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申遺
屬文化線路類型
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同意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文化遺產申請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增至47處。絲綢之路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屬文化線路類型。它經過的路線長度大約8700公里,包括各類共33處遺跡。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跡,包括河南省4處、陝西省7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遺產區總面積為29825.69公頃,緩衝區總面積為176526.03公頃。
絲綢之路:三國聯合申報規模罕見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接受採訪時說,此次絲綢之路申遺內容包括從中國古代都城洛陽(今洛陽)和長安(今西安)到廣大中亞國家地區的大量文物、遺跡、景點等,數量之巨,涵蓋之廣,世所罕見。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線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跡、商貿城市、交通遺跡、宗教遺跡和關聯遺跡等5類代表性遺跡共33處,申報遺產區總面積42680公頃,遺產區和緩衝區總面積234464公頃。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跡,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各有8處和3處遺跡。
這一項目申遺成功,必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的文化交流,擴大三國之間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合作,進而密切三國人民甚至整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
絲綢之路申遺名單(中國境內22處) | |
---|---|
省份 | 申遺點 |
河南省 | 漢魏洛陽城遺址 |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 | |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 |
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 |
陝西省 |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 |
大雁塔 | |
小雁塔 | |
興教寺塔 | |
張騫墓 | |
甘肅省 | 彬縣大佛寺石窟 |
懸泉置遺址 | |
麥積山石窟 | |
炳靈寺石窟 | |
鎖陽城遺址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高昌故城 |
交河故城 | |
克孜爾尕哈峰燧 | |
克孜爾石窟 | |
蘇巴什佛寺遺址 | |
北庭故城遺址 |
今年三國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項目,全長5000公里,是古代絲綢之路中的一部分。它從西安出發,到中亞的七河地區為止,項目共涉及33個遺產點。其中,我國有22個遺產點,包括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騫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等,分佈在我國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境內22處遺產點
河南省有4處:
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陝西省有7處: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騫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
甘肅省有5處:
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6處: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爾尕(gǎ)哈峰燧、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北庭故城遺址。
遺址
申遺合作:從六國到三國
“今晚終於能夠睡個好覺了。”申遺成功后,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對新京報記者說。作為本次絲綢之路申遺文本的主要負責人,7年多來她一直等的就是這一天。
1998年啟動絲路申遺項目
陳同濱介紹,國際社會很早就關注了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價值。早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提出絲綢之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想法。因為絲綢之路連接多個不同國家、民族、文明,所以在最開始考慮申遺時,中國就打算與中亞五國一起聯合申遺。
2006年8月,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在吐魯番召開了“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商會議”。中國與中亞五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達成了跨國聯合申遺的共識。當時確定的申報時間是在2010年。
2007年4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申遺地區研討會”上,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等5國通過了絲綢之路概念文件,並在2009年成立了絲綢之路系列世界遺產申報政府間協調委員會。
各國也開展了多輪協調會,但因為這條路線如此之長,涉及國家如此之多,申遺的時間也一再推后。
絲綢之路申遺劃分兩條廊道
在此期間,2011年底,世界遺產中心對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進行重大策略調整,最後確定分開申遺:一條是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跨國廊道;另一條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的跨國廊道。
針對這一變動,中國也迅速調整策略。2011年12月,國家文物局確定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兩國代表研究推動三國聯合申遺工作,並草簽《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備忘錄》。
2013年,三國確定申遺項目名稱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並將申遺文本提交給世界遺產中心。
確定三國聯合申遺之後,考慮到申遺路線要與吉、哈兩國合作,中國最終申報的22個遺產點與首批申遺大名單相比有了較大調整。
陳同濱介紹,遺產點的選擇要考慮到很多標準,比如類型的完整、與絲綢之路關係的完整、傳播軌跡的完整等。這次申報的遺產點,就包含了豐富的類型,既有古代帝國的宮殿建築,也有宗教建築、道路、防禦工事等。
中國22處申遺點均有管理規劃
自從2011年決定聯合申報之後,三國就展開了密切合作。陳同濱介紹,三國專門成立申遺工作組,每個國家派出一名政府官員、一名考古專家和一名遺產專家組成。
據了解,目前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申遺點均編製了管理規劃並已公布實施,國家文物局與絲綢之路沿線省區政府簽訂了《關於保護絲綢之路遺產的聯合協定》。
“申遺成功不是結束,而是起點。”陳同濱說,申遺成功之後,如何保護好這些遺產、發揮它最大的價值是未來的工作重點。這些遺產點,面臨著眾多壓力,建設壓力和旅遊壓力是其中最主要的兩項。”
據介紹,中國申報的22個遺產點是準備充分、價值突出的遺產點,但有一些也很有價值的遺產點,因為保護管理工作等原因,沒有來得及申報,但“只要堅持不放棄,那些這次沒有申報的,未來也非常有希望通過聯合申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陳同濱說。
截至6月22日,除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外,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還宣布,由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也通過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今年參與申報的兩項文化遺產全部申遺成功。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
按照規定,每年每個國家只有一個文化遺產的申報名額。因此,我國今年的名額給了大運河。此次申報絲綢之路,用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名額,這也是我國的首個跨國申報項目。
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
據參加會議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介紹,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歷經了1998年至2005年的“醞釀”、2006年至2011年的“啟動與推進”以及後來的“深入推進”三個階段,內容複雜,涉及面廣,申請難度極大。經過不斷協調,三國於2013年1月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申遺報告。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跨歐亞大陸、舉世聞名的國際貿易之路,是東西方文化傳播、交流融合之路。固原北朝—隋唐墓地、須彌山石窟、開城遺址、固原古城4個點在“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聯合“申遺”中,曾被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列為我國48處聯合“申遺”推薦名單,但因遺產點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過大(按照申遺要求,初步概算達10.5億元)、地方財力極為有限、無力籌措相關經費,在2014年卡達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固原竟沒有一處文物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痛失一次展示、宣傳自己的機遇。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此次申報的絲綢之路段落在絲綢之路交通與交流體系中具有突出的特點,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至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分佈於今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尤其是游牧與農耕文明之間的交流;它在長途貿易推動大型城鎮和城市發展、水利管理系統支撐交通貿易等方面是一個出色的範例;它與張騫出使西域等重大歷史事件直接相關,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規劃思想等在古代中國和中亞等地區的傳播。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說,此次絲綢之路申遺成功,不僅實現了中國廣大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多年夙願,還對未來在這一地區興起文化遺產保護熱潮、促進當地旅遊經濟發展起到積極和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