骨山,地名雪峰,聲譽廣傳,稱為一千五百人善知識。七十歲出遊浙江寧波四明、江蘇丹丘之地。后入閩,八十七歲示寂,「真覺大師」。聞名弟子有雲門、玄沙、保福、長慶等。
四十四歲辭德山,將參臨濟,中路聞其圓寂,返回閩縣。四十七歲返回福建芙蓉山,宴坐靈洞石室。曾與同學行實,登象骨峰,命名雪峰;許多護法,競出財力,營造精舍,經六年而成大叢林。七十歲再游北地,七十三歲返閩。第二年領眾南遊,閩主王審知,受其接化。八十歲制定寺規,八十七歲示寂。
示眾雲∶『此事如一片田地相似,一任於耕種,無有不承此恩力者。』又雲∶『飯蘿里沒頭,餓死人多;海水邊坐地,渴死人多。』玄沙聽了,照樣說一次,雲門即說∶『通身是飯,通身是水。』
雪峰是陰功積德的宗師,專做人家討厭做的事,身上不離杓子,到處給人家方便。
雪峰與岩頭同學,欲訪欽山,來到鰲山,因雪不能走,岩頭整日睡覺,雪峰一心坐禪。岩頭醒來,大叫一聲∶『瞳眠去。』雪峰自指胸前∶『我還有未見的地方,並不是辯疏,不要趕我。』頭∶『你還想將來在孤峰頂上,結庵坐禪,播揚大教麽?』峰∶『實在還有不曉得的。』頭∶『那麼,說說看!給你批評。』峰∶『諸佛眾生,本來無異,迷時見空為色,了時見色為空,色空明暗,終無差別,這個懂得一點點。』頭∶『不要再說那個好!』峰∶『見洞山過水頌,明白些悟道的門戶。』頭∶『沒有用,不行。』峰∶『我到德山時問∶從上宗乘中,學人卻有分否?吃了德山一棒時,感覺脫了桶底,是什麼?』頭∶『聽見了沒有?從門進來的,不是家珍。』峰∶『那麼,怎樣才對?』頭∶『他日播揚大教時,應把胸中流出的珍寶,顯示出來。』言下有省,連聲叫∶『師兄!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
雪峰上堂雲∶『南山有一條 鼻蛇,汝等諸人,切須好看(小心)。』長慶雲∶『今日堂中,大有人喪身失命。』(到處有蛇)。僧舉示玄沙,沙雲∶『須是棱兄始得,雖然如此,我即不恁麽。』僧雲∶『和尚作麽生?』沙雲∶『用南山作什麼?』雲門以拄杖,指向雪峰胸前,作怕勢。
義存法師(822~908年)
唐會昌滅佛,義存蓬跡於福州閩侯之芙蓉山。
宣宗即位(847年),廢除滅佛令,義存“北游吳、越、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於幽州寶剎寺,訖巡名山,扣諸禪宗”。後到武陵參見德山(南禪宣鑒大師),宣鑒“出其徒數百,咸莫之測。”宣鑒對義存評價很高,雲“斯無偕也,吾得之矣”。
咸通十一年(870年),義存住持福州雪峰山廣福院,從此“天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如赴召。”據黃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載,義存於福州雪峰山廣福院住持40年,“常不減一千五百徒之環足”。
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賜真覺大師之號,仍以紫袈裟俾延郊授焉”。
據《三山志》載,唐·龍紀元年(889年),義存生前預造葬地,並自為序。
唐·天復三年(903年),王審知刻義存自序於石碑,碑文雲“《難提塔序》(天復三年)僧真覺自序:……雖然離散未至,何妨預置者哉!所以疊石結室,剪木合函,般土積石為龕。諸事已備,頭南朝北,橫山而卧。願至時同道者莫違我意”。
義存門下高僧輩出。《碑銘》記義存分燈弟子與南禪少林的關係。云:真覺大師“庶幾者若干人,其一號師備,擁徒於元沙(今安國);其二號可休,擁徒于越州洞岩;其三號智孚,擁徒於泉州招慶;其五號神晏,今府之鼓山也。分燈之道,皆膺聖獎賜袈裟”。《碑銘》特別指出,作此碑文系受託於“元沙級宗一大師、招慶(泉州)元晤大師、鼓山定慧大師”。由此可知,義存大師繼承南禪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在閩中分燈泉州招慶寺和福州鼓山寺。《碑銘》對義存分燈弟子而“膺聖獎賜紫袈裟”一事,大加讚揚。說此分燈之道,在南禪少林和曹洞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即“自少林之逮曹溪,無不刻碑而紀頌”。這就表明,唐末南禪少林在閩中據點一為福州、一為泉州,即一為福州鼓山寺,一為泉州招慶寺。
著有《雪峰義存禪師語錄》、《雪峰清規》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