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千
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秘書長
王大千,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秘書長,《孔子研究》、《中國儒學年鑒》主編,《儒風大家》總編輯。曾任《齊魯晚報》副總編輯、《生活日報》總編輯、山東新聞大廈董事長、大眾報業集團副總經理,參與策劃創辦了《魯中晨報》、《半島都市報》
王大千照片
早期經歷
由“文青”到“報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王大千由“文學青年”步入傳媒界,成為一名“報人”。1987年底參與《齊魯晚報》創刊,從編輯記者干起,後來任副刊專刊部主任、編委、齊魯晚報副總編輯。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受命創辦《大眾生活報》,后更名為《生活日報》,任第一任總編輯。隨著都市報的發展,先後組織策劃《半島都市報》《魯中晨報》等報紙的創辦,在山東新聞界很有影響。
由“報人”到“文化企業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大眾報業集團籌建山東新聞大廈。成立伊始,作為大眾日報社社長助理的王大千被任命為山東新聞大廈執行董事長,后又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他敏銳覺察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山東新聞大廈大力推動酒店文化建設,發起創辦了中國文化主題酒店研究會,提出創辦儒家文化主題酒店的理念,倡導新聞大廈“每天都是新的”獨特企業文化,開山東酒店業“酒店文化”風氣之先。
從1998年起至今,王大千一直擔任山東省烹飪協會副會長。
2004年底,王大千調入中國孔子基金會工作,任副理事長、副秘書長。
主持“孔子標準像”全球發布
孔子是中國的名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種孔子像,這一狀況直接導致在孔子文化傳播上的不完整性,不利於孔子形象的集中傳播。眾多的孔子像給人們傳遞了一個模糊的識別系統,容易引起混淆甚至錯亂。制定孔子標準像其實就是規範這樣一個文化辨識系統,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能識別、能“正讀”的標準系統,有一個製作推廣的“範本”,讓孔子這一中華文化的名片更好地發揮作用。
制定“孔子標準像”始終把握住“三個定位,三個認同”的原則:以唐代至今流傳甚廣的吳道子行教像為依據,首先尊重約定俗成的孔子形象,從他的服飾、手勢、神態和佩劍等細節來加以完善;其次將孔子定位為一位平民聖人、布衣孔子的形象,孔子是人不是神,體現他平和、溫和、和諧的精神風貌和山東人的文化氣質;同時按照孔子是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來定位,體現他的深邃與智慧。通過這三個定位,表現他高遠、睿智、敦厚、親和的形象與內涵。孔子標準像從初稿到定稿,先後廣泛徵求了儒學專家和歷史學家的意見和建議,如季羨林、任繼愈、文懷沙、張立文、牟鍾鑒等,取得專家們的認同。同時作為一件藝術作品,要求具有高度美感,應符合雕塑的藝術規律,也是徵集了雕塑家錢紹武、“泥人張”傳人、潘魯生、胡希佳等藝術家的意見提煉之後的再體現,作為雕塑作品要取得藝術家們的廣泛認同。最後還非常重視孔子後裔的意見,因為孔子後裔是中國延續最完整的家族,如孔德懋、孔祥楷、孔祥林、孔祥東等人,在家族遺傳基因的層面給予認同。在尊重歷史依據的前提下,按照“三個定位,三個認同”的理念,以唐代吳道子行教像為基礎,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文獻,最大限度的吸收歷代孔子像優秀元素,遵循《論語》中所描述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記載,集思廣益,立體呈現了孔子晚年的人物形象。
制定“孔子標準像”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文化意義以及時代意義。孔子標準像自推廣以來,不僅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和推崇,並在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思想資源與文化價值,弘揚了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2007年8月,在距奧運會開幕一周年之際,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辦了“奧林匹克精神與儒家文化論壇”。孔子基金會還為奧運會開幕式提供了很多精選的孔子的名句。中國孔子基金會向奧組委贈送了孔子標準像,現存放在首都博物館。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劉淇分別頒發了感謝證書。在全運會、上海世博會上,孔子標準像都被隆重展示,並得到高度讚譽。現在隨著海外孔子學院的蓬勃發展,“孔子文化世界行”作為孔子基金會的品牌項目,孔子標準像已在國際上近百所大學校園中矗立。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訪問日本早稻田大學向該校贈送了孔子標準像。
策劃組織了系列大型文化活動
多年來,王大千主要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以及普及傳播應用工作。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播實踐中,總結出“五化”:生活化、社會化、年輕化、現代化、國際化。傳統文化當然離不開專家學者的研究,但在重視傳統文化研究的同時,尤其要重視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應用性,通過藉助主流媒體、現代傳播手段更加準確、全面、生動地傳播孔子、儒家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走向大眾,走向青年,走向世界。2006年以來成功策劃組織了“世界文廟同祭孔”、 “全球華人同祭孔”、“世界孔子教育獎”、“孔子文化獎”等重大文化活動,參與主持了“孔子文化世界行”、“論語普及工程”、“孔子學院·孔子書房”、百集《孔子》動畫片、紀錄片《孔子》等項目。參與組織策劃山東衛視《新杏壇》以及山東教育衛視《名家論壇》,策劃實施大型人文電視節目《走讀齊魯》。
王大千尤其注重傳統文化的生活化、社會化,提倡生活儒學,大力推動傳統文化在當今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以及社區生活中的有效植入,探尋構建當今新型社區文化建設路徑,以及新城鎮建設中的文化根脈保護,先後在國家核電研究院、山東省立醫院、濟南市公交總公司及成都、廣州、江蘇徐州、濟南的歷城區、歷下區、章丘市,以及臨沂市等全國多個地方的社區中普及國學,建成一批“國學社區”“論語普及示範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基地”。
文化產業運作成果顯著
在山東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發展過程中,王大千致力於孔子文化品牌建設,整合優勢文化資源力量,不斷提升孔子文化品牌的核心價值。
先後策劃運作成立了山東孔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山東儒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孔子文化會館、天地儒風孔子文化傳播公司等十幾家運營實體,主要以“孔子標準像”為載體,在運作中不斷衍生其他相關的產品類型,邊發展,邊豐富,積極探索孔子文化產業化的路子,讓傳統文化為今天的現代生活增色添彩,讓孔子文化、孔子思想、孔子精神活在當下。
在此基礎上打造文化產業基地,營造山東省文化企業“孵化器”。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齊魯文化禮品展,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文化企業參與,並將以此為品牌每年舉辦一屆。經過5年多的努力,把三箭孔子文化大廈已經初步打造成山東的文化產業基地,先後吸引20多家文化企業入駐參與,初步形成了從文化創意、文化策劃、文化服務到文化生產一條龍的整體孔子文化產業基地。近幾年,三箭孔子文化大廈已被山東省及濟南市連續評為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單位和文化產業發展示範基地。
出版著作及文化讀本
王大千著有《經典百句》(《論語百句》《國人百句》《孝心百句》《茶人百句》四冊)《君子之風》《社區論語》《酒店論語》《醫患論語》《問道三人行》等文化讀本。
大千文稿
一、《孔子傳》序
孔子激勵代代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用38個字記錄了自己的一生,也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人生寫照,可謂是史上最短的自傳。
十五歲“志於學”的孔子,像我們今天的追夢少年一樣,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充滿理想。雖然我們與孔子之間橫亘著二千多年的歲月,卻絲毫沒有感到陌生和遙遠。三歲喪父,單親家庭的孔子,他的成長環境絲毫沒有優越與優勢,相反,“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生活的磨礪卻讓他的成長之路充滿了艱辛。
然而,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一路走來,從一個貧賤少年走成了一位“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的至聖先師,走出了一個民族的自信與自尊,走出了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氣質。
是什麼成就了孔子?是什麼穿越了時空?孔子對於今天的年輕人有何意義?看了這本《孔子傳》也許你會找到答案。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情懷,從“志於學”到“志於道”,孔子通過學習、修身和踐行,執著的堅守於信仰,達到了“仁”的境界,塑造了君子人格。他和他的三千弟子——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在春秋的時空里,氣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之間,守護著自己的激情與理想,用使命書寫了一個民族的高度尊嚴。
歷史有著驚人地相似之處,今日的中國和世界與孔子時代也有著類似的環境,都面臨著社會和文化的巨大轉變,以及價值觀的重建。認識孔子,了解孔子,理解孔子,讀懂孔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這個時代,追尋傳統與古聖先賢是為了更好地探索未來之路。
親愛的朋友,不論是否讀懂了孔子,站在歷史長河岸邊的這位慈祥的卻對年輕的你充滿了期待,他正寬厚地微笑著注視著你: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用他的成長經歷,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千秋萬代人。
二、手機版《論語百句》序
孔子發來的簡訊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孔子有一部手機,相信他會是春秋時代一位高水平、高質量的簡訊寫手;如果孔子還會用簡訊群發,在杏壇講學的時候,他的弟子又何止三千?他那極具簡訊品質和文風的《論語》文體,是多麼適合今天的手機時代啊!
親愛的孔子老師,走過了2500年,我們覺得您古典又時尚,親切又慈祥。您“有朋自遠方來”的話語,讓世界見識了中國奧運的恢宏與精彩;“禮之用,和為貴”的箴言,成為了中華民族獻給世界的偉大禮物。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升溫,學《論語》感悟孔子智慧,已成為越來越多青年人的需求和追求,當我們遇到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諸方面的困惑,在《論語》教誨中迎刃而解的時候,越來越發現孔子智慧實用的可貴。但是,如何讓更多的人,運用更便捷的方式接觸和學習《論語》,是傳統文化普及和傳播的新課題。如何使傳統文化社會化、生活化、現代化,是我們這些文化傳播工作者需要探索的新方法。從《論語》精鍊的語句中,從孔子問答式的結構里,我們一下子找到了手機簡訊學《論語》的靈感。朋友們可以採取訂閱簡訊的方式,每天一段,輕鬆活潑、方便快捷地學《論語》,彈指間,給你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深刻的並不一定深奧,偉大往往寓於簡單。
打破了古今之間的那堵高牆,改變了古板生硬的孔子形象,在傳播力提升學習力的當下,無須正襟危坐,翻書動筆,在信手拈來的閱讀中,看最簡練的《論語》原著,學最管用的孔子智慧。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兩千多年來,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也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與生活。耐心地讀一讀,你會覺得你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和原來的不一樣。正像手機已成為我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工具一樣,身邊有孔子相伴,耳畔有《論語》縈繞,你就擁有了一把開啟智慧與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朋友,快看孔子發給你的簡訊吧。
三、《社區論語》序
孔子住在咱隔壁
中國孔子基金會“論語普及工程”創建以來,《論語》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走上百姓的書桌枕邊。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品到了傳統文化的滋味,嘗到與聖賢為友的甜頭。很多國學社區的業主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生活的氛圍更加融洽,生活的品質得到提升,幸福指數有所提高。學國學,用經典,樹君子之風呈方興未艾之勢。正如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所言:“捧讀《社區論語》,彷彿看到兩千多歲地孔老夫子,操著濃重的鄉音,帶著他‘仁者愛人’的微笑,入住到咱社區,成為我們的‘近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理想的選擇,如果你的住所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不能算明智的選擇。可見,選擇一個社區,選擇一個好鄰居是何等重要。如何讓我們的社區變得更文明、更和諧,更具人情味和吸引力,是關乎每一個家庭的生活話題。在講究居住環境的今天,建築質量、配套設施、綠化面積等硬體固然很重要,但社區文化與文明也以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衡量標準。
翻看一下《論語》里的論述,結合發生在我們社區的現實故事,你會對“德不孤,必有鄰”有新的理解,會對“昔孟母,擇鄰處”有新的詮釋,會對“遠親不如近鄰”有更親切的感受。
高樓大廈、防盜門、電子眼、監控器所體現的是科技的發達,也是鄰里關係的悲哀。消失的問候,久違的街坊,出門時的託付以及串門時家長里短的親切,需要我們用信任慢慢找回。一本《社區論語》,可以讓我們喚醒兒時的記憶,重溫美好時光,打開心靈之窗,叩開陌生之門。
走進家中的《社區論語》,讓我們彷彿感到那位住在隔壁的長壽老人正用那慈祥而溫暖的的目光注視著我們每一個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讓我們不忘記對父母的感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們在處理鄰里關係時自省;“四海之內皆兄弟”,讓我們感到結為鄰里是難得的緣分;“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讓我們學會處理家庭矛盾時應有的寬容;“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讓我們感到禮儀信義的可貴;“見義不為,無勇也”,讓我們感到正義與正氣的力量。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描繪出一個魅力社區的圖景,更是一個和諧社會的寫照。今天我們捧讀這本《社區論語》,讓古老的禮儀之邦更富有了溫、良、恭、儉、讓的新意。
從社區入手,從家庭開始,從孝心出發,從娃娃抓起,從自身先行。道德與文明需要生活的滋養與熏陶,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行動。面對“道德失守”與“良知缺失”的呼籲,我們深感傳統文化深入人心之路任重而道遠。
大千悟語
文化不僅問你從哪裡來,還能決定你是誰。
孔孟老莊,祖傳秘方,有病治病,沒病預防。經典是心靈高湯,讓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孔子很偉大,去世2000多年還有“秘書”。來孔子基金會給孔子當秘書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要做到“領導在與不在一個樣”。
孔子是我們的老鄉,更是我們的老師;是名片,更是鈣片。讀《論語》是進補,更是進步;它讓你有知識,更有智慧;不單是有信心,而是建立了信仰。
孔子無論錯過了誰都無損他的偉大,我們錯過了孔子就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經典是生活的、具體的、實用的。經典不是用來閱讀的,而是用來重讀的。經典需要溫故而知新,經典要與經驗相結合。
經典讓人生更精彩,每天五分鐘,人生大不同。
每個人都有出生證,但沒有說明書,一輩子該如何操作?《論語》就是中國人的人生說明書。
看一個年輕人未來是否有作為,要看他周圍有多少年長的朋友。結識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些老朋友,就會讓你擁有智慧人生。
孔子主張“四不一沒有”:不遷怒,不貳過,不怨天,不尤人。論語統篇沒有一個苦字。今天有些人的“四不一沒有”是:不學習,不自省,不靠譜,不成熟,沒有信念。
只要我們還有未來,孔子必將活在我們的未來生活之中。
聽誰說話,決定你的視野和眼界。跟誰思考,決定你的深度和高度。向誰學習,決定你的命運和未來。
讀《論語》讓你與孔子的弟子成為同學。
讀過《老子》的人,一生一般不會出事;讀過《論語》的人,一生不會缺乏動力。
人如汽車,不能只有動力系統,沒有剎車系統。從某種程度上說,等待就是發展,掛倒檔也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爬到山頂不等於成功,上山容易,下山難。有句話說,不在於飛得多高,關鍵是能否安全著陸。
人的一生就是做人、做事、做自己,其實“做”字分開來就是:一個人的故事。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人生活劇,有的是一場鬧劇,有的是一場笑劇,而有的是一場悲劇。
成功在於如何把潛力變成能力,把執行力變成生產力。
太看重起點,必將失去終點;不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輸在終點
豈不更慘。
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有道理。
現代人的生活是關掉電腦才能開啟大腦,關掉手機才可找到自己。
打開書本就是打開一個世界,打開電腦是打開一套程序。上線就是上套。讀書是和一個思想者對話。
電腦的時代需要聽講,懷疑的時代需要信仰。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孔子講學沒用PPT和投影儀以及各種道具,是思想穿透了歲月。
今天要防止聰明的一代,過成愚蠢的一生。
人學會反思的時候其實是在成長。學會“反動”,就是知道“克己”。
無知不可怕,無常很可怕。常即常態,平常,正常。教育的失敗在於讓人有知識,無常識。無常會讓你精神失常。
我是吃煎餅長大的,害怕長成“煎餅人”:越攤越大,雖然知道的越來越多,最後變得越來越淺薄。
智人,看清了世界,喚醒了自己。達人,是看穿了命運卻還能微笑面對的人。
人生有時不是比誰混得好,是比誰活的老。
文化的實質就是先記錄再記憶。人類的進步在於代代總結。家庭的成功在於家文化的成功傳承。
家書是自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家業也是家產,更需要保護。
一句話也可以成為家訓,成為傳家之寶。
中國人沒有宗教,但從不缺乏信仰,因為中國人的宗教是“德”,是“孝”,是“誠”,是“信”,“人,缺什麼也不能缺德”。不缺德,就要把宗教信仰隨身攜帶。
世間唯一不用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事是死亡。
如果說傷心有一千個理由,那麼,快樂一定有一萬個理由。
人要學會三“樂”:學樂、群樂、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