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
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
十八重溪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距福州約20公里的閩侯縣南通鎮境內,發源於縣南古崖山尾東麓,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以發育在火山岩基礎上的自然山水景觀為主體,以峽谷瀑布、奇峰怪石為主要景觀。
流域面積約62平方公里,其間水平長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條,取名“十八”,形容其多。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典型的季節河、成群的野生彌猴為該景區的三大特色。景區內水系發達,幹流長約10.8公里,河寬5至40米,水深127;0.5至3米。溪流兩岸生長著茂密的常綠闊葉林、次生灌木林,有娃娃魚、桫欏樹等國家一類保護動植物,林中常有彌猴成群出沒。
十八重溪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距316國道、324國道連接線僅8公里,離福銀高速公路江口立交口只有9公里,從福州出發,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風景區。十八重溪1988年開始開發並對外開放,1992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1月被國務院審定列為第五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陳襄故居坐落於古城村東象山西麓,坐東朝西,十八重溪之水繞經門前急轉西流而注入大樟溪。厝前有被當地人稱為“官帽”、“金印”的二塊奇岩分列左右。站在故居遺址上,極目西望,透過形似橫案的蒼翠山峰,依稀可見山在雲中,雲處山間的鄉間美景。故居原貌現雖無從說起。徐《過陳先生故居》詩云:“曾從冊府見遺書,立馬西風問故居。草沒龜趺眠石闕,屋頹鴟吻易門閭。英靈像設塵埃里,零落孫枝喪亂余。猶剩半山台榭勝,只今猿鳥哭荒墟。”據《閩都記》記載,里宅后闢作陳襄祠,祀宋龍圖陳襄。宋時像設屏風猶存,遺裔托跡耕樵。現宅祠殘存石基及土牆。
十八重溪古迹星羅棋布,枚不勝舉,如始建於唐代的安德院、宋狀元陳賞墓、明清時期船塢遺址、明教授林憲宅等,均為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位於閩侯縣南通鎮古靈(又稱古城)村,面積52.5平方公里,因其逶迤曲折十八轉而得名。它是以獨特的火山岩地貌為觀賞面,包括幽谷、奇峰、危崖、怪石、飛瀑、深灘、異洞等類型,集絕、妙、秀於一身。千峰奇峻,隘谷陡壁,鬼斧神工;岩壑洞天,飛瀑流泉,景緻幽藑;樹木葳蕤,色黛林青,異彩紛呈;有“閩中山水稱古靈”之譽。
十八重溪位於距福州市區20多公里的閩侯縣南通鎮,因有十八條支流而得名。景區內旅遊資源異常豐富,堪稱閩中奇景,它融奇峰、幽谷、危崖、瀑布、深潭、異洞、怪石為一體,天然渾樸,野趣橫生,景區內有勝景百餘處,最著名的當屬十八重溪十八佳景。青雲山位於永泰縣南13公里處,主峰海拔1130米,方圓50平方公里,攬9座千米雄峰,有9條溪流穿梭於峽谷之間。宋時蕭國梁在山中苦讀,后狀元及第,青雲直上,成為永泰第一狀元,故稱該山為“青雲山”。景區內有數百個勝景,峰迴路轉,移步換景,令人嘆為觀止。
十八重溪
溪流兩岸生長著茂密的常綠闊葉林、次生灌木林,有娃娃魚、桫欏樹等國家一類保護動植物,林中常有彌猴成群出沒。明代十八重溪的山水風光聞名福州地區,天乙岩、雲灣渡、月山崖、安德泉、贊公房、碧玉潭、落鏡橋、小天台、蟠龍石、逗雲寺等古靈十景曾吸引文人騷客流連其間,留下了不少讚美的題詠。
十八重溪因有十八條支流而得名,整個景區自然風光奇特,火山岩形成似丹霞、似熔岩的地形、地貌,山峰峻峭險拔、澗壑幽深、山重水複,彩雲疊嶂,美不勝收。奇特的火山岩地貌,潔凈的季節河和野生獼猴為景區的三大特點,是人們回歸大自然返璞歸真,欣賞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世外桃源。景區里有一座古靈山,山中多奇峰峻拔,如""文筆峰"",又稱""古靈席帽山"",就像一支擎天巨筆,摩雲插天。
遊客一般從三、四重溪開始遊覽。四重溪又稱風光岩,附近的皇冠峰肅穆挺拔,峰下有一高8米的獨峰斜立,象探身招呼客人的侍者,人稱“侍者峰”。五重溪又稱黃坑口,主要景點有石人、石馬、石風帆等。石風帆是在幹流河道中殘留的一塊巨石,高出水面5.2米。六重溪、七重溪有鴛鴦洞、流紋岩、三層岩等景點。
八重溪的龍潭、知音瀑布等都很出名。龍潭水面約100×127;平方米,水深10餘米,潭中山峰倒影,風景秀美。知音瀑布是當地大小12個瀑布的代表,瀑高40多米,寬10多米,豐水時甚為壯觀。八重溪與九重溪間為寬40米的溪流所隔,有竹筏過渡。十三重溪以下人跡罕至。
古靈城址,在南通鎮古靈村南約2公里處的坪地上。遺址三面環山,南依古靈山,東西被象山、獅山、豹山、虎山和龍山、尖峰山所夾峙。有的當地老人少時還看到土築的殘垣斷壁。民間傳說,閩越王無諸先在這裡築造城牆,后聽堪輿先生遊說,把古靈的溪水和福州新店的河水拿來稱秤比重,結果是新店河水比古靈溪水重,於是無諸放棄正在築造的古靈城牆,轉而建造新店古城。傳說歸傳說,但要揭開古靈城址的神秘面紗,尚待考古發掘。北宋理學家陳襄《古城》有“蘆葦蕭疏天氣清,水含山色照重城”之詩句,便是宋時此地寫照。
古靈王廟,在南通鎮古靈村西北約2公里的福頂山,十八重溪之水蜿蜒經此流入大樟溪。福頂山又稱蛇山、龍頭山,在十八重溪最北端,與龜山隔溪對峙,當地人有“龜蛇把口”之說。據明《閩都記》載:“古靈廟,在福頂山上,其神曰正佑王,名姓無考。唐天祐三年(906年),始降靈於義興社,后遷吳嶼,復徙今所。每歲孟春,鄉人祈福,祀事甚虔。故以福頂名其山。”宋政和八年(1118年)賜額“昭惠”。紹興十九年(1149年),封“普濟侯”,二十九年(1159年)加“威顯”,乾道三年(1167年)復加“靈應”。廟歷經滄桑,屢廢屢興。現存廟宇為1996年重修,臨溪枕山,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前後三進。依次建築有戲台、鐘鼓樓、過雨亭、中殿、後殿等,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1998年,筆者在廟北側牆邊發現一塊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碑,文曰:“蓋聞惟我正佑王當皇漢受命之日,垂開閩佐輔之功,白馬黃衣,威標千古,清緗誥贈,敕封九重,英靈赫濯,所以享祀千古,”碑長1.5米,寬0.6米。從碑文可知,廟所奉祀的古靈王乃閩越王無諸,這是否與古城址有關,亦待進一步考證。明謝肇淛游《古靈廟》有詩曰:“松煙十里翠冥冥,立馬斜陽問古靈。香篆半隨樵火炷,廟門高對石岩扃。潮通荻浦千重白,路繞瓜山萬迭青。洞口雲封人不到,漁歌遙隔蓼花汀。”
靈隱寺,在古城村南溪東。明王應山《閩都記》載:“在八都古靈。唐咸通二年(861年)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建。靈隱洞,宋嘉祐中建。”寺現存大殿為清代建築,坐東朝西,面闊五間,二進布局,穿斗式木構架,周圍以風火牆。大殿走廊前有一對瓜楞石柱,為宋代之物。明詩人林鴻《靈隱寺》詩曰:“靈隱知名剎,龍宮最上方。越山當戶翠,海樹到樓香。說法觀心妄,懸燈共夜長。浮生一何幸,乘此禮醫王。”傳說,北宋翰林大學士蔡襄有一次微服拜謁靈隱寺。遊玩中遇見一位樵夫,蔡襄問對方的姓名,樵夫應答叫“劉常”。蔡襄便開玩笑說:“牛肉可吃,牛角可吹,這‘牛腸’有什麼用處?”不想樵夫隨即應道:“菜籃能裝,菜盤能盛,這‘菜箱’是什麼東西?”一句話說得聽者面面相覷。彼此素不相識,而這樵夫竟能道破蔡襄的姓名,不能不叫人暗暗稱奇。
陳令圖墓,在古城村四重溪山麓,坐北朝南,面朝閩江、烏龍、大樟溪三江匯合處,俯瞰榕城三山。墓雙層土築,寬約10米,進約深15米,佔地面積150多平方米。墳前立有一塊花崗石墓碑,高1米,寬1.3米,上鐫刻“古靈皇宋客省大司空誥贈金紫光祿大夫令圖陳公,元配鮑氏封吳國夫人佳域,嘉慶辛酉年仲冬重修立”。陳令圖,字仲維,仕閩,官至尚書僕射、同平章事,封潁川郡開國伯,客省使,徙居古靈,為古靈陳氏始祖。陳襄乃令圖之曾孫。有人將令圖墓誤為陳襄墓。據《古靈陳氏族譜》記載,陳襄墓在江蘇省常州市宜興縣永定鄉蔣山之原。
1. 在福州市區乘坐138路到達羅洲村下車(票價2元),之後可乘坐當地的摩的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