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花
刺槐花種植物
刺槐的花,又名洋槐花,可食用,也可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血。誤以洋槐幼芽及幼葉作副食品,可因機體對洋槐過敏,或烹調不當,或食用過多,以及食后再經日光照射等因素而發生中毒。曾報道23例,中毒多發生在食后2~20天之間,其表現為臉和手部浮腫,局部刺疼、灼痛或脹痛,發癢,全身無力。解救方法:用食醋2兩及蒲公英4兩煎服,暫時避免日光照射,2~3天即可緩解。
![刺槐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9/m2950c0a03eeb1d289f642a45d11b2fdb.jpg)
刺槐花
耐水濕植物、喜光植物。刺槐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年平均氣溫8~14℃、年降水量500~900毫米的地方生長良好。刺槐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很強。最喜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的粉砂土、砂壤土和壤土。對土壤酸鹼度不敏感。在底土過於粘重堅硬、排水不良的粘土、粗砂土上生長不良。雖有一定抗旱能力,但在久旱不雨的嚴重乾旱季節往往枯梢。不耐水濕。怕風。生長快,是世界上重要的速生樹種。根淺,樹冠濃密。
![刺槐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3/mb3a4c61d8ce3145a6a94e4eb79c55907.jpg)
刺槐花
原產於美國,現歐、亞各國廣泛栽培。中國引種后現已遍布全國各地。
var. umbraculifera DC. in Moller's Deutsch. Gartn.-Zeit. 18: 630 (h). 1903.
與原變種不同為:枝稠密無刺,樹冠近球形,很少開花結果。
在大連、青島一帶有栽植。
var. pyramidalis (Pepin) Schneid. Ill. Handb. Laubh. 2: 83. 1907.--R. pyramidalis Pepin in Rev. Hort. ser. 2, 4: 240. 1845.
與原變種不同為:枝挺直,無刺,樹冠圓柱形。
見於庭園栽培。
葉含刺槐甙即刺槐素的評釤?葡萄糖甙、刺槐素三糖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芹菜素二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甙、芹菜素三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及多量的正廿六醇,還含刀豆酸。新鮮的葉含維生素C-119.3毫克%。
未成熟種子及其外面堅皮含刀豆酸。種子含植物凝集素。種子油的脂肪酸組成是:亞油酸53.18%,油酸24.26%,亞麻酸12.04%,棕櫚酸4.72%,花生酸3.31%,硬脂酸2.35%,微量的廿二酸及廿四(烷)酸。
樹皮有毒,含毒蛋白和毒甙成分。心材含刺槐乙素、二氫刺槐乙素、β-二羥基苯甲酸、β-二羥基苯甲酸甲酯、4,2',4'-三羥基查耳酮、甘草素、紫鉚花素、紫鉚亭、3,4,5,2',4'-五羥基查耳酮。
刺槐花為豆科植物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 的花,又名洋槐花。花
色深自可炒、做餡等多種食用方法。
刺槐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刀豆酸、
黃酮類等。所含的花粉營養成分更佳。
《貴州民間方葯集》載“止大腸下血,咯血,又治婦女紅血。
【藥名】刺槐花
【別名】刺槐、洋槐、胡藤。
【漢語拼音】ci huai hua
【英文名】Flower of Black Locus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
【歸經】肝經
【功效】止血
【考證】出自《貴州民間方葯集》。
【科屬分類】豆科
【主治】咯血;大腸下血;吐血;崩漏
【生態環境】生於公路旁及村舍附近。
【採收和儲藏】6-7月盛開時採收花序,摘下花,晾乾。
【資源分佈】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動植物形態】刺槐 落葉喬木,通常高約15m。樹皮灰褐色,深縱裂;小枝暗褐色,具刺針,無毛;冬芽小,在落葉前藏於葉柄基部內。奇數羽狀複葉,葉軸具淺溝,基部膨大;小葉7-19橢圓形、長圓形或卵圓形,長2-5.5cm,寬1-2cm,先端圓形或微凹,時有小尖刺,基部圓或寬楔形,全緣,上面無毛或幼時背面微有細毛;小葉柄長約2mm,具刺狀小托葉。總狀花序腋生,下垂,長10-20cm,花軸有毛,花梗長7mm,有密毛;花萼鍾狀,先端淺裂成5齒,微呈二唇形,具柔毛;花冠白色,芳香,旗瓣近圓形,有爪,基都有2黃色斑點,翼瓣彎曲,龍骨瓣向內彎,下部連合;雄蕊10,二體,上部分離或半分離;花柱頭狀,先端具柔毛。莢果條狀長橢圓形,扁平,長5-10cm,寬l-1.5cm,赤褐色,腹縫線上有窄翅,種子間不具橫隔膜。種子3-10顆,腎形,黑褐色,有微小黑斑。花期4-6月,果期7-8月。
【性味】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飲。
【出處】《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