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山鎮

柘山鎮

安丘市柘山鎮地處安丘市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56平方公里,轄55個行政村,總人口3.4萬,耕地面積5.9萬畝,林果面積4.27萬畝。該鎮以盛產花生、板栗、大豬、牛羊而著名,是安丘市西南山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柘山鎮在列。

鎮情概況


柘山鎮地理位置
柘山鎮地理位置
柘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地處山區丘陵地帶,總面積156平方公里,轄55個行政村,據該鎮政府網站顯示,該鎮有3.4萬口人,耕地面積5.9萬畝,林果面積4.27萬畝。
該鎮文化歷史悠久。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在此居住、採藥,境內有古齊長城文化遺址、老子廟、老子文化廣場等古今建築。綠色山貨齊全,柘山花生被國家農業部審批為“綠色食品”和“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該鎮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人們休閑、觀光、旅遊的好去處。
柘山鎮地處安丘市西南山區,多沙壤土,盛產板栗、花生、地瓜等,鐵礦、石灰石等礦產也非常豐富。全鎮有摘葯山、虎眉山、擂鼓山,柘家等大小山頭500餘座。全鎮5公里以上河流有古廟河、秋峪河、車庄河、薛家莊河、大雁河5條均屬季節性河流總流域面積156平方公里。境內有於家河水庫、李家溝水庫縣級中型水庫兩座。有辛莊子水庫、后馬時溝水庫、隋家河水庫、郭家秋峪水庫、東柿子園小型水庫5座大小塘壩35座。

沿革


柘山古稱“柘月”,因此山遍生珍惜樹種“柘樹”而得名,相傳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曾在柘家山中採藥故又稱“摘葯山”。1955年設柘山區,1958年成立柘山公社,1984年改設柘山鄉、車庄鄉,1996年柘山撤鄉設鎮。1997年,柘山鎮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大老子一村、大老子二村、大老子三村、小老子、磨山河、南丘家莊、北丘家莊、王家溝、彭家溝、翟家秋峪、岳家秋峪、譚家秋峪、郭家秋峪、夏家秋峪,辛莊子一村、辛莊子二村、辛莊子三村、張家屯、前馬時溝、后馬時溝、東古廟、西古廟、曹家河、何家溝、祝家莊、范家溝、閻家河、華家宅、邰家崖、任家旺、西柿子園、東柿子園、鳳凰溝33個行政村;車庄鄉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柳溝、北章庄、南章庄、董家車庄、隋家河、解家車庄、程家車庄、陳家車庄、金錢窪、槐抱榆、解家溝、北夏家溝、南夏家溝、大苑一村、大苑二村、大苑三村、大苑四村、薛家莊、朱家莊、李家溝、王家溝、興旺溝22個行政村。2000年,撤銷車庄鄉,併入柘山鎮。

所轄村代碼


370784118(55村):~201大老子一村 ~202大老子二村 ~203大老子三村 ~204小老子村 ~205磨山河村 ~206南丘庄村 ~207王家溝村 ~208彭家溝村 ~209夏秋峪村 ~210岳秋峪村 ~211翟家秋峪村 ~212譚秋峪村 ~213郭秋峪村 ~214辛莊子一村 ~215辛莊子二村 ~216辛莊子三村 ~217張家宅村 ~218前馬時溝村 ~219后馬時溝村 ~220東古廟村 ~221祝家莊村 ~222北丘庄村 ~223范家溝村 ~224西古廟村 ~225曹家河村 ~226何家溝村 ~227閆家河村 ~228華家宅村 ~229邰家崖村 ~230任家旺村 ~231西柿子園村 ~232東柿子園村 ~233鳳凰溝村 ~234柳溝村 ~235北章庄村 ~236南章庄村 ~237金錢窪村 ~238董家車庄村 ~239解家車庄村 ~240隋家河村 ~241程家車庄村 ~242陳家車庄村 ~243興旺溝村 ~244大苑一村 ~245大苑二村 ~246大苑三村 ~247大苑四村 ~248薛家莊村 ~249朱家莊村 ~250李家溝村 ~251槐抱榆村 ~252解家溝村 ~253北夏家溝村 ~254南夏家溝村 ~255南王家溝一村

經濟概況


柘山鎮
柘山鎮
柘家柘山鎮黨委、政府按照五年建成“板栗之鄉”的總體規劃,結合該鎮實際,及早制定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在全鎮範圍內開展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主戰場是源山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截至2000年,栽植各類乾鮮雜果80萬株,其中板栗70萬株,總治理面積10000畝,總投資1320萬元,投工110萬個,動用土石116萬立方米。確保從根本上解決水源不足問題,保證果品基地用水,該鎮在規劃區域內新建小型水庫2座,塘壩18座,攔水壩28座,飲水工程5處,截潛流2處,大口井2眼。同時配套道路建設,新修道路25公里,復修道路28公里。對已治理好的幾大流域查苗補苗,鞏固基地成果,確保發揮效益。

礦產資源


該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英石、石灰石、碎白雲母、鐵礦石、蛭石等,各種礦石品位高,礦藏豐富,有較為廣闊的開採前景。全鎮加工業和建築建材業有了較大的發展,截至2000年,有鎮村企業16家,1999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620萬元,銷售收入3745萬元。

農業產業化


花生、山貨和文化生態旅遊是柘山鎮三大特色產業。全鎮10萬畝耕地,8萬畝花生,花生品種多達50餘個,其中:富硒黑仁、紅仁、多仁、五彩、珍珠等幾個品種,是近幾年該鎮新引進的名優稀特品種,產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柘山花生”相繼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全鎮共發展具有較強帶動型花生加工企業30多家,各類中小型加工業戶500多家。該鎮被濰坊市確定為“花生標準化種植基地”。為了擴大花生對外影響力,該鎮建成了國內首個“中國花生博物館”。2011年,該鎮柘家貸又向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農業部申報了“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國家標準種植基地”,全力打造“中國花生第一鎮”。
柘山鎮農業生產
柘山鎮農業生產
柘山鎮位於安丘市西南部,地處山區丘陵地帶,總面積156平方公里,轄55個行政村,3.4萬口人,耕地面積5.9萬畝,林果面積4.27萬畝。柘山鎮黨委、政府按照五年建成“板栗之鄉”的總體規劃,結合本鎮實際,及早制定了今冬明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在全鎮範圍內開展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是源山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計劃栽植各類乾鮮雜果80萬株。該鎮以“兩河”(古廟河流域、秋峪河流域)四高農業和“兩線”(紅孔路沿線、老車路沿線)綜合經濟開發帶為主的經濟走廊建設已初具規模。大力發展了大棚草莓、脫毒土豆、優質芋頭、大姜、越夏西紅柿、出口大蔥、巴西旱稻、中藥材等高效農業。擴大了出口創匯基地和合同種植面積,增加了出口創匯產品種類。以擂鼓山、旺山、摘葯山、磨山四大流域為重點,大搞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1999年全鎮有蘋果、板栗、杏樹、櫻桃等乾鮮雜果生產基地8處。1999年果品總產量達到178萬公斤,收入320萬元。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生產格局。新開發的瓜蔞、黃芹、丹參等藥材生產和食用菌、花卉等創收、創稅、創匯農業已初具規模,成為增加群眾收入的新的致富項目。

山貨一條街


山貨一條街
山貨一條街
柘山鎮地處山東安丘市西南山區,與沂水縣山水相連。柘山的山貨歷史悠久,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在此採集藥材等山貨並定居,現仍留有“摘葯山”、“老子廟”、“老子村”等。柘山花生、板栗及小雜糧美名遠揚,2007年順利通過了國家有機食品安全認證。柘山花生面積大、質量優,被譽為“貢品”。基地面積8萬畝,輻射周邊一百萬畝;柘山的農家小笨雞、笨雞蛋、山蠍子、螞蚱、山蟹子、野兔等山珍更是名揚省內外;散養的牛、羊、驢以及春天的各種野菜、夏天的越夏西紅柿、山菇、山裡水庫中的野生浮哨魚都是原生態無公害綠色食品。
為了把現有的大量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柘山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山貨聚散地,增加當地農民收入,聚集人氣、商氣,加快推動全鎮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鎮黨委、政府決定在鎮區建設“山貨一條街”工程。1、統一規劃建設。山貨一條街位於鎮區東部紅孔路主幹線兩側、水利站以北、張家宅以南。第一期工程規劃建設高標準二層沿街樓房50處,其中起步區18處140間,每戶建設量不少於一處(上下8間)。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2、統一優惠政策。凡是到山貨一條街起步區上搞建設的業戶,鎮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每戶10萬元以內低息貸款,土地、建房辦將為其大開“綠燈”,減免相關費用,工商、稅務部門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給予最大優惠,其子女入學、入托給予優先照顧。3、統一開拓市場。鎮里成立山貨協會,並通過網站、電台、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大力向外推介,讓柘山的山貨走出山門,走向市場,增加群眾收入。形成規模之後,將審報市級、省級專業市場。4、搶抓機遇,投資興業。鎮區沿街場地資源是難得的有限資源。鼓勵搞山貨的業戶和準備搞山貨的業戶,抓住這次難得的機遇,到山貨一條街上投資建設。

特色畜牧業


波爾山羊
波爾山羊
波爾山羊原產於南非乾旱地區,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山羊品種。波爾山羊體質結實強壯,全身被毛白色,頭頰部為棕紅色,耳寬大下垂,體軀寬深渾圓,背寬平直,肌肉豐滿,公羊體形雄健,母羊外表清秀,性情溫順,易調教,群居性強,適合群牧和舍飼。柘山鎮自1998年引進該山羊品種,在廣大農村廣泛推廣養殖,波爾山羊耐粗飼,飼料利用率高,而且食性廣,善於登山,喜採食矮草和嫩枝,在荒山灌木叢中、荒漠地帶、山區陡坡、貧瘠草場均可放牧。農區的野生雜草、農作物秸稈和人工種植牧草都可以作為舍飼的飼料。故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又因為波爾山羊生長發育快,產肉性能好,羔羊出生時就重3~4千克,6月齡時重量達到30千克,9月齡公羔重為50~70千克,母羔為50~60千克,成年公羊可達90~110千克,母羊65~75千克。波爾山羊肉質鮮嫩,屠宰率高。再者,波爾山羊性成熟早,繁殖率高,利用年限長。一般6~7月成熟,且一年四季都能配種產羔。一般二年能產三胎,或三年產五胎。與當地羊相比較有明顯的優勢,飼養波爾山羊提高養養羊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文化建設


“老子文化”項目建設:柘山鎮本著發展和傳承“老子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老子文化”的社會歷史文化含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老子”不僅曾在此居住、採藥,生活過,而且其後裔在此立村,世代相傳,延續至今,現存遺址多處:如“老子廟”、“老子村”等。為此,柘山鎮黨委、政府開發摘葯山“老子文化”觀光旅遊項目,在摘葯山山下的“老子村”建設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老子”文化廣場,活躍當地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在柘山境內有秀麗挺拔、高聳入雲的“摘葯山”,登山東望,海天一線,當年,老子就是看好這塊風水寶地,便在山腰開挖一岩洞,定居下來,每日上山採集各種藥材,通過“海眼”,汲取東海龍宮之水,煉製成“老子仙丹”,廣散民間,為民祛病救災。後人為感念老子的恩德,稱老子為“老子爺”;老子居住的摘葯山為“老子爺山”,老子居住煉丹的山洞叫“老君洞”,老子由山洞到山頂的道路叫“李家巷”,老子採藥歇息的地方叫“李家頂”,山下李姓村即鎮駐地村就叫“老子村”。每年節假日、星期天都有不少遊人到此觀光旅遊,特別是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全國各地的遊人數達上千人到山頂老子廟前“燒香許願”,敬奉“老子爺”。自2000年以來,當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大搞封山育林綠化和道路建設,使摘葯山更綠、更秀美,公路也修到了摘葯山的半山腰。開發“老子文化”有利於把“老子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光大,促進當地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柘山又名老子,境內摘葯山聞名遐邇,相傳,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在此山寫成《道德經》上篇《道經》。摘葯山森林覆蓋率高,文化底蘊濃厚,良好的自然資源與悠久的歷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處難得的文化生態旅遊勝地。該鎮不斷深入開發和挖掘老子文化,2008年開工建設了老子文化廣場,2010年被評為“山東省十佳農村文化廣場”。2011年,又對老子文化廣場實施了擴建工程,新建了一座“壽聖園”,同年,老子文化廣場被認定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目前,柘山鎮摘葯山生態文化旅遊、柘山“三山四水游”、“薛家莊千年檀木林原生態游”已是小有名氣,每到周末、節假日,來自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生態建設


近幾年來,柘山鎮始終堅持“生態優勢更是發展優勢,抓綠化也是抓發展”的理念,發揚“一年四季不間斷、春夏秋冬四季栽”的愚公移山精神,每年圍繞摘葯山、城頂山、鞍子山、古廟河、秋峪河、車庄河以及薛家莊生態旅遊區適時進行大規模造林統干工程,年均造林200萬株。全鎮有林面積88.3公頃,其中防護林58.2公頃,用材林11.6公頃,經濟林18.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6.6%,形成了“環山綠化林場化、道路綠化林網化、河流綠化林帶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化新格局。

旅遊景點


齊長城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齊國為爭霸天下而修建的軍事巨防,它修建於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485年間,比秦長城早400餘年。齊長城橫亘于山東境內,西起黃河東岸的長清縣孝里鎮廣里村北,橫越泰沂山區,東至黃海西岸的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東北入海,途經18個縣市區,全長618,893米合1237.8里,遺址高在2米—5米間,寬在7米—15米間,現存遺址長度398,328米,佔總長度的64.36%。齊長城始建於春秋初期,完成於戰國,先後有19位齊王參與修建長城,分三段築建,先西段,以防魯、晉等國,再東段,以備楚,后中段,使整個長城連為一體。長城沿山脊修建,蜿蜓曲折,根據不同的地勢,或石塊壘築,或灰土夯築,或以沙石混築,或以陡崖為城,在崇山峻岭中,綿延逶迤,十分壯觀。安丘齊長城自西南與臨朐、沂水交界處太平山入境,沿與沂水分界線東行,至青石衚衕后完全進入市境內,然後向東轉南至浯河出境,與沂水複線的第二段相接,途經石門頂、石虎山、磨山、大車山、紫草山、城頂山、摘葯山等主要山峰,跨越75座山頭,全長46,550米,合93里多,現有遺址39,000米,佔總長度的83.7%,途經郚山、柘山、庵上、石埠子等鎮。長城沿山勢修建,沿線地質為玄武岩、火山岩、麻岩、粘土、砂土等,構築用料多就地取材,或石塊壘築,或沙土夯築,或以山體陡崖為城,兩側成堆的擂石、山寨遺跡和峰燧等依稀尚存。齊長城從太平山向東,沿與沂水邊界線至青石衚衕,長12,300米,除西太平山2,000米左右闢為農田外,均有遺址,沿山南崖走向,自西向東有烽火台遺址和山寨遺跡;至青石衚衕后,由東行轉東北行,穿越磨山、大車山、紫草山等山峰,至馬時溝村北山遺址連續不斷,長14,750米,平均寬度約12米,高約3.6米;從馬時溝村北向東南轉西南再轉南,穿越北河水庫、懸崮山、峰山、城頂山、擱燈山、鐘樓頂、摘葯山、虎崖等山峰,至浯河有遺址,長19,500米,遺址平均寬度約11米,高約3米,峰山頂有城堡遺址,據訪,為清代鄉民為防捻軍修建的“圍子牆”;城頂山西南有雙面牆體,寬約5.5米,高約2.5米,山上關隘被拆除。城頂山遺址上,1943年國民黨五十一軍軍長於學忠率部在此與日寇血戰,修建的戰壕、指揮所掩體等依然尚存,有的地段借用牆基加高加厚加固十分明顯。摘葯山東山腳有雙面牆體,寬約7米,高約3米,虎崖南山腳至浯河約1400米的遺址被闢為農田,已無牆基蹤跡。
有關齊長城的史料記載及安丘段修築的大致時間,《竹書紀年》載:“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齊築防以為長城,齊宣王時,復向東修至海濱。”《齊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明萬曆安丘縣誌》載:“八十里(縣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長城嶺。”又載:“古長城,一名長城嶺,在太平山上。”清光緒《臨朐縣誌》載:“長城在大峴山上,沿溝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陽山鳳凰嶺,東隨大弁山入安丘界。”據史載考,安丘段齊長城應屬東段長城,應是在齊宣王以後修建的。安丘段齊長城的重要特徵為一複線長城,是齊長城三條複線中最長的一條。這條複線長城,自臨朐與沂水交界處脖根腿南山與主線長城分離,自東北行至臨安丘交界處太平山,進入安丘境內,沿主要山峰東行南折過浯水,達安丘與沂水交界處卧牛城,進入沂水境內,沿沂莒邊界南行至三楞山與南部長城主線會合,全長63,890米。安丘齊長城沿線文物古迹眾多,獨具特色,有城頂山南麓的公冶長書院,有城頂山東麓的庵上石坊,有摘葯山南麓的齊召忽墓等等。安丘齊長城沿線還有許多美妙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如大車山下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摘葯山上老子廟的傳說;城頂山下公冶長識鳥語的傳說;擂鼓山上關羽“試刀石”的傳說等。安丘齊長城遺址的城頂山段和大車山段,因植被茂密,樹木蔥鬱,蒼松怪石,風景秀麗,正在建成旅遊開發區。城頂山為安丘境內歷史文化名山,海拔429米,因山頂有齊長城和山南麓有公冶長書院,又稱齊城山和書院山。大車山,相傳齊國修建長城時,有位大夫乘車前往視察,行至該處山嶺時,車輛損毀,棄之山下,故取名大車山,現已建成五龍山風景區,因該段山勢五脈相擁,巧似五條龍相聚首,建風景區時,便以五龍山命名。齊長城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是山東人民的驕傲與自豪,它與萬里長城同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徵。齊長城是山東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一項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象一條巨龍橫卧在齊魯大地上,將黃河、泰山、大海連為一體,成為神州大地上一項獨特的文化景觀,歲月蒼桑,時光荏苒,現在它雖然只剩下殘牆斷垣,但山東人民建造的齊長城是不朽的。2001年6月,齊長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會事業


該鎮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截至2000年,擁有鎮中心衛生院1處,床位40多張;鎮村一體化網點13處。廣泛推行便民利民服務,實行了服務承諾制。醫療衛生設施和工作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不斷提高。2000年該鎮在校中學生1513人,小學生2454人,在校學生鞏固率達到100%,幼兒入托率達到95 %以上,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計劃生育狠抓“三為主”,突出“三結合”,加強對各項指標的管理,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1.3‰,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得到了全面落實。家庭影視、冰箱、洗衣機、摩托車、程式控制電話等高檔商品和消費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有鎮文化站、廣播站各1處,鎮村有線地面衛生接收站3處,村村建起了青年、婦女、民兵、黨員之家,創辦了農民文化技術夜校、圖書室和黨員電教室;活躍和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公路、交通、郵政、電訊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新的發展。

特色農產品


花生,板栗,黃煙,水果,地瓜,小麥,玉米,果品,生地,草莓,土豆,芋頭,大姜,西紅柿,
大蔥,中藥材,蘋果,杏,櫻桃,丹參,藥材,食用菌,花卉,飼草,特種養殖,家禽

下轄村


下轄村 
大老子一村大老子二村大老子三村小老子村磨山河村南丘庄村王家溝村彭家溝村夏秋峪村岳秋峪村翟家秋峪村譚家秋峪村郭秋峪村辛莊子一村辛莊子二村辛莊子三村張家宅村前馬氏溝村后馬氏溝村東古廟村祝家莊村北丘庄村范家溝村西古廟村曹家河村何家溝村閆家溝村華家宅村邰家崖村任家旺村西柿園村東柿園村鳳凰溝村柳溝村北章庄村南章庄村金錢窪村董家車庄村解家車庄村隋家河村程家車庄村陳家車庄村興旺溝村大苑一村大苑二村大苑三村大苑四村薛家莊村朱家莊村李家溝村槐抱榆村解家溝村北夏家溝村南夏家溝村王家溝一村

邰家崖村


優質穀子
優質穀子
邰家崖村位於柘山鎮的東北部,城頂山下,毗鄰華家宅村、任家旺村和天橋子村,交通便利,屬丘陵地段,土地相對集中,肥沃的土地長出了優質的穀子,絕對是一綠色食品,小米清香可口,所謂一大特產,遠近聞名,是買家的理想選購地。櫻桃成年樹已成規模,採摘季節歡迎來採購櫻桃。
櫻桃花
櫻桃花
櫻桃花
櫻桃花
邰家崖村缺水,沒有水庫,村裡唯一一口水井做飲用水源,務農靠天吃飯

人口數據


常住人口28180人(2017年)。
總人口33213
17111
16102
家庭戶戶數9836
家庭戶總人口(總)33119
家庭戶男17034
家庭戶女16085
0-14歲(總)7547
0-14歲男4018
0-14歲女3529
15-64歲(總)22906
15-64歲男11813
15-64歲女11093
65歲及以上(總)2760
65歲及以上男1280
65歲及以上女148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2598

鎮屬學校


安丘市柘山鎮東古廟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北丘家莊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北夏家溝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北夏溝中心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北章庄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邰家崖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華家宅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夏秋峪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大苑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柘山中心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柘山初級中學
安丘市柘山鎮范家溝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薛家莊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西古廟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譚家秋峪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車庄中心小學
安丘市柘山鎮郭家秋峪小學