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是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組成部分,國務院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岳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后改建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閑居寺”,並廣為增建,殿宇達千餘間,僧眾700餘人。隋文帝仁壽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作為行宮。當時樓閣相連,亭殿交輝,盛極一時。據李邕《嵩岳寺碑記》載:“廣大佛剎,殫極國財,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堂宇逾一千間。”現塔院內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清時所建,惟此塔為北魏時物,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

歷史文化


學界觀點

20世紀30年代,建築學家劉敦楨到嵩岳寺塔考察后,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中說:“後來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積寺塔等均脫胎於此……”
建築大師梁思成曾向中央政府開列一份必須重點保護的文物清單,根據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分別標上五個圈、四個圈、三個圈……而在嵩岳寺塔前赫然標上了五個圈。

紀念郵票

2018年9月,《中伊建交60周年紀念郵票》正式發行,郵票圖案設定為伊拉克巴別塔與登封“天地之中”嵩岳寺塔,由伊拉克郵政發行。

文物價值


嵩岳寺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充分證明中國古代建築工藝之高。嵩岳寺塔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建築技術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件珍品。
嵩岳寺塔作為密檐式塔的鼻祖,在佛塔的類型上有極大的開創性,是中國建築藝術和西域建築交流的見證,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的佛塔,堪稱世界上最早的筒體建築。它代表了東亞地區同類建築的初創與典範,在世界建築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嵩岳寺塔是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傳播而確保並擴大其影響力的建築實物見證。

保護措施


嵩岳寺塔南立面、剖面圖
1961年3月4日,嵩岳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岳寺塔因長年失修,在河南省文物局爭取下,20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進行全面整修,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承擔了整修任務,1989年4月開工,1991年9月竣工,而前期現場調查和籌備從1981年就已開始。
2003年,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鄭州市登封觀星台嵩丘寺塔少林寺塔林保護管理條例》,並由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2006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調整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列其中。申遺期間,國家文物局多次派員和組織專家赴現場實地考察,指導開展各項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鄭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先後完成了申遺文本編製、遺產本體保護和展示、環境整治、專項法規建設、管理機構建設、檔案資料建設、遺產監測、社會宣傳等工作。
2010年8月1日,嵩岳寺塔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建設歷史

嵩岳寺塔風光
嵩岳寺塔風光
嵩岳寺塔,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中嶽嵩山 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
嵩岳寺始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北魏宣武帝的離宮,后改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閑居寺。
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
唐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宮。現在塔前的山門和塔后的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近代改建。
1961午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價值


嵩岳寺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

建築格局


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都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嵩岳寺塔的輪廓線各層重檐均向內按一定的曲率收縮,輪廓線柔和豐圓,飽滿韌健。
嵩岳寺塔剛勁雄偉,輕快秀麗,建築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響,塔身各部做“寶篋印經塔”(阿育王塔)式樣,並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顯具有古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
嵩岳寺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形制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於世。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餘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
鄭州鄭東新區CBD地標性建築“千禧廣場”的設計靈感就來自於嵩岳寺塔。“千禧廣場”主樓曲線與“嵩岳寺塔”吻合,建築平面布局與古塔平面神似。

規模格局

嵩岳寺塔的近景、局部和細節
嵩岳寺塔的近景、局部和細節
嵩岳寺塔為青磚、黃泥砌築的15層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總高37.045米,底層直徑10.6米,內徑5米余,壁體厚2.5米。
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寶剎組成。密檐之間矮壁上砌出各式門窗492個。密檐自下而上逐層內收,構成一條柔和的拋物線。塔頂冠以磚質寶剎。
基台,平面為十二邊形,高0.85米,寬1.60米。現台基已非原構。台體內砌磚以黃泥漿粘合,外部磚壁表面飾白灰皮。
台基之南,砌月台,條磚鋪地。月台之南,以青石和青磚砌踏道。台基北面,有一甬道通向塔后大殿,甬道兩側以石塊砌築。與台基相接處以青石踏跺相連。月台和甬道均為後代補砌。
塔身,分為上、下兩部分。即第一層用疊澀腰檐將塔身分為上、下兩部。塔身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上部高3.73米,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券門通向塔心室。採用兩伏兩券的砌築方法,門上有尖拱形門楣和捲雲形楣角,尖拱門楣頂部置三瓣蓮花組成的飾物。
塔身上層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單層方形塔龕,塔龕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龕上部砌出疊澀檐,正面嵌銘石1方,銘石下辟半圓拱券門,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狀門楣和捲雲形楣角。門內為長方形小室,室後壁尚存佛像背光圖案,故知室內原供置佛像。
龕下部為長方形須彌座,座的正面辟壼門二。門內各有磚雕護法獅子1個,共16個,正、側、蹲、立形象各異,昂首挺胸,直豎長尾,寫實性強,與龍門石窟等中原地區北朝佛教石刻中的護法獅子風格特徵相同。在一層上部塔身各轉角處均砌1八邊形倚柱,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柱下為磚砌覆盆式柱礎。
塔身上部,有疊澀密檐15層。疊澀檐之間,是極矮的直壁。由於諸層檐疊出的磚數不一,疊澀檐弧度各異,各層檐間的壁高自下而上遞減,檐寬逐層收分,使之外輪廓呈現拋物線造型。疊澀檐間的塔壁上均辟有門窗。每面正中砌築板門2扇,門上皆有尖拱狀門楣,楣角呈捲雲形。
多數門楣下施垂幔。有的兩扇板門緊閉,有的則一扇稍開。門兩邊各配一“破子欞窗”,每窗多為4根窗欞。唯第十層因壁面狹小,僅一門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層及東南面的第十五層辟真門外,其他皆為假門。疊澀檐間共砌門窗492個。
塔剎,通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蓮、須彌座、仰蓮、相輪及寶珠等組成,皆為青灰條磚平順壘砌后砍制而成。寶珠與七重相輪上塗白灰層。寶珠上部殘為平頂,伸出金屬剎桿,剎桿上飾件已失。
嵩岳寺塔塔高近40米,歷經1400餘年,風雨侵襲,仍巍然屹立。在結構、造型方面是一座很有學術價值的古建築。窺視全塔,挺拔剛勁,雄偉秀麗,不僅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而且該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響,塔身各部做“寶篋印經塔”(阿育王塔)式樣,並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顯具有古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我國早期佛塔受古印度塔的影響較大,嵩岳寺塔正是中印古代佛教建築相融合的早期實物見證。

特色景點

嵩岳寺塔地宮的結構分為甬道、宮門、宮室三部分,以塔體軸線呈東西對稱,自南向北分佈。甬道磚砌,平面作梯形,里口寬120厘米,外口寬140厘米,長220厘米,甬道底至上口高156厘米。
宮門門扉已失,門楣、門額、立頰、地祔、門墊均青石打磨,表面陰刻線畫,線畫為銜綬鳳鳥、枝蔓石榴等花鳥主題。
宮室位於塔基中部稍偏西北,牆體磚砌,平面近方形,邊長204~208厘米,四面牆體略外弧,殘高130~150厘米,其結構應為穹窿頂。
從建築結構和布局來看,嵩岳寺塔地宮是較為典型的“甲”字型平面地宮,在唐代以後歷代佛塔地宮多依此形制;從裝飾風格角度分析,該塔地宮宮門、宮室石制構件上的銜綬鳳鳥、枝蔓石榴等主題較為清晰,反映出唐代中期前後的時代特徵。
加之地宮壁上開元二十一年的題記,更支持了地宮的建造年代。
在《登封嵩岳寺塔地宮清理簡報》(以下稱《簡報》)中,作者認為“建塔時即有地宮,後人維修塔上部時,也整修了地宮”,“地宮保存情況,主要保留了唐代整修后的面貌”,認為現存地宮為唐代開元年間整修的面貌,隱晦地表明該地宮建造於更早時期,與現存嵩岳寺塔“為北魏遺物”相呼應。
嵩岳寺塔地宮以甬道、宮門、宮室三部分所構成的空間,結構布局完整,序列感強,與北朝至唐代早期北方地區以夯土和磚(石)砌瘞藏為特徵的地宮形態差別甚大,而與甘肅涇川大雲寺地宮、陝西臨潼慶山寺地宮、陝西周至法王塔地宮表現出了較大的一致性,表現出地宮發展的成熟形態。
涇川大雲寺地宮年代為延載元年(694年),慶山寺地宮為開元二十九年(733年),法王塔地宮為開元十三年(717年),均為盛唐時期。
考慮到嵩岳寺地處中原腹地,排除地域導致的文化傳播滯后因素,其建造年代應與三者相近,年代區間定在7世紀晚期—8世紀前半期應不為過。
因此,假如《簡報》作者認為的開元年間整修前地宮真的存在,那這座地宮也不會超越這個時間範圍。
聯繫到《簡報》中嵩岳寺塔地宮北壁的“開元二十有一年……”墨書題記,筆者推測開元二十一年可能即為地宮的建造年代,亦為現存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至於《簡報》中述及的唐代開元年間整修之前的“地宮”,實際上根本沒有存在過。
至於正光年間建造的嵩岳寺塔及其地宮,因缺乏資料,更無法探討。

軼事典故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
相傳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們住在一起,種菜、煮飯等事情都分工明確,那個最小的和尚專門負責清掃塔房,他每天把那兒打掃得乾乾淨淨。
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掃地時,突然感到自己的兩隻腳慢慢離開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後又徐徐落到地上。
以後,他每次去塔房清掃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
因此,他每次騰空時都雙手合十,低首斂眉,默默感謝佛祖的恩典。
當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層塔棚的時候,他心想:我從小進寺,師父待我最好。現在我比他先升天,應當跟他說一聲啊。
於是找到師父把情況告訴了他。老和尚一聽,覺得挺蹊蹺,便說:“你在這兒升一下給我看看。”小和尚在師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腳的,可就怎麼也飛不起來,他只好說:“這兒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覺奇怪,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塔房,不一會兒,果然見小和尚兩腳慢慢離地,身體越升越高。小和尚開心得大叫:“師傅,快看!”老和尚卻沒吭聲,只是留神四處觀察。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
當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層時,老和尚順眼一瞧,不禁大吃一驚。
原來塔棚口上,一條巨蟒正張開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聲:“黑蟒!”黑蟒受驚,一下子縮了頭,小和尚“撲通”一聲落在了地上。
老和尚把嚇癱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門鎖上。
老和尚招來眾和尚,把情況一說明,當下一合計,決定用火燒來除掉巨蟒以絕後患。
大夥說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裡砍了許多柴來。他們打開塔門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燒死了黑蟒,也燒掉了塔棚和木梯,從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沒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歷史地位


“嵩岳寺塔也是唯一平面為十二邊形的古塔,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
上世紀30年代,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來考察后,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中說:“後來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積寺塔等均脫胎於此……”
新中國成立后,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向中央政府開列了一份必須重點保護的文物清單,根據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分別標上五個圈、四個圈、三個圈……而在嵩岳寺塔前赫然標上了五個圈。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長宮嵩濤說,嵩岳寺塔用糯米汁拌黃泥做漿,小青磚壘砌,這種選材及用料在世界上是首創,也是獨創。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嵩岳寺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

交通路線

從河南省鄭州市出發,沿鄭少高速到登封東收費站下高速,沿少林大道行駛到陽城路環島,右轉沿陽城路、太室路直行,在少室路右轉,進入景區大門。可驅車上山直到“神州第一聖地”牌坊時,左側為嵩岳寺路線,右側為法王寺路線。直行500米到達嵩岳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