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繻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魯桓公六年九月,其夫人文姜生下長子姬同(後來的魯庄公),魯國為此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和慶祝儀式。在行禮之前,桓公向博學的申繻請教給自己的嫡長子,未來的魯國國君取什麼名字。申繻答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
這是目前所見的關於中國古人取名的第一次總結。名字的種類有五:
◆所謂類,就是取和其父親類似的名字。如魯桓公和其太子同日而生,故名之曰同。
另外申繻還說,取名字有一定的忌諱迴避原則,最好不要以大的,重要的事物來命名。因為依照周人風俗,對神的名字是要避諱的,所以國君之類的重要人物死後為神,將進入祖廟接受祭祀,他的名字就必須避諱。所以用國命名就會廢除國名,用官命名就會更改官職之名,用山川命名就會改變山川之名,用牲畜命名就會廢除祭祀。比如晉僖侯名司徒,故僖侯之後晉國就不再置司徒之官;宋武公名司空,他死後宋國就廢掉了司空之官;魯獻公姬具,魯武公姬敖死後,具山,敖山(都在魯國境內,在今山東省蒙陰縣)也得跟著改名。
魯桓公聽了申繻的道理,有了主意:“這孩子的出生,和我是同一今日子,也給他命名叫‘同’吧。”
魯桓公18年春,桓公想和夫人文姜一起到齊國訪問。申繻堅決反對。文姜與其兄齊襄公瓜葛不清之類的傳聞,估計在魯國已經不是新聞了,妻子紅杏出牆,丈夫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於是申繻找到一個堂而皇之,義正詞嚴的理由勸說桓公不要去齊國: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
其實申繻的話里已經委婉的道出了男女相瀆的內情,以及此行的風險。但魯桓公沒聽出來,也許是被文姜迷倒了,不願意相信吧。總之,魯桓公還是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去齊國的不歸之路。在齊國,他終於傷心地發現了妻子和他大舅哥的姦情,齊襄公也因為姦情敗露,而派公子彭生暗中將他殺死在歸國的路上。
這件事大約發生在魯庄公8年,在鄭國都城的南門有兩條蛇纏鬥,結果城門外的蛇把城門內的蛇咬死了。這件怪事傳遍了各個諸侯國。到了魯庄公14年,原先被趕下台但割據於櫟邑(鄭國的大邑,在今河南省禹縣)多年的鄭厲公殺回來鄭國都城,殺死了國君子儀,重新執掌鄭國。
城內的合法政府居然鬥不過割據城外的流亡政府,聯繫起六年前內外蛇相鬥的怪事,魯庄公不由得懷疑這裡面是否有妖怪在作祟。所有他就問申繻::“猶有妖乎?”申繻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
其實申繻是不太相信有妖怪存在的。這一點和孔子類似(《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也是儒家對待超自然現象的一貫態度。申繻說:人都是畏忌妖怪的,所以人的氣焰萎頓時,妖氣就張揚;人的氣焰熾烈時,妖氣就偃息。妖怪只有在人失常態的時候才會興風作浪。只要做好人事,行得正,走得直,妖怪是不能奈何人的。
其實鄭厲公能夠戰勝子儀,主要是因為國人的人心向背,以及國際上的支持。硬要和內外蛇相鬥的怪誕之事聯繫,是不能了解事實,也無法指導未來的。申繻能以務實清醒的態度點撥國君,在當時迷信蒙昧的時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