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輔綸
鄧輔綸
鄧輔綸(1829年1月6日-1893年),字彌之,湖南武岡州大甸灣(今湖南省武岡市大甸鄉)人,生於清宣宗道光八年十二月二日(1829年1月6日),卒於德宗光緒十九年,咸豐元年(1851年)副貢生,官浙江候補道;幼貧困,讀於邨塾,好韻語;與王闓運同學城南書院,嘗於歲暮同走衡陽風雪中,宿廢寺或逆旅,酌酒談詩以為樂;壯年兼為商;性慷慨,好急人急,曾得逋銀五十,遇同學晏生喪母,盡以贈之;中二十系代曾某收者,歸,質衣以償,人稱其義;再出將兵,不獲一展,遂閉戶不出,著述以終;輔綸詩學選體,文追漢晉,有《白香亭詩文集》傳世。
鄧輔綸像
五歲能詩,十三歲入泮,十五歲補州學稟生。后就讀長沙城南書院,與王闓運同窗,嘗於歲暮同走衡陽風雪中,宿廢寺,酌酒談詩以為樂,兩人並與鄧繹、李篁仙、龍汝霖結“蘭陵詞社”,時稱“湘中五子”;鄧顯鶴、左宗棠獨嘆鄧為異材。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
咸豐元年(1851)入京會試,列恩科副榜,敘用內閣中書。
鄧少有大志,“生小好奇服,擷佩都梁山。”太平天國起義軍驅馳江南,正是他酬志的大好時機,於是告假還鄉,募軍籌餉,組成寶慶志同軍100餘人,自為統領,開赴南昌,助其父南昌知府鄧仁堃守城。數次縋城突襲太平軍,稍立戰功。應邀出席曾國藩的宴會。酒席間,鄧與友人論詩,意酣興暢,隨口吟誦己作《詠蘋果》,有句雲“南土移來香漸減,北船亂后見應稀”時,暗諷在坐的挂名翰林、省學政廉兆綸,廉學政耿耿於懷。
咸豐六年(1856)三月,曾國藩令鄧輔仁、林恩源率軍收復撫州,與太平軍石達開部激戰,相持100餘天,最後在崇宜戰役中全軍覆沒。林戰死,鄧虎口逃生。御史廉兆綸以不與城亡奏稟彈劾,鄧被革籍。鄧前往杭州謁見左宗棠,授浙江道候補道員,留任督府幕僚,駐杭州。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克杭州,巡撫王有齡喪生,鄧喬裝出城,步行乞食回鄉。
還鄉后,閉門讀書。光緒元年(1875),鄧出席歡送知州張憲和的酒宴,即席誦《述德抒懷一百韻》,中有“收營兩宮養,終鑒阿房宮”,“天地再崩坼,日月重光新”等句,被人告發“反清”,傳訊長沙;經權貴斡旋,友人保釋,從寬赦罪;這一關連死生的打擊,讓他心灰意冷,發出“人生勿識字,識字多憂端”的感慨。
從此棄絕仕途,投身教育。先後執教於觀瀾、峽江、新寧、東洲、鶴山等書院,任山長於武岡希賢精舍、南京金陵書院;教書數十載,桃李滿天下。
清光緒十九年(1893)病逝於江寧(南京)館舍,是年十二月十九日歸葬武岡大甸。
湖湘文庫·白香亭詩集(封面)
著有《白香亭詩集》、《白香亭文集》等,其中《白香亭詩集》是鄧輔綸的詩歌作品集,因作者家鄉有白香湖,故以“白香亭”名集,全書三卷,其中卷一,古近體詩222首;卷二,古近體詩96首;卷三,和陶詩76首,共計存詩394首,在近代詩壇乃至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均佔一席之地。
武岡社會賢達及其各地門人在法相岩建“二鄧先生祠”,周調陽創辦“二鄧先生幼兒園”以志紀念;其名被錄入《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版)、《中國人物大辭典》、《中國歷代人名辭典》;其詩作收入《中國文學史》、《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清稗類鈔選》等書。
《詠蘋果》
珍樹亭亭出帝罐,上林佳實有光輝。金盤自拜穹霄露,冰窯猶深酷暑威。南土移來香漸減,北船亂後到應稀。逐臣最病文園渴,不及芳菲薦省圍。
《君山斷松歌》
神龍無首亦無尾,眼中突兀乃如此;無數凡才蔽日生,此松甘作負霜死;一夜淪波回洞庭,鱗甲皆作風霆嗚;拔地欲與較蟠爭,失水忽啄泥沙橫;錯立東軒豈天意,尺尋尚具干霄氣;不辭剪伐皮骨幹,但惜虛摧棟樑器;文章勝有豹皮存,膩理宛轉雲雷文;誰言半萎溝中斷,猶許浮槎問九閹。
古人耕且讀,所患豈在貧?過逸恐不堪,四體宜長勤。努力服田躊,挈壹勞吾人。連軒影一碧,風露吹衣新。今年幸有秋,得飽且共欣。盤藤塞古徑,頹梁欹微津。農隙各歸休,棺謳起東鄰。道遙懷葛天,粒我思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