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子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子,漢語常用字,讀音zǐ或zi,最早見於甲骨文。

基本含義:嬰兒。

引申含義:引申指兒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女兒、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還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結果實等含義。

子的常用組詞為子女、子孫、子嗣。包含子的常用成語為子丑寅卯。

基本釋義


子 zǐ ㄗˇ
● ●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女。~孫。~嗣。~弟(後輩人,年輕人)。 
● ●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瓜~兒。~實。 
● ● 動物的卵:魚~。蠶~。 
● ● 幼小的,小的:~雞。~畜。~城。 
● ●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彈(dàn )。棋~兒。 
● ● 與「母」相對:~金(利息)。~母扣。~音(輔音)。 
● ● 對人的稱呼:男~。妻~。士~(讀書人)。舟~(船夫)。才~。 
● ● 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先秦諸~。 
● ● 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 ● 用於計時:~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夜(深夜)。 
● ●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 ● 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后,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亂~。胖~。 
● ● 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敲了兩下~門。 
● ● 姓。

詳細釋義


子 zǐ
〈名〉
● ●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嬰兒)
● ● 同本義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几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廣韻
居然生子。——《詩·大雅·生民》
子也者,親之後也。——《禮記•哀公問》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義》
子者,父之陰也。——《漢書•杜欽傳》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荀子》
● ● 又如:子衣(小兒的胎衣)
● ● 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 ● 又
有子存焉。
● ● 又
● ● 又
孫又生子。
子墨衰絰。(晉襄公的喪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晉襄公。墨,動詞,染黑。衰,通縗,喪服,粗麻布做成。絰,頭巾和腰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 ● 又如:子黨(兒女輩);子道(兒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範);子姓(泛指子孫,後輩);子輩(兒女)
● ● 今則專指兒子,即某人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 [son]
無子,有女二人。——唐· 陳玄祐《離魂記》
● ● 又如:子姪(本指子與姪。後用以通稱晚輩);子胤(子息,後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兒子的賓客)
● ● 子孫 [descendant]
● ● 通常指晚輩直系或旁系血親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執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論》
● ● 系另一人或一個共同世系的後裔;後代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石崇《王昭君辭》
● ● 人的通稱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 ● 又如:樵子;舟子;子馬(人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稱);孤子(年少死了父親的人);才子(特別具有才華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輩);內子(內人,即妻子);夫子(舊時對學者的稱呼;舊時學生稱老師);孝子(對父母十分孝順的人);遊子(離鄉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
● ●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趙彥衛《雲麓漫鈔》
● ●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man]
子年少。——晉· 干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 ●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master]
子曰:學而時習之。——《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 ● 又
子墨子解帶為城。
● ●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 ●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子日困敦。——《爾雅
● ● 用以紀月,即農曆十一月
子,又以紀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
● ● 用以紀日
不辟子卯。——《儀禮•士喪禮》
● ● 用以紀時,即夜半十一時至一時
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西遊記》
● ● 又如:子夜
● ● 專指女兒 [daughter]
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詩·大雅·大明》。毛傳:「長子,長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雲之外。—— 明· 陳與郊《文姬入塞》
● ● 又如:子媳(女媳)
● ●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為對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 ● 姓
詞性變化
子 zǐ
〈形〉
● ● 小 [small]
時大武軍子將 郝靈荃奉使在 突厥。——《資治通鑒•唐紀》
● ● 又如:子將(小將);子舍(小房);子閂(小門閂);子牆(院落內部的小牆);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
● ●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 ● 幼小 [young]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 曹操《四時食制》
● ● 又如:子鴨(幼鴨,嫩鴨);子雞(小而嫩的雞)
● ● 屬於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子 zǐ
〈動〉
● ● 通「慈」( cí)。愛;尤指像對子女一樣地愛護 [love]
天迪從子保。——《書·召誥》。王引之雲:「子,當讀為慈。」
子以愛之。——《禮記•緇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論》
● ● 又如:子諒(慈愛誠信);子惠(惠愛百姓);子育(撫愛養育如己子)
● ● 收養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齊女子之,立為太子。——《史記•衛康叔世家》
● ● 結果實 [bear fruit]
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齊民要術•種李》注
● ● 盡兒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子 zǐ
〈副〉
● ● 表示限制,相當於「只」 [only]
睡不穩,子倚著個鮫綃枕頭兒盹。——《西廂記諸宮調
也子強如你,但衣食。——《劉知遠諸官調·正宮錦·纏道》
子喝一聲,那時唬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 ●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子 zǐ
<連>
● ● 相當於「雖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猶兀自萬夫難敵。——楊梓《敬德不服老》
● ● 又如:有子有(有雖然是有;雖則有)
子 zǐ
〈代〉
● ● 你——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 [you]
陳亢問於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論語》
● ● 另見 zi
基本詞義
子 zì
〈助〉
● ● 構詞後綴。
● ● 加在名詞后。如:房子;車子
● ● 加在動詞或形容詞詞素后。如;胖子;瘦子;墊子
● ● 個別量詞後綴
● ● 另見 zǐ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客家話:[陸豐腔] zih3 [梅縣腔] zii3 [寶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陸豐腔] zih3 [沙頭角腔] zu3 [東莞腔] zu3 [客語拼音字彙] zi3 [台灣四縣腔] zih3
粵語:zi2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ʔslɯʔ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即里上聲三等開口上六止tsitsĭətsiətsietsɨtsɨtsɨzi3cixziio子息環濟要略曰子猶孳也孳恤下之稱也亦辰名爾雅雲太歳在子曰困敦又殷姓又漢複姓十一氏左傳鄭大夫子人[氏/九]魯大夫子服氏子家羈莊子有子桑扈皇子吿敖何氏姓苑有子乾子仲子工子革子臧子師等氏即里切八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ꡒꡜꡞdzʰitsɿ上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支思開支思上聲開口呼tsɿ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祖似二紙上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十六師史四陰上子嗣子息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有德者稱之曰君子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個子、梅子、屋子、沙子、點子、面子、胖子、日子、樣子、兒子

相關成語

豚兒犬子、紈褲子弟、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烏有子虛、啞子得夢

近反義詞


反義詞

女、母、父

漢字源流


子,象形字。
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子”字有三系寫法:
第一系寫法(圖1、圖2、圖3)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像生有發的胎兒頭顱及兩脛,后或省簡其發,或於頭部標記其囟;該字至西周時期(圖4)形體稍變,上肢為襁褓包裹,其後形體稍訛,至《說文解字》中籀文(圖6)則在字下加一符號,許慎解為“幾”,謂“籀文子,囟有發,臂、脛在几上”。
第二系寫法(圖7),上部像幼兒頭髮、頭顱及兩臂,下部像兩並的兩脛,后演變為《說文解字》古文中的“子”字(圖8)。
第三系寫法(圖A)是根據“襁褓嬰兒”的形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字,但已完全線條化了:兩手連成一斜短橫;身和下肢已簡化成一條稍斜的垂線;強調了嬰兒頭大的特點,但因為是以利器在堅硬的龜甲獸骨上鍥刻,不易刻弧線,所以“子”字的頭部便成方形了。周前金文中的“子”字(圖B)是實化的,就像“襁褓嬰兒”一樣;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子”字(圖C)的頭部輪廓化,上肢和軀體已瘦化為線條了。以此為基文發展成秦代小篆中的“子”字(圖D)。隨著發展,漢隸中“子”字(圖E)的形體起了很大的訛變:“子”字的頭部變成三角形了,兩隻小手平伸,變成一橫了,軀體和下肢變成彎豎。楷書中的“子”字(圖F)便是由此衍化而來的。
字義上,“子”字的本義為“嬰兒”,引申指“兒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等,又泛指“臣民”等,還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結果實”、“幼小”等含義。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第十四下】【子部】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為偁。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並也。)即里切。
㜽,古文子,從巛,象髪也。
?,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

說文解字注

【卷十四】【子部】
子,十一月,昜(陽)氣動,萬物滋。
段玉裁註:《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於下也。”《律曆志》曰:“孶萌於子。”
人㠯(以)為偁。
段玉裁註:人,各本訛“入”,今正。此與以朋為朋攩、以韋為皮韋、以烏為烏呼、以來為行來、以西為東西一例。凡言以為者,皆許君發明六書叚(假)借之法。子本“陽氣動,萬物滋”之偁。萬物莫靈於人,故因叚(假)藉以為人之偁。
象形。
段玉裁註: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與手足之形也。
即里切。
段玉裁註:一部。
凡子之屬皆從子。
㜽,古文子,從巛,象發也。
段玉裁註:象發與?同意。
?,籒文子,?(囟)有發,
段玉裁註:巛也。
臂、
段玉裁註:北也。
段玉裁註:人也。
在几上也。
段玉裁註:【木部】曰:“牀(床)者,安身之幾坐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子
《唐韻》:即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並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為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為稱。”
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眾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女子亦稱子。《禮記·曲禮》:夫人自稱曰婢子。
又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注》: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注》:令子出就婦家為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爾雅·釋歲》: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曆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括地誌》: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為趙邑,屬上黨。
又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為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葉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葉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慎《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子

書寫演示

子

各體書法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