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前

劉仁前

劉仁前,男,筆名瓜棚主人、蕭雅等。1961年11月生於江蘇興化。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1985年開始文學創作。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二級。現任泰州市文聯黨組書記。

著有長篇小說《香河》,小說散文集《眷戀故土》、《楚水風物》、《瓜棚漫筆》等多部,主編“黑貓叢書”(12冊),出版新聞作品集《流水有痕》。長篇小說《香河》獲2007年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

人物履歷


1981年在興化任教,1987年調至興化市團委工作,1995年調任興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2002年調任《泰州日報》副總編輯,2006年任泰州日報社副社長。泰州市作協副主席。
2017年10月任泰州市文聯黨組書記。

創作道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的文學創作始於1985年,主要學習小說創作。1985年11月在《江南雨》發表小說《瓜棚小記》,在讀者中產生一定影響,受到陸文夫等前輩作家的好評,青年詩人車前子為之作評。1987年進入創作小高峰,當年5月起在《揚州文藝》、《揚州文學》、《揚州日報》、《雨花》、《中國青年》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數十篇。其中:小說《故里人物三記》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一定反響,不少讀者在來信來訪時讚歎,認為小說用極短的文字,表現極為重大的時代變遷等很是難得。著名文藝評論家馮立三認為:“《故里人物三記》單純、樸素,以傳統的白描,不枝不蔓的敘述和隨手點染地方風情取勝。格局雖小,但也可折射中國農村的滄桑之變。”又說:“祥大少(小說人物)的敗落很值得我們高興,他的歷史由盛而衰,倒過來正好是農民的歷史由衰而盛。”“僅憑對一個人‘三好’這些區區小事的描寫,其長度又不足2500字,便活潑潑地勾畫出中國農村的歷史性進步,這成績,值得祝賀。”著名作家陳建功在他的《讀後信筆》中寫道:“讀了《故里人物三記》,很有點兒興奮。新的表現手法固然可喜,傳統的“招數”亦不可輕棄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劉仁前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劉仁前
1988年因《故里人物三記》在《中國青年》徵文中獲全國青年文學二等獎(江蘇省唯一)而赴北京在人民大會堂參加頒獎大會。同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小說集《香河風情》,陳建功作序。《故里人物三記》被收入《香河風情》一書。1949年至1998年江蘇短篇小說史亦對《故里人物三記》作專題記載。
1990年以後,文學創作體裁由小說轉向散文,在《鐘山》、《雨花》、《安徽文學》、《新華日報》、《揚子晚報》、《新民晚報》、《文學報》、《西部文學報》等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作品,引起當地文壇的關注,尤其是對地域文化的思考更是引起了讀者較為廣泛的興趣。這個時期的作品,分別收入1993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楚水風物》,著名作家汪曾琪老先生題寫書名,青年文學評論家王干作序;1997年遼寧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鄉戀》,由時任《雨花》主編的周桐淦先生作序。其中本人的小說散文集《眷戀故土》面世后,得到著名文藝理論家吳泰昌先生的高度評價,先後有多位作家發表評論文章,給予肯定。2003年6月,由香港教育研究中心出版遊記散文集《屐痕心影》。2003年12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蘇中婚俗風情散記》。小說《香河人家》1988年在《興化報》分16次連載,散文《楚水風物》系列2003年在《泰州日報》辟專欄刊發。散文《愛上遠方》在2006年10月26日《文學報》刊發后,被《中華文學選刊》選載。
2006年2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香河》,列入同年度江蘇作家文叢,趙本夫先生作序。同年6月在興化舉辦《香河》作品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作家、評論家、電影導演30多人對作者的創作努力以及作品的思想藝術特色給予積極評價。認為小說以細膩抒情的散文筆法,生動地描述了蘇北水鄉的民情民俗和生活故事,是一幅具有濃郁地域文化色彩的風俗畫卷。小說先後在《泰州晚報》、《泰州新聞網》等媒體連載,引起了《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藝報》、《文學報》、《中華文學選刊》、《江蘇作家》、《人民網》、《中國文學網》、《文新傳媒網》、《東北網》等眾多報刊、網站、電台、電視台的關注,同年6月泰州人民廣播電台《湯泓訪談》欄目就《香河》對作家進行了兩檔專題訪談,6月29日《文學報》更以整版對作家及《香河》進行了推介。《香河》在2009年第三期《安徽文學·長篇小說》刊發。本人寫《香河》的體會文章:“穿行於三四十年前的故鄉”發表於2009年5月7日《文藝報》第三版。2009年12月21日起廣播版《香河》以興化方言的形式在泰州電台首播,開創了泰州電台錄播本土作家作品之先河。2010年5月,《香河》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小說《譚駝子》收入2007年11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英對照本《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精選(中國卷)》。2008年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瓜棚漫筆》,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著名散文家王宗仁先生為之作序,同年4月10日上海《文學報》在“名家推薦”欄目對該書作推介。並於2010年3月榮獲“感動中華·全國大型徵文活動優秀文學作品特等獎”。
2008年10月24日至28日,中國散文年會在北京召開,年會由中國散文年會組委會、《安徽文學》雜誌社、《長篇小說》雜誌社聯合主辦,本人應邀參加。散文《和母親一起跳舞》在“2008年散文年會”評選活動中榮獲“2008年度散文一等獎”,並在《安徽文學》2008年第十一期刊發,並獲同年度《安徽文學》獎。
由著名作家、評論家江曾培主編,胡永其、凌鼎年特約選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微型小說卷》2008年11月在上海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國新文學大系》被認為是直接進入文學史的權威選本,由王蒙、王元化出任總主編,該大系收錄新時期以來,即1976—2000年的文學作品。本人小說《譚駝子》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微型小說卷》。
短篇小說《香河女》在2009年第四期《西湖》刊發,入選2009年第七期《中華文學選刊》。散文《家的感覺在洛城》發表於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主辦的《洛城文苑》(2009年7月第二十一期),散文《水做的威尼斯》發表於2009年11月28日的《國際日報》。中篇小說《冤家》發表於2010年第三期《長城》,並於同年榮獲《小說選刊》首屆全國小說筆會二等獎。中篇小說《謊媒》發表於2010年第四期《鐘山》。
2009年5月22日至6月4日,本人應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之邀,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二屆美中華文文學論壇”,並在論壇上宣讀了題為“細膩而廣博的情感世界——芻議琦君自傳體散文創作”的論文(該文發表於2009年6月號《市場周刊》),參加了該協會的“文學沙龍”活動,訪問了洛杉磯、波士頓、華盛頓、紐約等城市。本人被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吸收為榮譽會員。此次文學交流活動引起了當地媒體普遍關注,《世界日報》、《國際日報》、《中國日報》、《星島日報》等華文報紙,以及鳳凰衛視、當地電台等均對活動作了報道。
2010年10月19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南京理工大學詩學研究中心、泰州市文聯主辦的劉仁前作品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江蘇作協黨組書記、主席范小青,江蘇作協書記處書記張王飛,江蘇作協黨組成員汪政等出席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評論家、作家和詩人朱小如、黃髮有、張光芒、仲華、姜廣平、何平、張宗剛、馬永波、黃梵、江雪、張叔寧等20餘人與會。與會者認為,《香河》以個人化的方式,全景式反映了蘇北里下河地區的濃郁風土人情,生動再現了那樣一片交織著溫馨與惆悵的特殊區域文化,顯示出良好質地和詩性品格,出版后引起較大反響。與會專家學者從《香河》的語言、結構、故事情節等要素入手,充分肯定了作品的審美內涵、文化意義和民俗價值。
研討會上,范小青指出,劉仁前是近年湧現出的“興化作家群”中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香河》以細膩抒情的筆法,描述蘇中水鄉的民情民俗和生活故事,如同一幅具有濃郁地域文化色彩的清明上河圖,雖屬業餘創作,卻顯示出高手本色。張王飛論述了劉仁前作品鮮明的水鄉特色和鄉土氣息,並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興化文學現象”予以盛讚。汪政認為,沒有語言就沒有《香河》,方言對於寫作,不僅僅意味著修辭,而是具有本體性的意義。《香河》大膽運用方言寫作,表現了正在流逝的社會、村莊等等,呈現出鮮明的人性美和風俗美,而當下的種種所謂風俗,往往被藝術化和觀念化了,已然離死亡不遠。黃髮有認為,《香河》畫面感強,如一幅慢慢展開的風俗長卷。小說具有某種超越時代性,投放著作者獨特的思考,但尚缺乏福克納、馬爾克斯那樣更深層次的觀照。張光芒指出,有別於沈從文邊城》的唯美和蕭紅生死場》的悲慘,《香河》更接近於講究民間邏輯和獨特敘述方式的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劉仁前的敘述平靜自然,娓娓道來,不過還缺乏應有的批判性和期待性。姜廣平指出,劉仁前是鄉土世界的傳承者與守望者,幾十年來,“香河”已經成為劉仁前的重要標誌,他是香河的書寫者,更是香河的記憶者和收藏者。劉仁前非常耐心地書寫著香河人的人性的掙扎與命運的躁動,呈現了最佳的文學品質。
張宗剛指出,劉仁前的小說展示了蓬勃的、野生的、自在的生命力,發散著“思無邪”式的爛漫情致和原生態美感,彰顯一種可喜的混沌性、自足性、圓融性。劉仁前的散文如《瓜棚漫筆》等,運用的仍是大眾化語言,總體感覺較平;到了長篇《香河》,劉仁前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文氣和語感,放手使用“小眾語言”,大膽以方言寫作,反而顯出闊大的氣象和格局,給人“一出手就是巔峰”的驚艷,其跨度之大,超越性之強,彷彿陳忠實的《白鹿原》之於他本人在《白鹿原》以前的作品,顯示了質的提升,這是長期積澱的結果。馬永波認為,劉仁前的寫作是一種“有根性的寫作”,《香河》沒有曲折的情節、激烈的動作和所謂核心人物,作者以客觀化視角,將鄉間諸般事物一一呈現,許多情節的轉折與推動,是靠風俗描寫來實現的,讓讀者從中領略到自然與田園的淳樸之美,以及一種萬物皆流的淡淡傷感。黃梵認為從文學分類的角度,可以把《香河》划入南方的“農派小說”,該類小說致力於書寫地方志、方言、鄉風鄉俗、地理與自然史等,不注重探究具有普適性的人性,只以美學和文獻方式凸現地域個性。《香河》所描繪的那些不一定存在的美好情懷,成為作者致力於讓家鄉通向永恆的善意虛構。江雪重點分析了劉仁前小說《香河》的語言特色及其詩意呈現,指出《香河》通篇使用了原生態的興化方言,它所承載的是其背後強大的地域文化。張叔寧則認真考察了劉仁前作品與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的傳承關係,引起與會專家的共鳴。《文藝報》、《文學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金陵晚報》、《泰州日報》、中國作家網、江蘇作家網等眾多媒體對此次研討會作了報道。

主要作品


《香河風情》 (小說集)南京出版社
1988年 10萬字 15000冊
《楚水風物》 (散文集)灕江出版社
1993年 7萬字 3000冊
《鄉 戀》 (散文集)遼寧古藉出版社
1997年 12萬字 1000冊
《眷戀故土》 (小說散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年 15萬字 11000冊
《屐痕心影》 (散文集)香港教育研究中心
2003年 15萬字 6000冊
《蘇中婚俗風情散記》(散文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年 8萬字 3000冊
《流水有痕》(新聞通訊集)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4年 25萬字 2050冊
《香河》 (長篇小說)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6年 32萬字 10500冊
《瓜棚漫筆》(散文集)作家出版社
2008年 25萬字 4000冊
《香河》 (長篇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30.2萬字 6000冊
四、作品評介索引(部分)
“讀後信筆”(評《故里人物三記》)
1988年4期《中國青年》陳建功文
“我讀《故里人物三記》”
1988年4期《中國青年》馮立三文
“風淳·情懷·人痴”
——讀劉仁前的《香河風情》
1990年2月6日《興化報》劉光華文
“鄉情裊裊 憂心殷殷”
——序《香河風情》
1988年11月15日《興化報》陳建功文
“楚水風情最難忘”
1993年6月15日《興化報》王干文
“回憶的溫馨”
——讀劉仁前的風物小品
1991年3月5日《興化報》龐余亮文
“水的戀歌”
1997年12月31日《泰州日報》周桐淦文
“鄉音 鄉情 鄉夢”
2000年10月9日《泰州日報》胡永其文
“篤實的人生”
——關於劉仁前的《眷戀故土》
2003年6月14日《泰州日報》曹文彪文
百感交集的形式主義
——讀《蘇中婚俗風情散記》
2004年8月28日《泰州日報》龐余亮文
生活就是苦中作樂
2006年4月13日《文學報》趙本夫文2006年第六期《中華文學選刊》選用
聽《香河》訴說
2006年4月19日《興化信息》金倜文
一壇桂花米甜酒
——讀劉仁前的《香河》
2006年4月21日《泰州日報》龐余亮文2009年第六期《安徽文學》刊發
奇迹,在這片熱土上誕生
2006年4月27日《文學報》蕭雅 曉慶文
興化民俗風情的全息圖
——劉仁前長篇小說《香河》研討會紀要
2006年6月23日《泰州日報》袁曉慶文
一本“有汁液”的書
2006年6月24日《解放日報》趙本夫文
盛滿詩意的土地
——評劉仁前的長篇小說《香河》
2006年6月27日《人民日報》王干文6月29日《文學報》、7月4日《中國文學網》多家網站轉載此文
生氣與高致
——讀劉仁前長篇小說《香河》
2006年6月29日《文學報》曹文彪文7月3日《文新傳媒網》、7月4日《中國文學網》多家網站轉載此文
穿行於三四十年前的故鄉
——我寫長篇小說《香河》
2006年6月29日《文學報》劉仁前文2006年第二期《江蘇作家》等多家媒體刊載,2009年5月7日《文藝報》刊發
《香河》的文學品位
2006年8月12日《揚州晚報》沙黑文
他挖掘了“香河”這個文學地理
2007年11月30日《文學報》袁曉慶文
如夢如幻的鄉情
——序《瓜棚漫筆》
2008年第二期《江蘇作家》王宗仁文
我和《香河》的故事
2008年8月14日《文學報》劉仁前文
綜合文本與意象之河
——評劉仁前長篇小說《香河》
2010年8月26日《文學報》仲 華文
鄉土世界的守望與傳承
——談劉仁前的兩篇新作
2010年8月27日是《文藝報》姜廣平文
2010年9月

獲獎記錄


2000年,與時任泰州市文聯主席的陸鎮余先生共同主編《黑貓叢書》(12冊),獲首屆泰州文藝獎二等獎,
從事業餘文學創作二十多年來,曾獲全國青年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年度散文一等獎、《安徽文學》獎、泰州市文藝獎等多種獎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河》在2007年10月獲得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為泰州長篇小說創作在全省“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實現了零的突破,同時在第二屆泰州市政府文藝獎評選中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