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奏鳴曲

貝多芬創作鋼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於1798-1799年初創作的,該作品闡述了貝多芬二十八、九歲時對於生活的記錄。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範————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創作背景


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作於1797年至1798年。貝多芬將該曲題獻給他的朋友李希諾夫斯基伯爵,並於1799年由維也納的艾德爾社初次出版。李希諾夫斯基是一位音樂愛好者,貝多芬從1794年至1796年間曾住在他的家中。伯爵十分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曾多次贈其年金和弦樂器,可以說是貝多芬的第一個保護人和朋友。
標題中的“悲愴”,是“Pathétique”的譯文,從中文的字面上看,是悲劇性的,或是敘述悲痛命運的。其實不盡然,“Pathétique”有兩重含義,一個是“悲痛的”,另一個是“激動的”。只強調悲痛的一面是不全面的。從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的音樂中,也可以看到,序奏是悲壯的,快板樂章是激動的。關鍵是,如何理解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關於"悲愴"這個辭彙,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愴”的譜子時,發現譜子的開始處只記著Grave——重板,音樂中更多的是英雄氣概而非“悲愴”。而在聽到肯普夫、施納貝爾、巴克豪斯、巴倫波伊姆等人演奏的這首樂曲錄音時,我就更想探究這首氣勢磅礴的奏鳴曲何以會有一個與其音樂精神並不很符合的名字了。原來,這個形容詞是貝多芬自己寫上去的。在這首作於1798—1799年間的標號為op.13的鋼琴奏鳴曲初版扉頁上,貝多芬寫著“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愴大奏鳴曲)。在他的32部鋼琴奏鳴曲中,只有這一部和op.81a“告別”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標題的。二十八、九歲的貝多芬,正值青春年華,事業蒸蒸曰上,為什麼要寫上這麼一個標題呢?羅曼·羅蘭在他著名的《貝多芬傳》中回答了我的疑問:
“……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後就永遠不再退隱。1796年至1800年間,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1801年,貝多芬在給韋該勒的信上寫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干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里,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 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愴”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共同的“青春的哀傷感”。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確實,在歌德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莫扎特g小調第40交響曲中,都瀰漫著類似的情緒。但貝多芬畢竟有其獨特的個性,實際上,他的作品中瀰漫著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瀰漫著一種對無限、對理想的渴望。他已經超越了自己的肉體上和生活中的種種痛苦、恐懼、忍讓、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華。正如E·T·A·霍夫曼所說:“人的心在塵世之物中感悟超塵世之物。”
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覺到了悲愴,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將這些寫進了這部奏鳴曲,用音樂把我們帶出生命的軀殼,導向那無垠的精神疆域,向我們的靈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國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類釀製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熱狂“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
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純美麗的花朵,獻給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類的英雄,人類的普羅米修斯

鑒賞評價


題目“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和抗爭,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音樂典範——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音樂鑒賞》評)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


【樂曲鑒賞】
第一樂章是宏偉的奏鳴曲式。極緩板,轉輝煌的快板,c小調。開頭是一段相當長的充滿悲愴情緒的極緩板,後轉為快板,依舊悲愴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絲堅定。重板的引子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雄辯的語調具有巨人的氣概,絕無兒女情長似的纏綿悱惻,對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
第二樂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調,2/4拍子。溫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無詞歌。本樂章的主題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現代輕音樂隊改編為輕音樂曲,成為通俗音樂中的精品。貝多芬對生命、對人類的愛就像阿波羅的陽光一樣,明澈地閃耀在每一個音符上。那部韓劇“愛有天意”中女孩子在學校作鋼琴獨奏時演奏的就是“悲愴”的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是迴旋奏鳴曲式,快板,c小調,2/2拍子。樂章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動機有相通之處,優美的旋律中帶有欠穩定的游移情緒,似乎處於一種徘徊不定的心態之中。一開頭便是如雨珠傾瀉而下的連奏,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歡笑的背後,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大調的副部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的不穩定。插部以一種宣言式的堅定語調錶達了真正堅強穩定的意志。這個樂章的好幾個段落都有貝多芬慣用的“簽名式”結尾,讓人領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瀟灑。

演奏技巧


觸鍵方法
第一樂章展現了貝多芬熱情的態度,以及輕快的姿態。因此整個樂章的觸鍵應是強烈集中輕快的。例如自第90小節起,切分音形態的主題熱情洋溢,彈時應集中所有的音。第84 小節起的漸強,需要突出第一個跳音。第114至121小節演奏時要有歌唱性。第126至131小節不要漸慢,最後一個音延長,然後在TempoⅠ回到早先的速度。
第二樂章是如歌的慢板,整個樂章的觸鍵是柔和、舒緩的。第三樂章快板的迴旋曲,整個樂章的觸鍵方法跟第一樂章類似,也是非常集中輕快的。彈奏時注意開頭一小節是弱的三個跳音,然後到第 4 小節左手低音的 C-B-降 A 的旋律線,很容易被忽略,彈奏時要特別注意。到 第19 小節的 fp,由於前面一小節有一拍半的休止空間,這裡應彈得很沉。
力度處理
第一樂章整體非常有力,但不同地方的f應有不同的彈奏處理方式。例如從12 小節開始右手的主題需要一氣呵成,不要太斷,由弱漸強。第28 小節的 sf 是在 p 中的sf,左手以持續的感覺彈出便可以有 sf的效果。從第46 小節開始的4個sf要像下台階一樣漸弱,然後到 50小節的p 。
第二樂章整體舒緩、力度弱,所以彈奏時要注意區分p和pp。第50 小節的漸強之前是 pp,在第51小節中再度出現的主題,由於內聲伴有三連音,顯得格外寂靜。內聲的處理要很用心,第66 小節起進入 pp。第67-69 小節是最後的感情起伏,這時彈奏的音色非常重要。隨後的三個 pf 也包括在內,全部是 p的感覺,儘管還在閃爍、搖曳,但火焰逐漸變小,最後在 pp 中消失。
第三樂章回到快板之後,力度也從第二樂章由弱變強,而且還要表現出各個位置的 f,尤其是 ff 出現的位置。例如,從第171 小節開始,要激烈地朝末尾推進,緊張感需要有所呈現。尤其是加在第185小節的ff,要一直保持到第188 小節。隨後,進入189 小節的p中。從第 198小節到201小節的ff,是該樂章的高潮。最後的 ff,要用稍寬廣的感覺彈奏。

藝術特色


總體構思
該作是貝多芬幾首自己加標題的奏鳴曲中的第一首,他把它稱之為“大奏鳴曲悲愴”,以示他對這首樂曲的重視程度。只要仔細研究樂譜,就可以十分明確貝多芬的用意。這是他在和命運的第一次交鋒中表明對惡運的態度。這一主題思想在他以後的諸多作品中,被再三地加以發展。
調性特點
調性方面,該作採用的創作技法具有獨創性。在頻繁交替大小調的過程中,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更加細緻;而頻繁變換調性這一點,也將浪漫氣息敏感地展現了出來。在浪漫主義鋼琴奏鳴曲中,這種技法的運用非常新穎,也是作品創作的特點之一。第一樂章具有一定的悲劇色彩,這種情感色彩也是通過變換大小調的方式予以展現。頻繁交替的大小調使音樂的震撼力更加強烈,也把聽眾帶入了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品的悲愴。但貝多芬在創作時並未滿足於此,在樂曲結束之時,他又將音樂的調性回歸,此時在優雅、莊重與激昂中又加入了浪漫氣息。
和聲特點
和聲方面,貝多芬也通過該作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等音轉調的方式在作品中多次運用,這一做法所展現的效果不同尋常。例如在第一樂章中,音樂在陳述時採用的是 g 小調,之後突出轉為 e 小調,這種等音轉換是通過減七和弦的方式實現的,此時所表達的氣氛在悲劇成分中增加了衝突的激烈性。除了等音和弦的轉換音調以外,貝多芬在渲染音樂時還運用了很多不協和音來實現悲愴情緒的渲染。例如,作品開篇時,和音部分所採用的小二度就是極不和諧的和聲。這種做法,使音樂的表現力更加膨脹。
節奏特點
節奏方面,貝多芬在創作該作時也體現了獨創性。頻繁變換的節奏使該作表達的音樂動力更加強大。例如在第一樂章的第10小節時,半音階急劇下降的用法,與前面的引子產生鮮明的對比。前面的引子節奏緩慢而沉著,之後的半音階如同激流一般,音樂在此時突破了陰沉的情感色彩,實現了新的突破。在第一樂章即將結束時,節奏中突然進入快板節奏,使此時的氣勢如同暴風雨一般激情而興奮。此外,動力性和不平衡感還通過切分、休止與附點等形式凸顯出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