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王出鎮制度
宗王出鎮制度
至元初,元世祖忽必烈按照一些漢族大臣(例如劉好禮等)的建議開始相繼分封諸王子為王,統兵出外藩屏朝廷,這就是宗王出鎮。
宗王所轄的鎮戍地區有漠北前線的北平王、晉王;吐蕃地區的武靖王;雲南地區的雲南王(以及後來的梁王);揚州地區的 鎮南王等。
為加強對遼闊境土的有效控御,根據蒙古傳統的分封習俗,元朝建立了宗王出鎮制度。所謂宗王出鎮,即宗王受封某地,負責該地區鎮戍征伐,並代表朝廷監臨當地軍政。這種受封並非實封,是封藩不治藩,僅取“封建之餘意”。主要職責在於軍事鎮戍。宗王出鎮的地區,有嶺北、河西、吐蕃、雲南、江南等地。出鎮宗王中,以北邊宗王軍權在握,權力最大。江淮諸王統軍權略為遜色。河西、雲南諸王則介於兩者之間。由此形成戍地、宗派不同的出鎮體系。
一、北平王,晉王,駐守哈拉和林,鎮守蒙古本部。
二、西平王,鎮西武靖王,鎮守吐蕃。
三、雲南王,梁王,駐守昆明,鎮守雲南。
四、鎮南王,駐守揚州,鎮守江南。
五、秦王,安西王,駐守寧夏,鎮守西北。
漠北本是蒙古勃興的根本之地,和林更是昔日帝國首都所在,但在元朝將政治重心南移並定都於開平、燕京以後,漠北失去舊日的輝煌而被視為邊徼。然而,元朝皇帝作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必須統有草原地區,使漠北諸王聽命於自己,確保該地區政治上不向敵對勢力動搖。為此,元朝逐步地加強了漠北地區的軍政建置。
至元三年(1266),忽必烈封第四子那木罕為北平王,出鎮漠北,統領諸王之軍,以防範海都等拒命的西道諸王。至元八年(1271),趁海都與察合台系后王爭奪河中地區時,那木罕受命率嶺北諸王軍隊進駐阿力麻里。元朝在不斷補充阿力麻里駐軍給養、軍器等物的同時,又派中書省右丞相安童以行中書省事、樞密院事之銜,前往阿力麻里,以輔佐那木罕,並加強對海都的進攻。(註:《元史》卷134《伯帖木兒傳》。)但是,這個出鎮體系在至元十三年(1276)冬被打破。是時諸王昔里吉等執那木罕、安童叛元,漠北陷入混亂。后經元朝發兵,勘定戰亂,但西部防線已向東撤,不過和林仍是漠北戍防重鎮,稱海等地則設宣慰司管理駐軍的屯田、戍防。
至元二十一年(1284),那木罕等人獲釋還朝,又被改封為北安王,仍受命出鎮嶺北。二十四年(1287),元廷為北安王置王傅,“凡軍需及本位諸事並以王傅領之”。(註:《元史》卷14《世祖紀十一》。)此前,鑒於海都、篤哇勢力強盛,而東道諸王懷有異志,忽必烈曾另派長孫(真金長子)甘麻剌出鎮嶺北,從而形成雙親王同鎮嶺北的形勢。二十六年(1289),甘麻剌以未能戰勝海都被召還。
二十九年(1292),那木罕死,忽必烈改封甘麻剌為晉王,出鎮漠北,“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註:《元史》卷29《泰定帝紀一》;卷115《顯宗傳》。)據波斯史書記載,甘麻剌轄和林、赤那思、昔寶赤、斡難、怯綠連、謙謙州、薛靈哥、海押立以迄於乞兒吉思邊境的諸地區,以及成吉思汗九大斡耳朵和陵地,(註:《史集》(漢譯本)第2卷,第377頁。所列海押立系窩闊台汗國地,此當指臨近地區。)是漠北諸王之長。大德六年(1302),甘麻剌死,長子也孫鐵木兒嗣位。在英宗遇弒后,也孫鐵木兒即皇帝位,為元武宗系所銜。至和元年(1328),以皇室內訌,晉王一枝失敗,統領嶺北蒙古軍民的權力旋被褫奪。
晉王雖是漠北諸王之長,但並非最高統帥。在晉王出鎮的次年,忽必烈曾派其孫鐵穆耳(真金第三子)撫軍北邊,並授皇太子寶,使具轄領諸王、諸軍的最高統帥身份。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忽必烈卒,鐵穆耳回朝即位,是為成宗。成宗派其叔父寧遠王闊闊出總北邊軍馬。由於大德二年(1298)元軍受察合台后王篤哇軍隊突襲而潰,元成宗遣侄懷寧王海山赴北邊統軍,以代寧遠王,並授皇太子寶,“諸親王、諸軍莫不聽命”。(註:虞集:《道園學古錄》卷42《楊公神道碑》。)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卒,海山回朝繼位,不再專派親王赴北邊統兵,而改為設行省以總嶺北地區軍政事務。
至治二年(1322),元廷復命諸王徹徹禿(蒙哥汗曾孫)總兵北邊。此舉一則加強對察合台後王侵擾的防禦,二來也為分晉王之權,以杜晉邸勢力的膨脹。
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賜京兆為封地,並為置王府。次年益封秦王,別賜金印,一藩兩印,兩府並開,地位至尊。這不僅是父子關係親密,更有鎮戍河西的需要。安西王駐兵六盤山,冬居長安,夏徙六盤山開城宮邸。其時蒙宋相峙於四川,安西王除負責西方防禦察合台後五東侵外,還主持金川戰事。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剌卒,子阿難答嗣。阿難答統軍15萬駐防於元朝西部邊防線,是元朝抵禦察合台後王的重要力量。(註:《史集》(漢譯本)第2卷,第379-382頁。)
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崩,阿難答捲入帝位紛爭,事敗被誅,國除。泰定帝在位時雖一度恢復安西王位,旋廢。后以昌王八刺失里往鎮河西。(註:《元史》卷29《泰定帝紀一》。)此外,另有附元的察合台系后王阿只吉、出伯統軍駐畏兀兒、哈密力,也是元朝西北邊防重要屏藩。(註:《史集》(漢譯本)第2卷,第377、382頁。)
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封第七子奧魯赤為西平王。奧魯赤開府於“朵哥麻思地之算木多城”(今青海互助縣松多),(註:仁欽扎西:《西平王府今地考》,《青海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駐軍於“漢藏交界處”,(註:《漢藏史集》陳慶英漢譯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267頁。)負責對吐蕃地區的鎮戍。在鎮壓止貢派反叛后,元貞初年,奧魯赤受命居上都。繼而吐蕃地區亂事復興,元廷派脫脫、只列、奧魯赤子鐵木而不花合兵進討。大德元年(1297),元成宗封鐵木而不花為鎮西武靖王,於是出現了西平王系統和鎮西武靖王系統共同鎮戍吐蕃的體制。
出鎮雲南地區的宗王不限於一支,在60餘年間,出鎮宗王在雲南王忽哥赤、梁王甘麻剌、西平王奧魯王三系間曾迭更近十次。其間一度出現九王分鎮的局面。但出鎮雲南主要在雲南王與梁王兩系間更替。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封第六子忽哥赤為雲南王,出鎮哈剌章地區。當時雲南尚未設行省,軍政事務由都元帥府主持。雲南王出鎮滇地,成為當地最高軍政長官,不久忽哥赤被毒死。事後,元廷誅罪犯,設立行省,重新撫治雲南。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忽哥赤之子也先帖木兒襲雲南王。元廷敕雲南行省,軍事不議於雲南王者勿行。(註:《元史》卷11《世祖紀十》。)然而雲南王不諳軍事,征緬大敗,於是忽必烈又於至元二十七年(1290)冬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出鎮雲南。此後,雲南出鎮宗王隨各自與朝廷親疏向背而更替。
至元十一年(1274),伯顏統大軍南下,江南隨宋亡而隸入元朝版圖。當時元朝君臣曾斟定一系列軍事鎮戍措施,但未封王出鎮。至元二十一年(1284),皇子脫歡被封為鎮南王,受命出徵佔城、安南。以兵敗,脫歡受到終身不許朝覲的處罰,並移鎮於鄂州。后改移南京。至元二十八年(1291)出鎮揚州,號稱“鎮遇揚州,提調四省軍事”。(註:《元史》卷99《兵志二》。)鎮南王屬世襲,其出鎮職能也代代相沿。除出鎮江淮地區處,脫歡子寬徹普化於泰定三年(1326)受封為威順王,分鎮武昌;另一子帖木兒不花由鎮南王改為宣讓王,移鎮廬州。(註:《元史》卷108《諸王表》。)與其它出鎮宗王不同,鎮南王所駐是非臨戰的鎮戍區,故其兵權多限於直屬怯薛,非奉朝命,不得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