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倉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轄街道

高倉鎮地處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中南城郊結合部,距離中心城區4千米,北臨高新技術開發區,南與研和鎮相連接。佔地面積65.7平方千米,轄高倉村、梁王壩村、桃源村、排山村、龍樹村等5個村民委員會,54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高倉街道地處紅塔區中南城郊結合部,位於東經102°27′~102°36′,北緯24°15′~24°24′。東與江川通海兩縣接壤,南與研和街道毗鄰,西與大營街街道相連,北與鳳凰街道為鄰。辦事處駐高倉社區昌仁路,北距紅塔區政府駐地4千米、距雲南省會昆明90千米。
自然概貌
高倉街道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從東到西可分三級階梯。最高海拔2072米,壩區海拔1638米,相對高差434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6千米,面積63.4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佔87.8%。

行政區劃


高倉街道轄高倉、梁王壩、桃源、排山、龍樹5個社區居委會,54個居民小組,26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408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694人,城鎮化率達90.1%;流動人口2387人。常住人口中:男性10623人,女性11071人。18歲以下的佔23.86%,18~35歲的佔23.5%,35~60歲的佔37.72%,60歲以上的佔14.92%。以漢族為主佔84.5%,彝族佔13.9%。2011年人口出生率11.4‰,死亡率5.98‰,人口自然增長率5.42‰。人口密度380人/平方千米。
2021年6月,玉溪市紅塔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高倉街道人口數為24230。

文化


鎮名追溯

高倉歷史上就是“名人名村”和商旅必經之路,豐富的歷史文化為今天高倉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注入了新的活力。高倉民間有“漢造古城唐蓋庵,元築王壩明建倉,南明宰相清出將”的傳說。早在漢代時,高倉就已是當時玉溪有名的大村莊,取名為“南古城”,又叫“昌人城”,是建城定居最早的古城池。到元代時,“梁王”甘麻剌在今梁王壩村委會一帶屯田、興修水利工程——梁王壩(今天仍留古壩遺址),是玉溪境內最早的水利工程設施。到明代時,古城的規模擴展到“大古城”、“小古城”,整個古城呈“回”字型,因駐軍在此建倉積糧,加之當時高姓人士居多,故更名為“高倉古城”,一直沿用至明清,后才改名為高倉。高倉是雲南歷史上“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坐落在今天高倉村十六村民小組的“龍家大院”,又稱“龍家大五間”,曾經是迤南“茶馬古道”上歷史足跡的遺址。據考證,這是“茶馬古道”經過紅塔區境內唯一的落腳點,現存的房子是清代晚期的土木結構建築,各種雕刻都體現了當年馬幫的風格。高倉又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從明到清,高倉雖為滇邊小村,人多不上千,但卻造就了“一相二將四進士,兩府八秀十二匾,文官過此要下轎,武官過此要下馬”。在歷代名人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明朝末年的雷耀龍。雷耀龍生於1602年,字伯麟,號石庵,高倉村人,詩文才望,精於書法,被當地老百姓尊稱為“雷國老”,17歲時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被崇禎皇帝器重,升至禮部尚書,晚年追隨“南明朝”永曆帝,封為翰林院大學士(相當於宰相職務),有“滇史第一高官”之稱,因此,高倉又有“宰相故里”之說。

文物古迹

鳳凰寺文星閣:位於高倉鎮排山村委會,距紅塔區中心城區8公里。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土木結構,重檐攢尖屋頂,兩樓一底,樓為戲台。底層左牆有《德重後裔》碑一塊。
《道德碑》:在高倉鎮龍樹村委會李井村,碑高0.46米,寬0.71米,長方形,共刻有430個字。碑文系楷書體,陰刻,道德碑刻於道光已亥年(公元1839年),是李井村老幼同立的村規民約。共擬了6條。主要提倡全村各姓須和睦相處,患難相顧。碑貌完好。

經濟


經濟概況

2011年,高倉街道產業結構由1992年的26.5︰70.2︰3.3調整為9.4:51.7:38.9。2011年,全街道農村經濟總收入26.65億元,比1978年增長93980.8%,其中非農經濟24.14億元,佔90.6%。財政總收入6946.7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24.2萬元;財政支出1476.5萬元。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918.5萬元。

第一產業

歷史上,高倉街道是紅塔區的一個典型農業主產區,1978年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283.2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17.42萬元,佔76.8%;非農經濟收入65.83萬元,僅佔23.2%。1993年、1998年、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分別突破1.2億元、10.02億元、12.45億元,其中非農經濟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的比重由1987年的51.7%上升為2006年的91%。
2007年來,高倉街道根據市區生態城市框架和區域功能定位,結合高倉實際築巢引鳳,農業以“煙、畜、花”為主導,各類合作組織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因境內土地肥沃,耕作技術精良,適應農、林、牧、花等多種生產,是較早發展花卉產業的鄉鎮之一。逐步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路子,重點發展烤煙、花卉、無公害蔬菜和畜產品。先後引進滿天星、七彩科技、繽紛園藝、恆鑫、百信、香港卉豐等13家龍頭花卉公司,從事花卉生產、加工及銷售,生產溫帶鮮切花、盆花、盆景、綠化種苗、種球種苗,產品遠銷香港、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城市。同時引進百信百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建成紅山標準化養殖園區、田房DLY仔豬生產基地。龍樹蔬菜、林果等專業合作組織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2011年,耕地面積10518畝,人均耕地0.48畝,農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217.4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29637萬元。糧食總產453.56萬千克,人均209千克,其中:水稻單產594千克∕畝。烤煙面積4850畝,總產量79.9萬千克,上等煙佔67.9%,交售收入1485萬元。花卉面積2452畝次,品種有非洲菊、玫瑰等。蔬菜面積4333畝次,品種有韭菜、辣椒、蘿蔔等。糧經作物比例由1978年的76.99︰23.01調整為2011年的33.15︰66.85。畜牧業生產以豬、家禽為主。年內出欄生豬7.71萬頭、家禽111.79萬隻,蛋產量287.22萬千克,實現畜牧產值19908萬元。

二三產業

高倉街道
高倉街道
早在清代初期就有桃源村杜倫創辦手工造紙作坊。改革開放以來,高倉街道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高倉造紙廠、標件廠、羽絨服廠、香料廠、溶劑廠相繼出現。進入21世紀后,在鞏固和發展以“精細化工、糧食深加工、造紙為龍頭的工業園區”同時,充分利用被命名為省級鄉鎮企業園區的優勢,逐步形成精細化工、醫藥、造紙、食品加工企業為骨幹的工業生產格局。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5.83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32996萬元。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玉溪市溶劑廠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技術中心。香料廠積極開發新產品出口創匯
第三產業以農產品批發、汽車及配件銷售、物流運輸為主體,逐步形成高倉農產品物流中心,桃源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園區,倉儲物流運輸區,五金、建材、汽配、汽車銷售大型專業商貿城等多行業發展園區。2011年,第三產業總收入99763萬元,批發零售總額10669萬元。

社會


科教文衛

高倉鎮共有小學5所(其中:中心小學1所,完小4所。),中學1所,幼兒園1所。高倉中心小學始建於1914年12月,現佔地5734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4500平方米。有教職工37人,有15個教學班583名學生;梁王壩小學始建於1964年9月,現佔地10000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3476平方米。有教職工22人,有12個教學班466名學生;桃源小學始建於1929年9月,現佔地5427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3111平方米。有教職工24人,有12個教學班493名學生;排山小學始建於1954年9月,現佔地5480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2218平方米。有教職工13人,有7個教學班270名學生;龍樹小學始建於1950年9月佔地13334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3447平方米。有教職工20人,有7個教學班228名學生。
高倉中心幼兒園始建於1997年9月,現佔地3607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2714平方米。有教職工40人,有9個教學班310名幼兒。
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情況:高倉鎮共有文化活動室23個,群眾性文藝活動隊伍34支,文藝隊員農閑時節自娛自樂,春節、元宵節、“米線節”及其它盛大的活動,各文藝隊都會演齣節目,為節日增添喜慶氛圍。節目內容主要以歌頌黨的領導,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和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
高倉鎮有1個衛生院,5個衛生所,衛生院職工25人、鄉村醫生17人。2006年末,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5‰,計劃生育率100%,農業人口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371戶。

社會保障

一是做好民政各項工作,關注農村弱勢群體,高度重視救災救濟、城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戶供養、退伍軍人優撫安置,關心老年人生活,發展殘疾人事業;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社會保險覆蓋面,把中小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險範疇,積極組織民房、災害統保,2006年末,全鎮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071人、工傷保險787人;三是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工作,完成了勞動力資源調查登記,建立了8883名16至50周歲農村勞動力資料庫,按照“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運作機制,舉辦培訓班7期,培訓人數570人,實現就業轉移465人,並成功跨區域輸出勞動力。四是積極動員社會成員,發揚精神,積極開展扶貧助困活動,發展農村慈善事業。

基礎設施

高倉街道
高倉街道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先後建成玉溪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桃源紅山標準化生豬養殖園區,大規模地進行農田水利新建和改造工程,2006年年末,全鎮水利化程度達88.3%,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山區土地整治和煙水配套工程、鳳凰水庫除險加固擴容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項目,積極建設“民心工程”,累計完成坡改梯3500畝、小水窖1217口、沼氣池363口。小城鎮建設,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規劃”的原則,邁出了高倉特色城鎮建設的新步伐,完成了明珠路高倉集鎮段建設,基本形成了以明珠路、東風南路、撫仙路三條南北縱向道路為主,城鎮4、5、6號三條東西橫向道路為輔的道路網路。完成了大紅坡至龍樹三家村的道路建設,實現了全鎮五個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新建桃源、排山集貿市場,投資1318萬元的高倉農產品批發市場於2007年初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