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年坊

浙江省溫州市的旅遊景點

慶年坊,舊稱為慶善坊,東起信河街,向西轉南至丁字橋巷,又岔巷轉北至應道觀巷,因宋兵部尚書蔡幼學居此並襲其軼事而得名。

簡介


慶年坊是溫州三十六坊之七慶年坊
蔡幼學原名“蔡有學”。他從小就十分酷愛文學,青年時代喜歡為人翰墨詠聯、吟詩作對,他一貫謙虛好學,善於拜師求教,精通文墨、有一次,為解開一道難典他幾夜不眠,后聞悉杭州靈隱寺有一方丈深懂文典,他竟不辭辛勞跋涉前往,請求指點,由於有學刻苦鑽研,隨著學識的不斷增長,官運也為之大發,從得中進士到寶謨閣直學士,被提舉為萬壽宮。直至兵部尚書兼太子詹事要職。有學面對高官厚祿並不以榮自尊,處處勉勵自己只有學而不止才能為民辦事,並將自己的名字改成“幼學”以圖自奮。晚年定居溫州后豎力為百姓辦公益事業。宋楊蟠襲其之賢將他所居的街坊定名為“慶年坊”,后諧音演變為“慶善坊”一直使用,明代后以“喜慶豐年”之兆又改成“慶年坊”並沿用至今,“文革”時曾一度更稱“大慶坊”。

基本情況


地理風貌

慶年坊社區位於蓮池街道中部,東起信河街,南達丁字橋巷,西至天窗巷,北依百里西路,有常住居民1844戶,常住人口5898人。
1999年始,鹿城區蓮池街道將慶年坊社區列入保護性修飾重點,力求恢復古街巷風貌,重現江南古民居特色。修飾后慶年坊獨特别致,古色古香,這裡有社區曲藝院、詩詞院、書畫社等活動場所,有溫州唯一的古詩詞吟唱隊,有鹿城首家社區詩刊《慶年詩苑》。以慶年坊為軸,周邊弄巷構成社區一道由書畫廊—攝影廊—民俗風情廊獨特觀光風景線。
慶年坊
慶年坊

不見店鋪但聞吟唱

當你從充滿現代氣息的信河街走進慶年坊時,眼前頓覺一亮,好一條古坊!進得坊口,一側清水磚牆上,便是一個古樸的木製宣傳欄,裡邊是多幅反映這條古坊整飾前後面貌的照片。抬頭望去,整條古坊建築以灰白色為基調,浮雕風格的古式門台,那重檐瓦、馬頭牆、風角人字線……盡現古貌。這裡的門牌也融入了古坊氛圍,一律用原木清漆,鐫刻綠色字樣。
慶年坊的巷子本來就不長,在信河街改建時東端又被拆除了60餘米。儘管市區許多街巷商店鱗次櫛比,但慶年坊內沒曾開設一間店鋪,顯得別具特色,格外優雅古樸。
在這古老的巷子里,社區主任王益鴻給記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解放前的故事。原來,慶年坊46號庭院,曾是中共地下交通站的舊址。1947年秋,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在各大城市實行反革命白色恐怖,中共永嘉縣委決定在城區建立若干個地下交通站,負責接待、安置、護送從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撤退轉移的同志,進入浙南遊擊根據地。慶年坊17號就擔負了這一重要任務。在這反動派統治下的血雨腥風的日子裡,該交通站堅持鬥爭8個月,為保護輸送革命有生力量作出一定的貢獻。
正說著,一陣悠揚的吟唱聲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循聲進去,只見慶年坊26號庭院里坐滿了人,正是詩詞院舉行詩詞吟唱活動,先口頭歌吟,后配樂歌吟。二胡漸起,眾人吟唱,曲調幽雅,意境深遠悠長……

美麗傳說


慶年坊,宋代稱慶賢坊。宋代的兵部尚書蔡幼學住在這裡,他從小就酷愛文學,青年時期謙虛求進,善於拜師求教,故文墨精通。但蔡幼學從不以榮自尊,而處處警勉自己“只有學而不止,才能為民辦好事”。晚年在此定居後為百姓做了許多公益事業。宋楊蟠因為他盡心為百姓做事,並被他的賢舉所折服,將他所住的街坊定名為“慶賢坊”,后諧音演變為“慶善坊”。明代時又以“喜慶豐年”之兆逐改為“慶年坊”,並沿用至今。

天妃宮巷

天妃宮巷有三弄、四十一弄、四十九弄三條弄巷,巷長227米,寬5.5米,最狹處2.2米。路面為混凝土結構,住宅以老式庭院為多。此巷明代稱順濟坊,清代稱天后宮,民國時稱天妃宮巷,因巷內有天妃宮而得名。天妃,海神名,也稱天后,民間尊稱媽祖。天妃宮是為了紀念福建莆田林氏女默娘而建,據傳林氏女為南海女神。

白塔巷

白塔巷東起信河街,巷中住宅以老式庭院為主,因相傳巷內有百尚信勝寺(俗稱白塔寮)而得名。此巷清代、民國均稱百尚巷。內有瑞安名人孫詒澤題寫的《南廬》匾額。字跡清秀俊逸,筆力穩重,堪稱名人書家。

珠冠巷

珠冠巷為信河街北端的一條小巷,東西走向,長不過數百米,寬亦僅數米,為溫州舊城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坊,此巷古稱晝錦坊,又名朱官巷,因明末清初時,此地出有一朱姓官人並在京城任職而得名。後來巷內設有串扎珠冠之店,遂得名為珠冠巷

應道觀巷

應道觀巷清代因巷內有應道觀,遂稱為應道觀巷。應道觀建於唐朝,當時的張無夢、宋代林靈素均曾修真於,宋、明兩代重修道觀。原觀址現為溫州軍分區幹部宿舍。
慶年坊
慶年坊

紅色故事


“17號紅星院”
秘密地下交通站
慶年坊
慶年坊
慶年坊十七號(現四十六號)“紅星院”,是這條古巷不得不提的景觀。
門口的舊碑文上,標明解放前這裡曾是中共永嘉縣秘密地下交通站。跨入院內,右側的木製宣傳欄,清晰地記載著浙南革命戰鬥紀事。
慶年坊十七號建立地下交通站是浙南特委和永嘉縣委在當時的一項重要的決策,由*員黃世寅
負責創立。
1947年秋,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在各大城市實行反革命白色恐怖,妄圖血腥鎮壓在京、滬、杭以及全國各地的愛國學生與民主人士。我黨為了保存革命實力和支援浙南蓬勃開展的游擊鬥爭,決定從京、滬、杭緊急撤退一大批有被捕危險的學運骨幹,並把他們轉移到浙南遊擊根據地。由此,慶年坊這個地下交通站成了浙南與京、滬、杭相聯的紐帶。
假使沒有這個地下交通站,一大批京、滬、杭革命力量就難以安全轉移到浙南,不能秘密傳遞浙南特委機關辦的《浙南周報》等報刊,甚至不能向游擊隊輸送戰鬥急需的槍支彈藥和醫藥品。該交通站是激烈的武裝鬥爭與艱苦的地下秘密工作成功結合的範例,為浙南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如今,它已經成為慶年坊社區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季桐老人是慶年坊早一代的居委會主任。四十年前,季桐嫁到慶年坊婆家,年復一年的生活,使她慢慢地對這條古巷,及居住在巷弄的鄰居有了深厚的感情。
慶年坊
慶年坊
大約過了二十幾年後,從教師崗位退下來的季桐,接受了社區主任的聘書。走馬上任后,季桐發現了不少問題,有些家庭的夫妻,婆媳等關係都有待改善。於是,她就在心裡暗下決心,要把慶年坊每一個家庭的人際關係變“和諧”。
季桐成立了互幫小組,將居住在慶年坊里的“熱心人”任命為互幫小組長,讓她們及時處理髮生矛盾的家庭,幫助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檢查巷弄的衛生情況,督促大家愛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