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安文忠的結果 展開
- 六盤水水城青林鄉人民政府西部計劃志願者
- 晚清天津籍新疆鉅賈
- 唐山師範學院副院長
安文忠
晚清天津籍新疆鉅賈
安文忠(1852-1942),字藎臣,天津楊柳青人,光緒九年,清廷從沙俄手中收復了伊犁。當時伊犁共有九城,安文忠從迪化隨金順將軍進入伊犁的綏定,在城內設立了門市部,掛出“文豐泰京貨店”的牌子,不久又進入惠遠(今屬霍城縣)、寧遠(今伊寧),並在寧遠設立總店。
宣統元年(1909年)他和天津金融界巨頭郭巨卿、金品三、張雲峰等人組織成立了洽源銀號,定股金為10萬元,並在農工商部註冊。銀號放款嚴格,存款不擔風險,因此社會上有“鐵桶銀號”的稱謂。
安家大院里“唯我知足”地磚血雨腥風創業路都說“得時名易,得史名難”。安文忠,多少年後說起這個名字,人們依然記得,他此生的繽紛便是多少人難以企及的夢了。
安文忠,字藎臣,生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他出生在一個船工家中,兄弟四人,他是長子。因為生活所迫,安文忠只讀過1年書。年僅14歲就隨父親當了船工,後來他隻身到陝西拉短纖。
在隨軍的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一路上無論走到哪裡各種日用商品都很匱乏,如果跟隨部隊做生意,肯定能賺大錢。
於是安文忠便買了一副筐簍,購置了小件日用品,跟著部隊做起了生意。那便是“趕大營”的初級階段,也是最為驚險和艱難的階段。
安文忠吃盡了苦頭,據說那時戰事激烈,做買賣擔著很大的風險,饑寒交迫和病痛都是家常便飯。有時候走二十幾個村莊都看不見一個人。
有一次,安文忠和兩個夥伴擔著貨物趕路,一路上橫七豎八儘是屍體。大家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在冷風中隨便找了個地方歇腳。
剛坐下來,便見不遠處有片亮汪汪的地方,渴極了的眾人以為是水,都去喝了幾口,累過頭的人們沒有一個人發現這“水”有什麼不對勁的。
一覺醒來,就著蒙蒙亮的天色才發現,前一天夜裡,他們喝的竟然是一窪血。就是在這樣的境地下,短短3年工夫,安文忠幾乎是用生命賺到了300兩銀子。
同治十年,安文忠風風光光地回到了楊柳青。一時間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誰都知道,安文忠掙到了“大錢”。
進疆的部隊為防止混入姦細,對志願隨營經商的商人都要登記在冊,規定登記者進疆后不許探聽軍情,不許販賣鴉片,不許聚賭窩娼等等。
經過幾年的歷練和積蓄,安文忠便和幾位老鄉在地曠人稀的迪化搭蓋了簡易住房,在城裡的大十字路東南邊擺攤設點。生意漸漸紅火以後,安文忠擴建了房屋,逐漸成為坐商。
光緒八年(1882年)安文忠再次衣錦還鄉。這一回他結了婚,並用白銀兩千兩置辦了許多商品,運往新疆銷售。一時間人們奔走相告,都認為新疆是個好地方。從此,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趕大營的行列中來了。
難以想象,沒有年輕時代的漂泊,怎麼能有後來的安文忠,漂泊讓他學到了處世和生存的種種技巧,把他磨練得更加適應於複雜的社會。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面前,他沉著老練、應付自如。
安文忠使天津商幫的楊柳青人不僅在迪化落下了腳,又在伊犁開闢了新的商機。他經商的座右銘是“進口不進一兩毒品,出口不出一件國寶”。安文忠不僅生意做得好,人做得更好,這就是所謂的“生財有大道”。
宣統元年(1909年)安文忠見時局不穩,就將全部經營交給三弟安文璽,自己回到天津另想新的生財之道。
他和天津金融界巨頭郭巨卿、金品三、張雲峰等人組織成立了洽源銀號,定股金為10萬元,並在農工商部註冊。銀號放款嚴格,存款不擔風險,因此社會上有“鐵桶銀號”的稱謂。
安家大院有3個院落,大院中每幢房子內外所鑲置的精美木雕、落地隔扇門窗多達近百種,風格各異、裝飾華麗,使參觀者嘆為觀止。
這座大院從外延到內涵都散發著高品位文化氣息,如同一座博物館。院內醒目處則是巨幅木雕楹聯,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天津歷史文化的底蘊。
安家大院主體建築的細部處理、庭院裝飾的每個細節都注意了文化的內涵,如前院的“唯吾知足”地磚、中院的“福壽”石屏、後院的百年紫藤架以及所有的院牆裝飾等等,還專門辟有介紹安文忠生平及趕大營史料的展室。安文忠和楊柳青人趕大營的歷史,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